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各家所長的“混合氣質”:提升企業活力和生命力
世界經理人專欄
如果說企業所有制是“家庭出身”的話,十幾二十年前,中華大地上的國企、外企、民企,不但三分天下,而且組織的氣質涇渭分明。那個時候,這三類企業彼此不常打交道、甚至是相互看不上眼對不上話。
天下分久必合,而今出現了不少混合氣質的組織。我們越來越感受到:“純種”氣質的組織容易把家庭出身帶來的天生特點放大,包括優點和缺點,都被放大。而現在的商業社會中,能突破原有出身、跨界融入其它“品種”優秀氣質的組織,會更有活力和生命力。
有民企氣質的國企
比如那些不怎麼依賴國家政策、政府關係、壟斷資源,而是進行高度市場化競爭的國企。和傳統國企相比,這些組織更強調開放和多元,競爭和奮鬥,創新和變革,它們更注重市場嗅覺和客戶導向,常常會和一些外企/民企的品牌競爭廝殺混戰到一起。它們更在意的是怎麼交出更好的市場成績,關注的是怎麼進一步積極向外(甚至海外)開拓。在這樣的國企中,內部會更效率至上、就事論事、任人唯賢、業績說話,溝通會更多直接而激烈的討論,而少一些等級森嚴的辦公室佈局和字斟句酌的紅標頭檔案,這裡的員工身上也會展現更多的衝勁、主見和活力,少一些畢恭畢敬和老氣橫秋。
有本土 企業氣質 的外企
比如那些得到總部的充分授權、能在本地市場自行決策、實現高度自我管理、自負盈虧的外企。它們通常比較獨立自主,不怎麼依賴總部的資金支援、管理體系或是動不動飛個國外專家過來;和其它外企相比,它們更強調業績導向,更在乎在中國的經營要有產出、要盈利(而不是遙遙無期的投入),他們的打法也更接地氣(甚至顯得土氣),採用本土化的市場競爭策略,和當地的客戶在一起,和本土的品牌直接PK到渠道末梢。這裡的外籍員工比例很低,決策會更快,中國人之間的郵件也不必用英文甩來甩去。這裡的員工也通常會在跨著時區的內部溝通方面少花一些時間,也不用整天向國外總部早請示晚彙報、走流程等回覆。長期看,這樣的在華外企往往會成為集團中全球成績最亮眼的一個地方。
舉一反三,推而廣之
初創小公司,安身立命已屬不易,如果能如大企業般具備長遠心態、投資眼光、捨得做技術和人才方面的長期投入、強調價值觀和商業倫理道德……融入成熟大企業的眼光和格局,小公司往往更能殺出重圍,成長為更大的組織。
成熟大公司,容易陷入臃腫停滯和固化,如果能如小公司那樣勇於直面問題、敢於推倒重來,對外反應敏捷、內部快速決策……融入初創小企業的狼性氣質,大公司也往往更能浴火重生,發展為更強的組織。
所以,集各家所長的“混合氣質”,不啻為組織的成功之道。
領導者要突破出身、跨界學習
正如優秀的人才能做到一些常人做不到的、看似反人性的事情。優秀的企業,則能做到一些多數企業做不到的、看似逆企業性質的事情。
如果說企業性質是家庭出身,是天定的,那麼,企業氣質是可以後天養成,值得付諸努力的。好訊息是,人才在更多的 跨界流動 ,無形中就在給企業帶來不同以往的氣質。但是這個過程中,企業領導人依然是關鍵。很多領導者往往就是在自己企業的氛圍裡成長的,自然有“家庭出身”帶來的烙印和侷限。因而,領導者一定要突破出身並注重跨界學習。
首先,領導者要有視野和見識,廣泛掌握資訊,知道不同組織性質的風格特點,瞭解其它企業為什麼是那樣的風格、需要什麼條件才能具備那樣的風格、那樣的風格有什麼好處和弊端。
其次,領導者要有胸懷格局,不抱成見,不要誤以為天下所有外企都一樣,或是所有國企都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天地之大,只要開放心態、廣泛交流,就會發現企業和企業之間也必然是“三人行必有我師”。
第三,領導者要懂得欣賞,對其它性質組織的優劣有鑑賞力。比如,跑馬圈地粗放經營的民企老闆,要能欣賞外企規範管理和風險管控的好處;被外企訓練和薰陶過的高管,也要懂得欣賞本土企業快準狠的好處。
第四,領導者要有突破自身的勇氣,主動積極求變,而不是歸因於外。優秀的國企不會整天強調國企管理手段的侷限性、調動人心的為難之處;優秀的民企不會總是把國家政策支援不利的因素掛在嘴上;優秀的外企也不會凡事都怪海外總部不授權不信任。不侷限於出身,少提客觀困難,多想辦法多嘗試,才是正道。
第五,領導者要擅於借鑑和學習,結合自己組織的情況,靈活應用,揚長避短。好的招數拿過來,都得花心思琢磨怎麼改良、怎麼調整、怎麼讓它在自己的土壤裡可實現。
所以,給自己的企業多混入一些其它組織的優秀氣質,商業世界裡,英雄不問出身,氣質勝負在企業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