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拯救讓我最痛的一個B端專案

痛苦
回憶這麼多年的IT生涯,能讓我想起的有三個最痛苦的時刻:
第一次是剛入IT坑,我還是一個傳說中的程式猿,我負責的系統是個生產系統,一天24小時都在用,經常到了晚上現場打電話過來,系統不能用了,我就馬上爬起來抓bug,改完bug,還要小心翼翼的把我們負責配置管理的小妹妹吵起來給我上線,那時候很痛苦,晚上總睡不好,可剛入IT行,總覺得這些苦都值得,吃了苦才能快速的成長,所以那個時候的苦叫做成長的苦。
第二次是從需求轉售前後,負責的的第一個售前專案,那個時候思維總是轉不過彎,做需求講究細緻的需求分析,要能落地,做售前更注重總結包裝,要能寫出高大上的方案,是否能真的落地卻並沒有那麼高的要求,能把標拿到才是硬道理,那個時候的苦叫做轉行的陣痛。
還有一次就是最近這幾年做了一個錯綜複雜的專案,這個專案我是產品負責人,現場有個專案經理,我幾乎用盡全力才把這個專案交付,現在每次遇到難做的專案,想想這個專案也就沒那麼痛苦了,所以我把這個專案痛苦指數定為五星,這種苦就是傳說中的痛中之痛。
如何拯救這最痛的專案,我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方案能力拯救失望的使用者
剛接手這個專案實際上是一個半截子專案,前任專案和產品負責人沒有得到使用者認可,我是臨危受命,所以剛來的時候一臉懵逼,還沒來得及搞清楚情況,就沒銷售忽悠出差,第一次見使用者發現被銷售挖了個大坑。
在我來之前專案已經做了三分之一,剩下的專案需求,以銷售為首的本地團隊,為了把專案盤子做大,忽悠了一個很大的範圍,本想著引導使用者分期實施,沒想到使用者根本不和你談分期,就是要本期全部做完,反正都是你們自己挖的坑。
沒想到剛來就入坑了,而且坑裡還有水,水裡還有釘,銷售笑笑,坑邊還有肉呢,先把坑填了吧。
面對這種一開始就被挖大坑的情況,我剛開始的思路是縮小邊界,並且用最簡單的方案去滿足使用者的要求,按照這個思路寫了一版方案給使用者彙報,結果大敗而歸,還是小看了使用者,還沒等我把方案講完,使用者就說,你這不對啊,原來你們的規劃可不是這麼說的,說完自己拿出我們原來規劃的方案講起來,本以為是我引導使用者,最後變成了使用者給我講方案,你說痛苦不痛苦。
這次溝通之後使用者放了狠話,如果下次彙報方案還是這種水平,就不用給我彙報了,這次溝通使用者講了非常多的訴求,幸虧我當時留了一手做了個錄音,回來反覆研究錄音,最終總結出三點核心需求,圍繞這三個點總結出專案目標,又寫了一版方案,這次總算能和使用者平起平坐了,使用者願意和你平等交流了,而且提了很多中肯的意見。
後來終於迎來了轉機,使用者需要給公司總裁彙報這個系統的建設方案,趁著這個機會,我幾乎用盡畢生所學,週末在賓館裡閉關兩天,寫出可一版方案。
這次方案不只是邏輯架構嚴謹,而且PPT也的做的美美的,更重要的是藉著這個機會把我們想做的功能放大,寫得足夠詳細,足夠亮,不想做的部分淡化或者完全拋棄,並給出了合力的理由,這個方案看起來仍然非常的高大上,絲毫沒有感覺少了很多需求。
經過這次成功的方案彙報,使用者徹底改變了對我本人,甚至是我們團隊的看法,專門指定我需要討論方案可以隨時來找他。
從被使用者牽著鼻子走,到和使用者平起平坐,再到引領使用者,靠的就是提出專業解決方案的能力,這方案的載體就是傳說中的PPT,也就是這三個PPT,讓我們的專案初步從失望中拯救出來 。
二、全新的產品摸著石頭過河
從來沒做過類似的產品,所以做這個專案基本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對業務的學習、理解的過程是痛並快樂著,開始痛苦,突然開竅找到使用者痛點的那一刻感覺很快樂。
沒有對業務的學習和理解,也就沒辦法寫出那些讓使用者滿意的解決方案,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業務學習過程。
先是和使用者溝通,通過和使用者溝通能大概瞭解使用者關心的業務範圍,哪些問題是他們比較關心的,這樣對要學習的業務有個大概的框架。
然後是看收集類的各種管理辦法,實施細則、方案PPT,通過看看這些資料去捕捉使用者關心的問題,豐富對業務的理解,這個時候大概能看到一些問題的解決方案,並且提出一些業務理解的假設。
最後是看相關係統,通過看相關的業務的資料印證自己的假設,這個時候如果能會一些SQL語句,可以直接查詢後臺資料庫的資料,來驗證自己的假設,對業務的理解就能更快。
這三步下來基本上能達到對目標業務的理解,如果這個時候可以找個小夥伴一起探討業務,論證假設就好了,互相討論,對業務的理解能更加深刻。
業務學習能力,對一個B端的產品經理而言非常重要,這是做出好的產品,在專案中征服使用者的必備能力。
很多C端產品經理轉行做B端很不適應,就是因為疏於對業務的理解,覺得把C端那套方法論拿過來就能用,事實上真的不靈。
B端產品經理最核心能力就是通過自己對業務的深刻理解,提出優秀的解決方案,這個方案並非完全是IT層面的方案,而是兼具管理和IT,所以好的B端產品經理是行業專家和IT專家的混合體。
三、敬業的態度決定一切
這是我出差最長的一個專案,有半年左右的時間,因為經常要彙報,經常是週五剛到機場,然後接到客戶電話,下週一又返回去,就這樣馬不停蹄的從家、機場再到客戶現場。
那年我的年終總結是這麼寫的,事實證明,工作和生活是不能平衡的,所以有時間陪伴家人一定要高質量的陪伴。
使用者也知道我的情況,有時候硬把我從北京叫回去,也會感覺不好意思,通過這種奔波,使用者對我比較信賴,也比較欣賞我敬業的態度,知道我和他們是一條船上的人,真的希望把這個專案做好。
“態度決定一切”,這句話前中國男足教練米盧經常說,用到這個專案上也十分合適,通過自己的敬業態度,讓使用者感知到,專案也變得順暢多了。
四、內部鬥爭,自信爭取投資
這個專案有個小插曲,最開始的時候,因為專案比較大,由兩個產品線共同承接了這個專案,另外一個產品線承接的部分,做出來的系統使用者不滿意,基本上要翻盤重做,他們不願意做,後來本地銷售讓我們接,我說接可以,另外一個產品線必須退出,並且把合同額一分不少的給我們。
另外一個產品線的老大覺得自己投入了人力幹了大半年,雖然系統無法驗收,還是希望能分一杯羹,結果互不相讓,只能找總裁仲裁了。
到了總裁那裡,我們把訴求和未來對這個系統建設的方案講得清清楚楚,對方只想要錢,講不出方案的價值,結果幾百萬的合同額,總裁拍給了我們。
這算是一個小小的勝利,雖然是對內的,因為是各部門獨立結算,到了年底算業績的時候,這些錢還是能有些作用。
還是迴歸到使用者價值,你只要能把方案的價值講清楚,能為使用者創造價值,可以保證後續和使用者的繼續良性合作,作為高層領導依然會放心的把這件事交給你去做。
五 、有張有馳,控制好專案的節奏
方案贏得了認可,系統也都順利上線,也逐步開始推廣使用,可專案卻遲遲無法驗收,原因並不是系統不滿足他們的需求,而是使用者明年沒有投資了,如果給我們驗收了,後面還要好多推廣運維的工作,怕我們直接撤了,不驗收硬拖著,作為產品線也沒法一直堅持持續投入。
最後我們選擇的策略是放緩專案節奏,不再主動的推進專案,讓使用者著急找我們,經過幾次試探,使用者發現很多工作推進起來非常困難,也大概明白了我們的意思,大家友好協商,遺留了少許問題,最終還是把專案驗收了。
這個事情也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專案的節奏把控很重要,當發生一些突發事情的時候,停下來,放緩節奏可能會迎來轉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就是這個道理。
最後向因為這個專案變胖的同事們致敬,他們很多都是現場的開發人員,也是從北京出差到現場,經常加班寫程式碼、找bug、上線,吃飯沒規律,一下子都胖了好多,感謝小W、小Z,還有一位女同胞小L,感謝你們,當然也包括我自己,因為這個專案胖了20斤,這大概是讓我最痛的一件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