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第二次,攜程大資料殺熟?網友們怎麼看!
這些年,網際網路的興起可以說是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而自打大資料火爆了之後,各地都開始了一股資料熱。
如何理解大資料?大資料的重要意義不在於掌握了多少數量龐大的資訊,而在於對這些資訊資料的處理。從它的這種特點來分析便不難得知它在新零售中起到了什麼關鍵性的作用。
站在商業的角度來說,就是賣方知道我們買方的一些消費習慣,甚至是咱們的購買能力,我就問你怕不怕?
而最近,攜程是再次遇上了麻煩事,是再次哦。
根據網友的爆料:日前在攜程購買了一張機票,總價為17548元;當他發現沒有選擇報銷憑證退回重選時,提示已無票,重新搜尋價格變成了18987元。
而在海航官網只需16890元。對此,攜程方面致歉稱,二次支付顯示無票是App Bug所致,絕無“大資料殺熟”行為。系統BUG已緊急修復,承諾賠償所有受損使用者。
實際上,這並不是攜程第一次被爆出這樣的情況,早在去年的時候就有網友提出被攜程用大資料殺熟。
如:最近要去雲南,結果同一時間兩個不同的手機搜尋出來的價格不一樣!我用的是華為手機,搜尋價格高,另一個手機是蘋果,搜尋出來價格低!同時要說明的是我用華為,我經常在去哪兒訂機票,另一手機是蘋果,基本沒用去哪兒訂過機票!這是大資料殺熟嗎?
其實不僅僅是攜程,就連滴滴打車也出現過類似的問題,兩個員工,同時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同一個目的地。但最後出現的車費卻是不一樣的!
其實吧,我覺得攜程還真的是大資料殺熟了。首先,我們站在商業的角度來看,大資料本來就是為商家們提供服務的。不然那些大資料公司還靠什麼吃飯呢?
人家網友說的很明顯,第二次搜尋就沒票了?結果去別家都有票,你攜程都把去哪兒給吃了,那一分鐘去哪兒的全網最低價搜尋功能就消失了嗎?
所以,顯然這就是攜程耍無賴還不承認。也難怪在酒店也機票業務被美團給打壓的!
比如,你網購過某樣東西,網際網路就會預測你的喜好,然後無處不在給你彈窗一些相關的東西,這就是大資料的一個簡單對映。
所以為什麼都說科技是把雙刃劍呢?要想如何避開像攜程還有滴滴這樣的大資料殺熟,那就只有一個辦法了,多方的應徵,多個平臺的對比一下,更改以往購買或查閱的習慣,即反使用者畫像。
最後,各位老鐵,你們又是如何看待攜程大資料殺熟這事的?歡迎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