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大佬們的幣圈逃生記
17年之後,區塊鏈在投機風潮的帶領下走進了公眾的視野,隨即越來越多的人投身這場被認為是時代機遇的洪流。其中不乏像Sheri Kaiserman這樣在華爾街證券業工作了18年的投資人,也有傳媒巨頭《華盛頓郵報》的戰略副總裁,大家都期望站在風口順利起飛,以證明自己深耕傳統行業多年鍛煉出來的敏銳嗅覺。
但是在區塊鏈這個造富效應明顯,投機屬性強烈而加入門檻極低的小眾圈子,那些履歷光鮮的行業佼佼者們轉行的背後,也未必都是些追求創新和突破的勇敢者的故事。 有的“汙點”銀行家希望在這裡謀求事業上的新出路;有的投機慣犯期望在這裡繼續行騙的伎倆;而那些在一波又一波的創業浪潮中敗下陣來的失敗者們更希望借區塊鏈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區塊鏈這片加密極客曾經的自留地,如今更像是失敗者們的集散場,書寫輝煌的少,心懷鬼胎的多。
履歷驚豔的“汙點”銀行家
2018年下半年,EOS主網順利上線之後,EOSIO協議背後的開發公司block.one的主創團隊除了CEO Brendan Blumer和CTO Daniel Larimer之外幾乎全部出走,這家成立了一年多的初創企業經歷了一輪高管層的大換血。
圖片來源:block.one官網
擁有16年銀行從業經驗的前澳大利亞聯邦銀行(CBA)首席財務官Rob Jesudason,離開舊東家之後馬不停蹄的上任了block.one的集團總裁一職,從澳洲最大銀行的二把手化身成為了一家掌管市值超過30億美元加密貨幣的區塊鏈公司的二把手,管理這間公司的執行委員會, 負責監督公司高層關鍵決策和戰略執行的過程。
Rob Jesudason的履歷可以稱得上“驚豔”。1994年從英國阿斯頓大學管理專業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與通用電氣合作,之後四年服務於麥肯錫,在16年的銀行工作中分別擔任過巴克萊銀行、JPMorgan、瑞信銀行、澳大利亞聯邦銀行及其子公司奧克蘭儲蓄銀行的高管。這樣的職業簡歷表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閃閃發光的,但是如果結合這些年澳洲銀行業頻繁爆出的醜聞和監管層對銀行高管的清洗, 我們有理由懷疑Rob Jesudason轉行的起因以及他是否有能力擔任一個監督者的角色。
2011年12月,Jesudason從瑞信銀行辭職加入CBA擔任執行董事,負責集團的戰略發展;同月,Jesudason在麥肯錫時的同事Ian Narev出任CBA執行長。在Ian Narev執掌的這七年時間裡,其對澳大利亞聯邦銀行最大的貢獻就是屢次實現盈收的增長,2016年CBA全年利潤突破歷史最高紀錄,達到94.5億澳元;2017年稅後利潤超過99億澳元。
但盈收上漲的同時,醜聞也頻頻爆出。美國廣播公司Four Corners節目播出的一項特別調查中曾指出,聯邦銀行保險部門CommInsure採用了不道德的手段拒絕對患病甚至生命垂危的投保人進行理賠。
2014年,CBA以 在投保時未就肺病、胃潰瘍或其他腸道疾病諮詢醫生意見 等原因,拒絕了身患胰腺癌晚期的Noel Stevens的索賠申請;同年,37歲的Evan Pashalis被確診罹患急性髓系白血病,兩位醫生診斷其生命不足一年,當他向聯邦銀行申請賠付時,同樣遭到了拒絕,理由是 該銀行請來的第三位醫生認為他有30%的機率活過一年 ;類似的案例還有被診斷出嚴重抑鬱症永久性不適合參加工作的前CBA僱員Matthew、肺癌末期病人Nicholas Bishop。CBA的前首席醫療官Koh對Four Corners節目組說, 在他任職期間,他和他的團隊經常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修改醫療意見,以使公司能夠拒絕索賠。
圖片來源:悉尼先驅晨報
到2016年,澳洲大約有400萬人是聯邦銀行保險部門的投保人,全年保費約25億美元,整個上半年該銀行僅保險業務的淨利潤就約有1.91億美元(2.7億澳元)。
而需要格外注意的一點是Rob Jesudason從2014年開始在香港擔任CBA國際金融服務執行董事,負責中國、印尼、越南、南非的零售商業銀行以及 人壽保險業務的國際增長 。
圖片來源:commbank 2017年財報
除了保險業務的醜聞,澳大利亞聯邦銀行還面臨著 利率操控、金融欺詐和不當收費等多項指控 。曾供職於CBA理財部門的理財規劃師Don Nguyen還爆料稱, 在CBA以銷售額為評判員工標準的企業文化下,許多客戶被迫購買了一些並不適用於自己的產品,從而導致財務破產 ,而為了更好的業績,他本人甚至還偽造過簽名,向客戶增收額外的費用,並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為使用者開設投資賬戶。在後來的調查結果中顯示,CBA旗下子公司Commonwealth Bank Financial Planning 和BW Financial Advice 在未提供理財服務的情況下向多達31500名客戶進行不當收費,按照澳大利亞證券與投資委員會的規定,他們應當向用戶退款1.43億澳元。更令人震驚的是,當時澳洲四大行涉嫌不當收費總額超過20億澳元。嚴重的金融服務亂象促使 監管層決心整頓,澳洲銀行業岌岌可危。
2017年6月,Ian Narev宣佈任命Jesudason為銀行首席財務官,稱其“對經濟、監管和競爭格局的迅速變化有著敏銳的感覺。”
然而在Jesudason出任CFO僅兩個月之後,澳洲金融犯罪監管機構——澳洲交易報告與分析中心就指控 聯邦銀行違反反洗錢和反恐怖主義融資的相關法規 ,稱其未能妥善監管並及時上報總額高達6.247億澳元的可疑交易記錄;從2012年起該銀行違反反洗錢法的操作多達53700餘次,三年之內至少有四個犯罪集團利用該銀行的智慧存款機存入近7500萬澳元的非法資金,其中部分涉及毒品交易。
當月,在銀行公佈全年業績之前,CBA董事會對外宣佈,取消執行長Ian Narev和集團其他高管2017財年的全部短期獎金,並沒收16年的部分收益。Ian Narev因此一共被追回480萬美金,約為前一年薪資的55%,Jesudason被追回154.5萬美元,17年拿到手的報酬比16年整整少了100萬美金。之後,民眾針對銀行高管薪資過高舉行了多次抗議罷工活動, 到2019年3月初,澳洲四大行高管年薪最高削減50萬美金;澳邦銀行高管年薪平均削減了23萬美元,減薪總額超過1億美元。
圖片來源:commbank 2017年財報
2018年4月,Ian Narev因洗錢門事件離職,之前一個月,該銀行的涉事機構經理、技術總監和人力資源高管已經相繼離職;5月初,CBA承認交易員在2012年2月至6月期間5次操縱銀行票據掉期利率,並支付了總額2500萬澳元的罰款;一週之後,Jesudason離職。
監管層嚴厲的整改手段使得歐洲金融界幾乎重新洗牌,四大行CEO兩位遭到解職,澳新銀行CEO就2016年來該行的不當行為公開道歉;澳洲國民銀行董事長提前退休,澳新銀行200名涉事員工(包括高管)離職,聯邦銀行400名現任及前任執行董事和總經理被追究責任。
銀行業嚴峻的生存局面、驟降的薪資推著Rob Jesudason轉向了區塊鏈這塊避風港。
除了Jesudason,block.one在2018年11月還認命了前澳大利亞聯邦銀行投資發展和金融轉型部門的執行總經理Steve Ellis為首席財務官;2018年7月,澳大利亞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董事Ben Ingram辭職,加入加密貨幣交易所Bitcoin.com.au擔任CEO。
皇家銀行專員Kenneth Hayne在2018年底公佈的一份長達1000頁的中期調查報告中說“銷售成了銀行和金融服務實體的焦點,這些銀行內部的激勵措施都是為了追求利潤。 貪婪文化已經普遍盛行於澳大利亞金融業的高管層了。 ”
如今,“貪婪文化”又找到了區塊鏈這片沃土。
投機成性的明星專案創始人
與Rob Jesudason這樣的高能銀行家身份不同,有些人靠光鮮的履歷也難以掩飾其投機販子的本質。
2017年下半年,pressICO區塊鏈諮詢公司的創始人Jerry Ji Guo和國內上市公司崑崙萬維董事長周亞輝聯合推出了區塊鏈視訊內容分享平臺ICST,併發起ICO,該專案上線之初還得到了李笑來的投資。在ICST的官方宣傳中,Jerry Ji Guo稱他們已經與“美國偶像”和“美國之聲”兩個欄目取得了合作,他放出的一段宣傳視訊的標題就是《美國偶像加密平臺的亞洲之旅》。
優秀的資源再加上大佬站臺,ICST在ICO瘋靡的日子裡攬獲了大量的投資者,募資規模上億。那段時間Ji Guo以區塊鏈連續創業者的身份在幣圈混的風生水起,其營銷能力也受到業內的普遍認可,因為他自稱曾幫助polymath專案募得超過1億美元的資金。而從個人簡歷上來看,他也確實算得上是數一數二的“聰明人”。
2003年年僅15歲的Ji Guo憑藉自主編寫的貝葉斯統計垃圾郵件的過濾演算法,獲得了 美國人工智慧協會頒發的高中生AI成就獎 ;2008年還在耶魯大學讀經濟學的他開始在 《新聞週刊》實習 ,並在此後的幾年時間裡作為一名自由撰稿人, 定期為《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供稿 。
Jerry Ji Guo在AAAI美國人工智慧協會的獲獎記錄
2009年,在大學畢業後的第二天,Jerry Ji Guo獨自一人來到阿姆斯特丹,在這裡花光了所有的積蓄,然後買了一張飛往伊朗首都德黑蘭的機票,打算去德黑蘭大學教授創業學課程。但當他抵達時,恰好趕上了伊朗大選後的暴力事件,大學內衝突頻發被迫停課,Ji Guo因此失去了在這裡當老師的機會。於是身無分文的他在當地一家對衝基金找了一份工作,開始了白天上班,晚上跟伊朗的反政府派青年一起跑步的生活,並把這段時間的經歷記錄了下來,刊發在他常投稿的幾家媒體上。
《新聞週刊》的內部工作人員說,憑藉這些作品,他被當時新上任的《新聞週刊》國際版主編Fareed Zakaria親自聘用為駐外記者,就這樣在伊朗的“推特革命”期間,Jerry Ji Guo成為了駐德黑蘭的最後一個西方記者。對於一個初入新聞行業的人來說,這樣的起點不算低了。 但一個聰明人一旦被物慾矇蔽了雙眼,就難免走上歧途。
我們可以來感受一下這位記者在21歲時的文風:
“在平壤賭場的牌桌上浪費了很多時間,但你很快就會忘記。我最近得到了一個難得的機會來這裡旅遊工作,我期待著看到像電影《1984》裡一樣的真實場景。但朝鮮給我的感覺卻更像是《王牌間諜4》,只是少了些性感的金髮女郎。”

Jerry ji Guo 在郵輪上接受採訪
對物質生活的追求促成了他投機取巧的習慣。早在2008年時,美國線上旅遊網站AOL的主編Grant Martin就發現,Ji Guo利用公司內部管理系統將其舊文章掛在瀏覽列表裡,以賺取雙倍報酬,從而將他解僱。後來,Martin還說“我們甚至發現他企圖將公司網站上的部落格文章以5美元每篇的價格租出去。”
直到2011年,他利用職務之便獲取不正當收入的事情才相繼敗露。沒錯, 除了用文章賺錢之外,他還利用自己的記者身份從被採訪者那裡獲取奢侈品和免費的國際旅行。 他在《新聞週刊》的實習期結束之後,該雜誌的法務部門一共收到了12封關於他的投訴信,泰國旅遊局的負責人質疑,為什麼要為Guo及其攝影師同伴安排一次免費的五星級泰國之旅。
後來,ji Guo在接受採訪時自己承認,當時《新聞週刊》有一檔專門介紹高階生活方式和奢華旅遊的欄目叫做“美好生活”,這個欄目經常把軟文和一些奢侈品的廣告搭配在一起。“只要我想促成一次免費的旅行,我就會告訴被採訪物件,我們是美好生活欄目組的。” 2011年9月,“美好生活”停刊Ji Guo的帶薪實習也結束了,而《新聞週刊》拒絕與其續約。
但如果Ji Guo懂得懸崖勒馬,他的媒體生涯應該不至於就此終結。
離開新聞週刊之後,他與耶魯大學的校友Michael Waxman共同成立了一家婚戀社交平臺Grouper,並對外宣稱獲得了YCombinator 的投資。Grouper 把自己定位為社交俱樂部,旨在促成三男三女的線下約會;當時, 與其定位相同的一家美國集體約會網站叫做 Ignighter 。為了“知己知彼”,Ji Guo便以要給《大西洋月刊》撰稿為由採訪了 Ignighter的CEO Adam Sachs,與其暢聊一小時,為自己的新公司收集情報。
Adam Sachs回憶稱:“Guo和另一個人一起來採訪的,他還寄給我了一些他在《新聞週刊》工作期間的文章剪輯作為憑證。後來我才知道他是Grouper的聯合創始人之一。他們問了很多問題,但是採訪結束之後幾周,我都沒有看到新聞稿件的登出”。
經歷了這次欺騙事件之後,Jerry Ji Guo不僅離開了自己的創業公司,更遭到了來自美國傳統媒體的聯合抵制。媒體圈算是徹底混不下去了。
在美國被抵制,Ji Guo索性來到北京開了一家網紅漢堡店。憑藉強大的營銷能力和海歸身份,漢堡店在前兩年經營的還算風生水起,但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更何況是網際網路時代。在大眾點評上,我們看到一位網友揭露了ji Guo在美國的行騙經歷。
2016年,創業無果的ji Guo開始轉投區塊鏈行業,於是就有了這個故事開頭的一幕,從“媒體騙子”混到區塊鏈大佬的地位似乎也不錯,但事實卻並非如此。2018年6月,ICST一經上線就跌去60%,幾近歸零;而在ji Guo的幫助下募得上億資金的Polymath專案方,實際上也只和他維持了1個半月的合作關係,因為他除了在Facebook上買了一些水軍營造虛假人氣以騙取5萬美元的預付款之外,什麼也沒做。
更不幸的是投機成性的Jerry Ji Guo始終也沒有改掉他騙子的本性。2018年8月19日,ICST上線兩個月之後,他以要在海外宣傳為由,私自使用備份金鑰,繞開雙重簽名將使用者存在bitgo賬戶中的,價值350多萬美元的BTC和ETH投資資金分多次轉移到了自己的私人錢包中。三個月之後,Jerry Ji Guo被美國聯邦調查局以涉嫌參與電信詐騙案的罪名逮捕。
Jerry ji Guo在18年8月19日分多次將募集資金轉移到自己的個人錢包
圖片來源:美國加利福尼亞地方法院起訴書
繼續深挖你會發現Jerry Ji Guo簡直就是個寶藏男孩,從創業之初到鋃鐺入獄他的黑料一挖一堆。在創辦Grouper時,有使用者爆料稱:“儘管Grouper對外宣稱使用了相親配對演算法,但實際上Guo還是一直在通過簡單的瀏覽Facebook之後,依靠自己的直覺手動撮合約會物件,來扮演一個媒人的角色。”;開漢堡店時,因為使用發黴的漢堡肉餅被顧客給差評;做ICO專案諮詢時,更是隻收錢不幹活,逼得合作方公開發文提醒從業者要“不惜一切代價避開Jerry Ji Guo”。
投機本性難改,當謊言在曾經熟悉的領域無以為繼的時候,區塊鏈成了他繼續行騙的場所。
創業受挫集體轉型的網際網路精英
區塊鏈大概是當下科技領域最能體現包容性的一個地方了。無論你是不是技術大牛,曾經的經歷是否光輝都不會影響你加入其中,因此一時之間, 區塊鏈不僅成了銀行家和投機者們的新大陸,更成為了創業失敗者們的避難所。
2017年底,樂視體育資金鍊斷裂,原CEO雷振劍、董事長高飛因違反公司章程遭投資人起訴,原本手握47億版權IP、風光無限的樂視體育幾乎全線崩壞,而在複雜的股權結構下,公司重組方案一度難以推進,眼看樂視覆盤無望,雷振劍因病請辭。而樂視集團實際掌權人賈躍亭出逃海外,樂視系的創業之旅基本可以宣告失敗,只留下困境中的員工在失業的邊緣試探。
雷振劍離職之後,歷時近半年的重組計劃以內部人員無法達成共識而告終。在這種情況下, 區塊鏈投資公司新湃資本CEO王鑫參與並完成了樂視體育的股權融資,值得注意的是他同時還是娛樂鏈ENT的創始人。 王鑫擁有強大的娛樂圈背景,ENT在2017年一經推出就獲得了權志龍、T-ara、克拉拉等一眾明星的站臺,最終在當年94政策視窗期眾籌的ENT在四個月時間內募集了近5億元人民幣。
2018年5月, 在王鑫的引導下,樂視體育前CTO周文劍帶領原開發和運營團隊的30餘人集體轉投區塊鏈,對外宣佈要以16年用3億美元收購的體育直播平臺章魚TV為藍本,進行區塊鏈技術的相關研發,計劃打造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直播、短視訊內容平臺“抓飯”。 當時該專案已經獲得了新湃資本的500萬美元投資,王鑫專門成立新湃區塊鏈技術公司負責抓飯的經營。
樂視系員工們在被動創業失敗之後,開啟了轟轟烈烈的轉型之路。抓飯平臺帶著自身原來的優勢專案——足球解說,在2018年6月的世界盃期間上線。周文劍說抓飯平臺要給紅人和KOL們發行區塊鏈的積分,促使每個KOL生產自己的內容。但轉型後的抓飯糰隊並沒有繼承樂視體育重視版權的基因,周文劍甚至表示:“我們從樂視體育身上學到的一點是,早期網際網路產品可以有一些輕量級的打法,比如等產品模式跑通了之後再討論版權的問題。”而這也為其轉型之路註定坎坷埋下了伏筆。
世界盃開賽後不久,2018央視世界盃新媒體及電信傳輸渠道指定官方合作伙伴咪咕公司,一紙訴狀將未經合法授權許可直播2018世界盃賽事的抓飯平臺告上了法庭,7月杭州智慧財產權法庭聽證之後,要求抓飯平臺立即刪除相關節目。 樂視體育團隊極強的求生欲並沒有換來他們在區塊鏈領域的成功,至少到今天為止還沒有。 目前,抓飯直播的日均IP瀏覽量在兩萬左右。

圖片來源:chinaz.com
當我們希望獲取這支團隊更多的資訊的時候,卻意外的發現,所謂原樂視體育CTO的周文劍在領英上的資料顯示,他只是樂視體育高階軟體工程師;而帶領他們走上區塊鏈之路的王鑫,更是幣圈一把割韭菜的好手。2018年1月,ENT一上線交易所就長期處於破發狀態,7個月內價格下跌99%;而在其上線三個月之後,ENT官方就開始停止一切宣傳活動,到今天為止該專案團隊已經幾乎沒有訊息,疑似解散了。

創業失敗之後的轉型之路雖說並不好走,但區塊鏈還是為失敗者們提供了一條可以探索的出路。與樂視系經歷相似的是快播團隊,2015年快播創始人王欣(此王欣非彼王鑫)因涉嫌提供違規和盜版內容而被判有罪入獄,快播公司因侵權被處以2.6億元罰款,瀕臨破產。王欣倒下之後,公司停擺,原快播團隊在產品經理黃勝的帶領下開始全力轉戰區塊鏈,開始了二次創業的旅程,他們歷時三年推出流量礦石專案(LLT),2017年8月上線幣安,僅用3分49秒就完成了6000萬的ICO認購。
然而,失敗的魔咒始終籠罩在這些網際網路精英們的頭頂上。區塊鏈只為他們提供了短暫的庇護,剛完成ICO的流量礦石緊接著迎來了監管政策的出臺,ICO被視為非法融資,專案方只得清退代幣;為了不讓多年的努力付之一炬,流量礦石團隊在11月,釋出了挖礦硬體“流量寶盒”,首批“流量寶盒”正式開搶公測資格,超過10 萬人預約,最終在 1 分 03 秒內被一掃而光。
但是好景不長,2018 年 1 月 12 日,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發布的《關於防範變相 1CO 活動的風險提示》中指出, IMO(以礦機為核心發行虛擬數字資產) 模式屬於變相 1CO 活動,其中特別提到了迅雷發行“鏈克”這一事例,稱其本質上是一種非法融資行為。 隨後,流量礦石關閉了大陸地區的官網轉賬功能,下架了龍網交易所的LLT。
當企業資金鍊崩壞,困境中的創業者們集體轉型,此時的區塊鏈無疑是他們的避難所,但能在這個避難所裡呆多久,全看造化了。2018年2月王欣出獄,3月創立雲歌智慧致力於發展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相關業務,目前已獲得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和IDG資本的3000萬美元投資。實際上,他在2013年就已經計劃將比特幣的理念融入P2P網路, 在網際網路領域失意的王欣,似乎期待在區塊鏈上走的更遠。
結語
作為一項技術,區塊鏈無疑是先進的,但當這項技術與金錢扯上關係時,人性的貪婪和僥倖便開始肆意滋長。雖然,它在美好的願景中出生,但現階段人們只是帶著各自的目的擠進這個行業,而更多時候這些目的關乎的是財務自由而非信仰至上。
只是那些企圖通過轉型尋求生機的人, 從混不下去的傳統行業轉投區塊鏈,是從火坑到天堂的救贖,還是從一個火坑跳進了另一個“火坑” ?
參考資料:
[1]《聯邦銀行2017年全年財報》,commbank.com
[2]Ruth Fogarty,《CommInsure: Who's who in the Commonwealth Bank's life insurance scandal?》,abc.net
[3]Michael Janda,《Commonwealth Bank to cut executive bonuses, director fees after AUSTRAC scandal》,abc.net
[4]Kevin Poulsen,《Grifter Journalist Jerry Ji Guo Jailed for Alleged $3.5 Million Bitcoin Heist》,thedailybeast.com
[5]Ryan Tate,《How Deep Is Grouper Founder's Con?》,gawker.com
[6]壹塊硬幣,《ENT跌幅99.32%,90後CEO又拿樂視體育割韭菜?》,介面
[7]張少華,《快播王欣的新徵程:AI和區塊鏈公司獲3000萬美元融資》,全天候科技
(來源: 雜湊派 ;作者:雜湊派hashpie – 不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