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機缺貨、Redmi獨立、公司戰略升級……這些問題雷軍率高管一一回應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鈦媒體注:今日,小米集團召開了2018年業績報告會,就小米上市後的首份年報進行解讀。在業績釋出會上,小米董事長兼CEO雷軍、聯合創始人總裁林斌、集團高階副總裁兼CFO周受資、集團副總裁兼redmi品牌總經理盧偉冰分別就外界關心的話題進行了迴應。
其中,雷軍主要回應了“小米手機缺貨”和“戰略調整”問題;盧偉冰主要介紹了Redmi的情況;CFO周受資則是迴應了小米“毛利率低”和網際網路收入問題。
小米2018年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實現總營收174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2.6%,經調整利潤8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9.5%。總營收符合預期,淨利潤超市場預期。
值得一提的是,2018全年小米售出1.19億臺智慧手機。在全球手機銷量下滑4.1%的情況下,小米手機業務逆勢增長29.8%。
其中,小米智慧手機收入人民幣1138億元,同比增長41.3%(售價在2000元及以上的智慧手機收入,佔智慧手機總收入的31.8%);IoT與生活消費品業務繼續保持高增速,貢獻收入438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比增長86.9%;2018年小米集團網際網路服務收入16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1.2%(廣告收入達人民幣101億元,同比增長79.9%)。
雷軍認為,小米年報成績點亮眼與幾個因素相關:在技術上,小米過去幾年投入大量研發和技術;在攝像技術上,小米9在視訊拍攝方面已經排到全球第一;在5G方面,2月份小米已釋出第一款5G手機。去年小米研發成本投入58億人民幣,相比上一年研發投入增長81%,也意味著公司在技術上的持續投入。
回顧 上市這一年,雷軍認為小米最重大的進展在於梳理了“組織結構和品牌結構”。 這主要指的是2019年初Redmi紅米品牌宣佈獨立。
我們把redmi從小米品牌裡分拆出來,然後走不同的路線,更好的服務消費者。小米定位中高階,專注極致體驗,而redmi專注高品質,極致價效比。
小米9缺貨,雷軍“擰螺絲”也要月供100萬臺
8年了,小米手機依然是一上線就缺貨。
3月14日晚,小米商城官方微博突然釋出公告,由於備貨不足,取消原定於第二天上午發售的小米9系列兩款機型。小米同時表示,將加緊生產,正在盡最大努力進行備貨。缺貨引發了網友質疑,認為小米實在搞“飢餓營銷”。
雷軍此前曾在微博上立下軍令狀,“假如小米 9 首月供貨不足百萬臺,大家不用催了,我就去工廠擰螺絲!”
對於本次小米9系列缺貨的問題,雷軍解釋稱絕對不是在做飢餓營銷。一季度釋出的6款手機都處於熱銷中,需求遠遠超過了供應鏈。他同時承諾“我們最近正在全力保障供應,承諾3月底小米9供貨會超過一百萬臺。”
小米總裁林斌也補充道,“過去一個月,整個團隊全力以赴,小米9我們認真的看了一下整個計劃,以及我們的備貨。在3月底應該完全沒有問題能夠交付150萬臺。”
林斌還介紹了小米在手機業務的研發,創新,供應鏈交付各方面的進展。在團隊組成上,去年小米的手機硬體研發團隊的人數增加了2倍多,其中包括很多技術專家。
在技術攻克方面,小米成立了預研部門,1月份釋出了全球第一支雙摺疊的摺疊屏手機。林斌解釋道,“它的技術難度很高,要攻克柔性屏技術難關,還要攻克轉軸小型化技術難題,還有柔性屏蓋板技術以及軟體體驗支配,這些方面的問題已經克服。”
獨立後的Redmi,追求價效比也做高階機
小米給Redmi的定位是“價效比之王”。不止定價低,Redmi也在業內率先推出18個月的超長質保。盧偉冰將Redmi的“價效比”歸因於“用新型社交媒體取代傳統營銷方式”,在渠道和市場推廣成本上都有所降低。
據盧偉冰介紹,今年Redmi將主要做三件事:
第一是佈局中高階智慧手機。以前Redmi隸屬小米品牌,價格段鎖定在1500以下以支撐小米品牌中低端的市場規模。但成為獨立品牌後,未來也會涉獵中高階智慧手機,未來旗艦產品沒有價格上限,但依然會強調價效比。
第二是拓展多品類。除了手機之外,Redmi也會推出來其他生態鏈產品,比如無線藍芽耳機。對於行業內低至399高至1000多的競品,Redmi會全部做到99.9。
第三是繼續開拓海外市場。今年Redmi會繼續夯實在印度,印尼,烏克蘭這些已經具有領先位置的市場,Redmi也將在今年新進入拉美市場,非洲市場,來完成整個Redmi在全球戰略佈局。
戰略調整:從手機到“IOT與手機”雙引擎
雷軍解釋了小米集團戰略的轉變,從“以手機為中心”到今年開始調整成“IOT和手機並重雙引擎”戰略。
他例舉了一些數字說明小米IoT的進展。截至去年年底,小米接入裝置數達1.51億。同比增長193%該資料不含手機和筆記本的,只包括IOT裝置。擁有五件以上裝置的人已經超過兩百萬人,能夠幫助拉動小米生態鏈,這是IOT策略裡面很重要的一點。
在IOT策略裡的戰略性產品是智慧音箱,截至去年年底底,小愛音箱的出貨量超過九百萬臺。小愛音箱的AI系統是小愛同學,可嵌入到手機、電視和各個裝置中,其月活躍度也達到了3880萬人。
雷軍闡述了去年自上市起小米做的一系列組織調整:
第一件事情以技術為中心。進一步的強化技術投入,成立了技術委員會。
第二件事情增強總部職能,
第三件事情是選拔年輕幹部。
第四件事兒是調整中國區,然後在中國區要進一步持續發力。
小米CFO周受資也公佈了一些數字,去年一年小米IOT和消費品的業務收入增長高達87%,到達438億規模。其中電視業務表現良好,一年時間智慧電視銷量達840萬臺,同比增長速度達220%。
在網際網路業務上,小米去年獲得160億元收入,增速在61.2%。周受資解釋稱,“收入增長的背後,取決於我們的米UI,我們作業系統,使用者持續的增長。 我們米UI後臺數字已經從1.7億月活使用者增長到2.4億月活使用者,這一個增速高達41.7% 。”
硬體的淨利率小於1%是不是虧錢?
在報告期內,雷軍向消費者發出承諾,小米的硬體綜合淨利潤率,永遠不會超過5%,如有超出,將超出部分返還使用者。根據財報顯示,2018年小米硬體綜合稅後淨利潤率為正,且小於1%(包括手機、IoT及生活消費品在內的智慧硬體)。
雷軍在寫給投資人和小米使用者的信中稱,這個資料,雄辯地證明了使用者利益與企業所得,可以毫不對立地和諧存在,在2018年,小米的手機平均售價和利潤雙雙提升的同時,小米依然可以恪守貼近成本定價的原則,做出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產品。
雷軍在今日業績報告會再次解釋稱,在這麼低毛利率和淨利率情況下小米還能夠保持高速增長,所以小米跟很多公司不一樣, 是一直把商業效率看成首要提升方向 。
“所以我們在學習全方位提高效率方法。我們剛才財報那個淨利,去年淨利 我們商業模式是完全可以跑通,可以持續高速增長 的。”
不過,這一說法並不足以說服投資人和股市。 小米今日在港股高開0.8%後轉跌,最深跌超5%,收盤報11.64港元,跌4.59%。 (鈦媒體編輯蘆依整理)
以下為小米迴應投資人提問,內容來源於第一財經:
提問:第一個是現在智慧手機還是集團主要收入,可看到去年全年度的毛利率還是下降了兩點多個百分點,公司解釋其實是因為現在追求增長多於毛利率, 但如果未來還是偏重於銷量,不是毛利率的話,整體會影響到我們的總體毛利率下滑嗎?
第二個問題是我們看到去年海外收入的佔比已經升到四成,會不會未來收入佔比會超越內地市場,還有今年有沒有什麼計劃進入一些新的國家?
周受資:第一個問題問了我們硬體的毛利率。去年一年時間對我們毛利壓力影響最大的,其實是全球的匯率波動,大家都知道在全球環境的壓力下,其實美元是持續的升值。我們的人民幣,盧比,印尼盾幾個主要貨幣都是貶持狀態,對我們整體會有影響,毛利率有影響主要是匯率。其實對於我們來說,最關鍵的就是總體淨利是怎樣的。總體集團來說調整後淨利86億,同比增長接近60%,如果丟擲現金超過30%。整體來說公司整個盈利狀況還是非常良好和非常健康的。
第二個問題是我們的海外收入,這一個問題簡單來回答,全球市場肯定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也大於中國一個國家市場,我們全球也在快速發展,所以在一定的時間段裡面,全球收入超過中國收入是比較正常的情況。
提問:以後核心部件會考慮國內的零部件供應商嗎?小米是否還有自主研發晶片計劃,我們在中國晶片方面有沒有什麼新的進展可以分享一下?
雷軍:其實在過去幾年裡面,小米上游的供應商一直在全球化過程中,在所有核心的晶片供應上,小米也一直採用多供應商策略,因為這樣有助於控制供應中風險。自研晶片方面,我覺得小米從剛開始定位,就是以技術突破為核心的,所以我覺得我們還需要更長時間,一點一點往前走,我們做晶片大概四年多前開始,所以還需要一些時間。
提問:小米對供應鏈方面有沒有具體改進措施。另外我們剛剛講到redmi的極致價效比,讓利給使用者,裝置淨利率不足1%,賣的越多越虧,硬體裝置是公司營收最大貢獻者,但並不是利潤主要貢獻者,既然這樣的話是否就無法滿足鉅額資本投入,我不是特別明白這其中邏輯。
雷軍:因為最近產品特別受歡迎,需求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計,導致我們產品供貨不足。會給大家覺得我們的供應鏈管理水平有一點差,這一個真的是冒汗,小米已經是全球第四大手機公司,去年銷售1.2億支手機,平均每個月產能都是千萬級水平上,已經是世界一流水平和一流規模。我們剛才講的數字,旗艦手機首月,到3月底供貨150萬支都是世界頂級水平的。所以有時候就像蘋果,有時候一些機型剛上市也會嚴重供不應求都是同樣原理,這一個造成的誤解,我覺得小米的供應鏈水平在過去幾年裡面也是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雷軍:第二個問題就是關於我們硬體的淨利率1%是不是虧錢。剛才講到,我們去年一年硬體是賺錢的。第二個我們也滿足了我們對消費者承諾,不會超過5%,我們一直講價效比是一種能力,在這麼低毛利率和淨利率情況下還能夠保持高速增長,所以整個小米跟很多公司不一樣。它一直把商業效率看成首要提升方向。所以我們在學習全方位提高效率方法。我們剛才財報那個淨利,去年淨利我們商業模式是完全可以跑通,可以持續高速增長的。

一圖看懂小米2018年年報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訊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