“瞭望員”亞勤即將交棒,“技術派”百度快速向前
張亞勤要退休了。
3月15日中午,李彥巨集發內部信宣佈張亞勤將於6個月後退休,張亞勤隨後也對自己的變動做出迴應,稱自己將開啟人生的“3.0”。
這件事意外,因為它比較突然沒有太多鋪墊,作為輿論眼裡的“老熟人”,張亞勤退休多少讓人始料不及。
這件事也不意外,張亞勤的年齡已有五十多,因工作原因長期與家庭成員分開,此外還一定程度承擔教學、科研、中美澳學術交流工作,是學術圈一員。在李彥巨集的評價與其自我評價中,張亞勤較為完美地完成了應有的職責,在這時候交棒去過自己的人生“3.0”,時機恰當也屬自然而然。
回顧張亞勤在百度的從業經歷,“瞭望員”或是最恰當的稱謂。事實上,BAT裡都有這樣的“瞭望員”,張亞勤的交棒也同時讓不少人聯想到百度下一步怎麼走的問題。
“瞭望員”在BAT跨越不連續性中充當重要角色
能否跨越非連續性,是企業興衰的第一因。
諾基亞的失敗,歸根到底,是在網際網路時代依然用工業時代的正規化;
微軟經歷過三任CEO,蓋茨時代經歷了PC時代的崛起,而鮑爾默時代卻在移動時代迷失;
英特爾在PC時代雄極一時,移動晶片卻被高通打趴下……
成功的案例不多,喬布斯回到蘋果,1998年推出了iMac,2001年推出iPod,2007年推出iPhone,從iMac、iPod、iPhone,這種非連續性創新跨越了不連續性,讓蘋果有今日之成就。
中國的BAT也屬此類。從PC網際網路到移動網際網路,從傳統計算到雲端計算,從資訊化到智慧化,許多曾經的巨頭倒下,BAT依然挺立,它們都用前瞻性創新跨越了非連續性。
而這種非連續創新的,在BAT內部往往有一些“看得更遠”的“瞭望員”在創造和執行。
阿里的王堅對新業務的堅持,讓阿里在電商傳統業務之外有了和對手亞馬遜獲得相同業務結構的機會,不至於只有電商一塊快要見到天花板的業務;
騰訊劉熾平的PC網際網路時代讓騰訊介入網路遊戲,獲得了社交使用者群的價值變現,到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又主導了大量投資收購業務,奠定了騰訊靠買買買做大的基礎;
而百度的“瞭望員”角色,就是張亞勤。
微軟的新CEO納德拉說,“每一個人,每一個組織乃至每一個社會,在到達某一臨界點時,都應點選重新整理----重新注入活力、重新激發生命力、重新組織並重新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
2014年9月加盟百度公司、擔任總裁的張亞勤,自進入百度後,就一直從事這種打破非連續性的“重新整理”的工作,讓百度能順利從搜尋巨頭轉變到智慧技術巨頭。
這其中,包括既有業務的新“瞭望”。
例如,在雲端計算成為網際網路大佬標配業務時,2016年,張亞勤在業內提出了雲端計算“ABC三位一體”的概念,即AI(人工智慧)、BIG Data(大資料)和Cloud Computing(雲端計算)三位一體,這一理念與傳統雲端計算只談計算服務不談雲所能提供的額外能力有新的進化,在當時雲端計算還未得到廣泛認同、客戶更多隻是購買“網路流量和計算能力”的情況下,是一種較為大膽的預計和實踐;
雖然不得不說張亞勤此舉有讓百度雲做出差異化獲取市場競爭優勢的動機,但隨著智慧化、大資料能力越來越被眾多企業所需求,這種雲與AI、大資料融合的做法,客觀上越來越得到業界的認同與追隨,也讓百度雲如今至少在技術層面能夠領先行業。
另一個案例是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到了“智慧+”的概念,對人工智慧行業是國家層面的認可,而2016年,張亞勤就率先提出了“智慧+”概念,指出人工智慧技術將應用到每一個場景、每一個裝置、每一種服務裡面。
此外,還包括全新前瞻業務的佈局。
2018年3月,張亞勤推動成立量子計算研究所,幫助百度為商業化市場需求即將迎來爆發的量子計算埋下了種子;
2018年7月,李彥巨集在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釋出AI晶片崑崙,百度聲稱其運算速度達到每秒260萬億次,這背後正是張亞勤所負責的業務線;
整體而言,張亞勤所帶領的百度智慧雲和自動駕駛業務,目前基本代表了百度在AI領域的商業化落地能力。
BAT走到今天,固然少不了船長舵手,阿里騰訊的二馬、百度的李彥巨集自不必多說,而舵手背後開大船過程中必然少不了的“瞭望員”也成了隱祕的推動者。
BAT“瞭望員”各有秉性,人生2.0的張亞勤更像一個學者
如果非要給BAT各個典型的瞭望員定個調,王堅像是一個天才型玩家,從心理學博士到計算機網路業務,強勢完成雲端計算上線與運營,完美跨界都到了頂峰,這與阿里一貫的“掌控”形象相符合;
劉熾平像是一個華爾街銀行家,眼光毒辣幫騰訊喵上了不少優質投資標的,帝國版圖進行了擴張,是騰訊投資文化的推動者;
而張亞勤的種種做派,則像是一個謙和的學者,一個進了企業搞業務、搞管理的科學家。
張亞勤稱自己退休後的的人生是3.0,如果反推,其1978年進入中科大少年班,到1997年獲得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院士(IEEE Fellow)稱號(據稱是該協會100年曆史上獲得這一榮譽最年輕的科學家),這是他的人生1.0;
而1999年1月加盟微軟到後來2007年出任微軟中國董事長,再到2014年加入百度,到2019年10月退休,這應該是他的人生2.0時代。
查閱百度百科,張亞勤一直以來都不是百度“獨有”,其還同時擔任有中國電子學會雲端計算專家委員副主任、世界經濟論壇Davos自動駕駛委員會委員,在聯合國發展總署(UNDP)任職,並當選為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院士。
更不為人知的是,相關資料顯示,這個企業家自己就有60多項專利,發表過500多篇學術論文和專著,是個不折不扣的企業家中的“科學家”;
反過來,在微軟16年,任期內微軟研究院從10人的小團隊發展成為擁有3000個頂級科學家的研發集團,任職百度總裁期間,負責新興業務、技術體系和美國研究中心,他又是科學家中的企業家。
張亞勤交棒不影響百度的航行,BAT面臨新的非連續性風險
張亞勤退休,各界對百度未來也多了一份猜測,大將退隱後是否會有大的影響。以百度種種業務狀況為現實基礎,從較長時間範圍內來看,答案是並不會。
這倒不是因為張亞勤不重要,而恰恰是因為“重要”的張亞勤已經幫百度把下一步重要的事解決了。
1、非連續性跳躍的需求,不發生在新浪潮開始階段
來看一幅圖。

在這幅圖中,發生不連續性風險的,都是那些處在前一曲線頂端又還未跨越到下一個曲線上的企業。功能機頂峰上的諾基亞、PC頂峰時代的微軟與英特爾就是如此。而一旦跨了過去,處在下一曲線的底端時,就能享受到長時間的浪潮紅利,蘋果的Iphone就是如此。
雖說百度的智慧+業務,包括整個行業的智慧+都在如火如荼進行當中,當不得不承認的是,智慧+還處在浪潮的非常早期,人工智慧時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已經在曲線底端的企業還有很多事要做。
張亞勤最大的價值,是幫助百度完成了從上一個頂端到下一個底端的躍遷,使得百度在較長時期內不用再面臨非連續性,他的離開,不是在風口浪尖上,而是完成了重要的使命。
李彥巨集在內部信中說,
“亞勤相繼推動了國際化市場開拓、金融和教育等業務的孵化和探索,最近兩年來,他帶領團隊,在智慧雲和AI to B業務的整合及商業化加速、Apollo生態的建設及產業合作、基礎技術體系的夯實與建設、晶片和量子計算等前瞻技術的佈局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這段話固然有送別老將退隱的不吝溢美之詞,但它其實也反映了,張亞勤通過任內的積累,已經幫助百度積累了較為充分的業務基礎,基本上可以“完美”交棒。後續自己退休,這一切會照常進行。
2、年輕化是BAT面臨的最大非連續性風險
不從業務維度,而從使用者維度,就會發現BAT們都面臨著新的非連續性風險——使用者或使用者需求的年輕化。
一篇指責某BAT大佬的網路爆文中曾說,“如果一家網際網路公司的總辦興趣愛好都是打高爾夫、喝紅酒、買度假酒店和從政,為什麼會覺得年輕人和大眾市場跟你們有關係呢?……如果老闆們壓根就不喜歡短視訊,從來不刷不發,為什麼就能做出來?”
這其實說明,BAT面臨的是整體式的使用者年輕化趨向,當前的網際網路,即將迎來或正處在普通中青年使用者的頂峰到年輕化使用者的底端的躍遷階段,它是騰訊懼怕某條的根本原因所在——年輕化帶來的非連續性風險。
所以,在這次的內部信中,李彥巨集專門提到了2019年要加速幹部年輕化的程序,選拔更多的80後、90後年輕人進入管理層,2月份,百度還宣佈了2019年的第一個幹部輪崗計劃。
顯然,李彥巨集與馬化騰、馬雲一樣感受到了年輕化迫近的壓力。 6個月後,頗有建樹的張亞勤退休,將是百度迎來送往的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張亞勤的貢獻不容抹殺,同時,BAT的年輕化躍遷也才剛剛開始。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路
*此內容為【科技向令說】原創,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映象。
【完】
曾響鈴
1鈦媒體、虎嗅、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等多家創投、科技網站年度十大作者;
2虎嘯獎高階評委;
3作家:【移動網際網路+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
4《商界》《商界評論》《銷售與市場》等近十家雜誌撰稿人;
5鈦媒體、介面、虎嗅等近80家專欄作者;
6“腦藝人”(腦力手藝人)概念提出者,現演變為“自媒體”,成為一個行業。
7現為“今日頭條問答簽約作者”、多家科技智慧公司傳播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