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雜的世界,需要講“理”:一起積累有趣有用的理論定律吧

如果你是一個設計師,一定對二八法則不陌生,也一定經常會用到“席克定律”或者“剃刀法則”來判斷你的設計是否符合良好的使用者體驗。
日常消費時,你是否會警惕到商家背後的“小心機”?星巴克在咖啡旁會放一瓶售價22元的礦泉水,你以為它真的想靠這瓶水獲得更多的利潤?你沒發現嗎?把它放在一杯33元的咖啡旁一對比,你便立馬覺得:還是買杯咖啡吧,也沒多貴嘛。這個現象或許可以用一種叫做“價格錨點”的原則來解釋。

為什麼同樣的兩件商品放在一起,一件標價19.9元,另一件標價99元,反而99元的那件商品暢銷?這個問題可以用凡勃倫效應來解釋。
為什麼我們總覺得網上的那些性格測評和人格分析遊戲的結果都說得那麼準?難道他們真的有智慧分析的能力嗎?當然不是。這個問題或許可以用一種叫巴納姆效應來解釋。

“世界是紛繁複雜的,很多事情我們雖然習以為常,但並不瞭解其真相,我們需要用一些理論來揭示事物執行的邏輯規律,推演命運發展的因果關係。我們更需要用一些理論來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以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工作更加順利。”
這是最近在看的一本甜點書籍《墨菲定律》前言裡的一段話。在學習互動設計和使用者體驗設計的過程中,會大量運用到一些定律和效應來幫助我理解設計背後的依據。
更奇妙的是,在對這些定律和理論產生了更大的興趣後,我發現了越來越多有趣且有用的定律,不僅可以運用在設計上,還可以用在商業上、生活中、與人溝通交往中,甚至可以通過這些定律更加的瞭解自己,抗拒更多無法抵制的誘惑。
原來這世界上有許多神奇的人生定律、法則、效應,運用這些神奇的理論,我們能洞悉世事,解釋人生的諸多現象,更重要的是,這些理論能指導我們如何去做。
無論我們是否有關注到它們,是否知道它們,它們都在從始至終的影響著我們,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我還發現,那些在事業上、生活上都獲得了極大成就的人,都是深諳這些法則的。
比如《劉潤五分鐘商學院》的主講人劉潤老師,在整個商學院的課程中經常會用到非常經典的定律和法則解釋一個複雜的商業案例背後的邏輯。
我們處在資訊如洪水猛獸般的網際網路時代,而總有些人可以守住自己的內心,抗拒誘惑,保持著高效且自律的狀態,我想他們一定是把那些積極有效的效應在自己身上用到了極致。
所以,無論我們是誰,無論我們從事什麼職業,我們都需要知道這些法則和定律。
所以從今天開始,我每週會收集整理一些有趣有用的定律和理論,每週保持更新1-3次。

為什麼要開始寫這個系列的文章?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感覺自己工作很盡力,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或者收效甚微。
比如:聽了很多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於是我用了二八法則來解釋:通常我們所做的努力80%都是無用功,只有20%是產生收效的。
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二八法則告訴我們,要把主要精力放在20%的事上,讓其產生80%的收效。
而我一直在尋找這20%可以產生80%收效的事情。
道、法、器三者,唯有掌握了底層的“道”,才可能舉一反三的在方法上有更多的探索。
而學習積累這些可以揭示世界執行規律的定律、法則、效應。不僅能夠使我們洞悉世事,解釋人生的諸多現象,更是解決問題的指導方針。
所以,無論世界多複雜,我們總能找到一個道理去解釋並理解它。
希望通過積累,有所收穫。並能利用這些神奇的法則、定律讓自己變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