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推“網際網路十問”,探尋知乎的“變”與“不變”
2012 年 5 月,成立不足兩年的知乎同時吸引了馬化騰、李開復、Kevin Kelly等大咖前來,提出 10 個與網際網路和全人類前途命運相關的大問題。
今年 10 月,知乎再次匯聚業界大咖,提出新一輪的十問,等人來回答。此時的知乎已經不需要再憑藉大人物的名字來為自己增光添彩,它本身就已經成為中文網際網路討論的資訊高地。
兩次“網際網路洞見者”提問,二十個有關產業和時代的問題,不僅為中文網際網路持續提供深刻的洞見和預言,更同時見證了知乎這個產品如何進入發展的快車道,在具備如今的規模和影響力的同時,也不忘有價值討論的初心。
知乎的兩次“網際網路十問”
2012 年的那次提問,受邀的是馬化騰、Kevin Kelly、李開復、張小龍、段永朝等十位網際網路領軍人物。馬化騰當年似乎想求助於知乎使用者,為自家企業騰訊的發展指點迷津:“整個人類處於網際網路發展的哪個階段?下一個十年,網際網路升級的大致方向在哪裡?”
知乎使用者“邢壯傑”這樣解答:“網際網路是個生態系統,它的根本特徵是群體性,現在和未來 10 年都處於嬰兒階段,因此這階段的大致方向是依賴群體智慧解決現實生活的基本問題。”
至於微信的締造者張小龍,關注的是,當手機在人們生活中逐漸攻城略地之後,接下來可能會有哪些叱吒風雲的計算方式:“你認為手機會取代個人電腦嗎?如果會,那是在幾年之後?會是什麼形態?”
知乎使用者“江新華”大膽預言:“十年以後,大概所謂的手機會和所謂的 PC 一齊消失,不存在誰取代誰的問題了。到時候所有的東西都是 PC ,不過要考慮一下 PC 是指Personal Computer(個人電腦)還是Public Computer(公用電腦),或許是Permanent Computer(永久的電腦)。”
現在回頭看來,這些問題,特別是下面給出的答案,都具備殊為不易的預見性,隨後 6 年間發生的很多事情,都能用這些回答加以方向性的解釋。同時,這些精彩的問答也奠定了知乎在網際網路領域的思想策源地地位。
2018 年,馬化騰再次領銜發問,而今日資本創始人、“風投女王”徐新、提出“黑暗森林”、“降維打擊”理論的科幻作家劉慈欣等大咖也加入陣營。
馬化騰今年的問題和2012年的一脈相承,繼續為公司和整個網際網路業界的前途“問診把脈”:“未來十年,哪些基礎科學突破會影響網際網路科技業?產業網際網路和消費網際網路融合創新,會帶來哪些改變?”
劉慈欣則聚焦技術進步是否會對大城與小鎮之間“逃離”和“逃回”的抉擇有所幫助。“ IT 和網路技術發展正日益消弭距離的障礙,這種趨勢是否會減慢甚至停止城市化的程序,或漸漸消融現有城市?”
除此之外,資訊爆炸引發的資訊過載、機器智慧對陣人類智慧、大資料與個人隱私的關係,中美網際網路科技企業的異同……這些前沿問題都在本次知乎“網際網路洞見者”活動中一一呈現,引發全民關注和熱議。
截至目前,新一次知乎“網際網路洞見者”問答活動共獲得近 6000 個洞見,這一數字還在不斷增長中。
11 月 19 日,知乎對外公佈 2018 年“網際網路洞見者”的最佳答案。所有參與提問的使用者和全行業的關注者,都翹首以盼最終選出的回答,將如何在未來5-10年的中國網際網路激發迴響。
六年間,知乎的規模、影響力變了
從 2012 年時的問答社群,成長為人人分享、普惠人人的全民知識內容平臺。變化的是知乎的規模和影響力,不變的是知乎自創辦初期就秉持的高價值內容導向。
如今,知乎給“網際網路十問”回答者的“獎勵”比上一次更誘人。他們的回答有機會呈現在知乎 App 開屏,這意味著平均每天有近 900 萬人會在開啟知乎 App 的瞬間看到你的回答。
每天有海量使用者在知乎交流討論,分享真知灼見。目前,知乎已擁有超 2 億使用者,僅在2018年前三季度使用者增長就已突破 8000 萬。
與我們以為無所不包的“十萬個為什麼”相比,知乎回答數已經突破了 1.2 億個,使用者日平均使用時長突破 1 小時。
不僅問答社群的規模擴張到驚人的程度,知乎還以社群為主軸,推動知識和思維的“多種經營”。
2016 年 5 月 14,實時問答互動產品“知乎 Live”亮相;2016 年9 月 20 日,“知乎書店”上線,支援購買、下載和閱讀知乎電子書。
2017 年 5 月 17 日,知乎將“知乎 Live”、“知乎書店”等付費產品整合成單獨的“市場”入口。今年,“知識市場”進一步升級為“知乎大學”,這也是知乎知識服務平臺的深度整合。
2018 年 4 月,知乎推出“讀書會”,把價值上萬的精選知乎電子書以 99 元的價格打包。5 月31 日,知乎超級會員上線,內容涵蓋書店、Live、讀書會以及私家課等優質付費內容,原來的讀書會會員可以增量升級。
多樣化的知識產品,為求知若渴的“新知青年”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讓他們更加離不開這個有趣、有用、有意義的網站。可以說,知乎正從一個服務於一部分人的知識社群,邁向一個普惠的內容平臺。
六年間,知乎的優勢、初心沒有變
如果說從小到大,發展成為今天巨大體量的內容社群已經足夠不容易的話,那麼在這樣的社群中,還能繼續保持當初“源頭活水”的清澈,則更可能稱得上是一個奇蹟。
和很多網路社群一樣,當用戶由小規模邀請制變成大規模開放註冊時,其管理難度將指數級增加。知乎採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來維持站內良性討論的生態。
幾年來,知乎引入機器學習演算法,應用到社群生態中。自研的 AI 演算法機器人“瓦力”能夠識別及處理低質資訊,提升人力運營效率,維護良好的社群氛圍。
今年 9 月,“瓦力”機器人進一步升級,上線名為“瓦力保鏢”的專項保護權益,實現了針對評論區的陰陽怪氣類內容的毫秒級識別和處理。其背後顯示的對情感識別的技術與能力,在國內,甚至放眼全球都是極其罕見的。“瓦力”機器人的應用,正體現了知乎追求更好地保護創作者的分享體驗,提升知友們的交流感受,讓使用者獲得更多善意與尊重的誠意和決心。
知乎也在版權保護方面做出了教科書式的示範,開發了多樣化的內容授權方式,並主導了起訴營銷號“知乎大神”等版權保護重點案例。
通過最新上線的“鹽值”系統,知乎使用者平日的提問、創作、公共編輯等行為將換算為一個統一的積分系統,讓優秀回答者、社群志願者的平日勞動和努力換算成實實在在的回報。
高“鹽值”使用者不僅可以試用網站一些新功能“特權”,還能建立與知乎平臺之間爭議解決的綠色通道,當遇到人身攻擊、侵權等問題時,能得到快速,高效的處理。
知乎六年,不忘初心
先前,知乎創始人、CEO 周源在內部公開郵件中,將知乎團隊的使命充分展現在世人的面前:“讓每個人高效獲得可信賴的解答,這件事就是知乎團隊的北極星。它指引著我們當下的工作:智慧社群、工具場景和商業矩陣。”
六年間,知乎的規模、影響力變了。知乎推動中文網際網路形成思辨和良性討論的風氣、業已成為熱點事件的策源地和中文網際網路的“資訊高地”。
六年間,知乎的優勢、初心沒有變。網際網路從業者、創業者、產業上下游的人群一直是知乎優質使用者的主要組成部分;由站方和貢獻者共同形成的活躍、有價值的討論生態,則不僅在知乎站內流傳,還逐步擴散和影響到整個中文網際網路。
在 11 月初烏鎮舉辦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周源做了名為《連線青年好奇心,蓄力向上網路文化》的主旨發言。
知乎創始人、CEO 周源
他表示,知識的力量源自每一個普通人的分享,每個人都應該獲得可信賴的解答。年輕人通過分享自己所擅長的知識,不僅可以幫助彼此,同時也讓網路中充滿了更多有用、有價值的資訊,讓社會變得更好。這是一種“認真你就贏了”的文化,這是一種相互幫助,共同成長和追求新知的文化。
知乎六年,不僅成為閃亮的知識“獨角獸”,資訊集散地,更以自身之力作用於整個中文網際網路,致力於成就良性討論和清朗的網路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