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因成本高昂屢被關注,上雲的價值是什麼?
英國政府被曝在雲轉型過程中已花費數十億英鎊;近日正式申請 IPO 的 Pinterest 與 AWS 在 2017 年簽署了為期 6 年的涉資 7.5 億美元的長期合同條款,約等於每年 8.3 億人民幣;同為 IPO 候選人的 Lyft 每月向亞馬遜的雲支付至少 800 萬美元,直到 2021 年底。
“上雲,真的便宜嗎?”,在雲端計算的不同發展階段,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在發生著變化。雲端計算免去了企業部署和維護自建機房的費用,但遷移上雲需要成本,使用雲平臺提供的服務也要按需付費。總體來看,企業上雲的真實成本到底是什麼情況?對於為雲支出了大量經費的企業,到底是使用不當還是雲平臺現階段依舊價格高昂?
雲平臺成本
關於“雲平臺的成本”,本文的討論範圍包括兩方面:遷移成本和使用成本。相對來說,遷移成本是暫時的,一旦業務遷移完成,這部分花銷也就隨即停止,主要包括資料遷移成本,人力成本,應用部署及測試成本等。
使用成本則是持續性的。此前曾有調查表明,通常情況下,企業上雲之後對整個平臺的依賴性會變高。簡單來說,企業最初可能只需要 1 項服務,但隨著業務擴張和雲服務更新,最後往往會同時選擇多種服務,費用自然也隨之升高。
近幾年,外媒屢屢曝光的一些案例傳遞出“上雲是成本高昂的一種選擇”的觀點,甚至有企業在嘗試之後選擇放棄,迴歸到自建資料中心。
雲支出高昂
英國政府預計已花費 13 億英鎊:根據報道,自 2014 年以來,英國政府在雲方面的支出增加了一倍。業內專家稱,英國政府 2018 財年在雲轉型上花費的費用預計達到 13 億英鎊,2017 年度的這一數字為 11 英鎊,2014 年度則為 4.21 億。
**Pinterest 已經花費 3.09 億美元:** 近日,Pinterest 正式申請 IPO,其財務狀況也在S-1 檔案 中公開。值得注意的是,Pinterest 與 AWS 在 2017 年 5 月簽訂了長期合同。合同表明,在 2023 年 7 月之前,Pinterest 在 AWS 上的花費至少需要達到 7.5 億美元(AWS 託管了 Pinterest 的大部分軟體和應用程式),截至 2018 年 12 月底,Pinterest 已經花費了 3.09 億美元,並計劃花掉剩餘部分,因為合同規定如果沒有達到這一金額,也需要向 AWS 補齊差額。
Lyft:與 Pinterest 的情況差不多,Lyft 的財務狀況 同樣因為 IPO 而被公開。報告顯示,在 2019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期間,Lyft 必須每月支付至少 800 萬美元,並承諾總體花費在 3 億美元左右。
Snap:此前,Snap 在申請 IPO 時曾透露出與谷歌雲平臺簽署的雲服務合同。根據 Snap 的 S-1 首次公開招股檔案稱 :
該協議的初始期限為五年,Snap 需要在協議的每一年購買至少 4 億美元的谷歌雲服務,但前四年的每一年最多可將 15%的金額轉移到後一年。
Dropbox:幾年前,Dropbox 就表示因為業務發展迅速,擁有的資料量已經超出運算預期,並希望對資料獲得更多控制權,因此決定設計並構建自己的儲存系統 Diskotech,並將 500PB 資料從 AWS 遷移至自建資料中心。如今,Dropbox 將 90% 的資料儲存在自建資料中心,而將 10% 的資料執行在 AWS 之上。
可能原因
浪費嚴重
今年初,RightScale 釋出 2019 State of the Cloud Report from Flexera報告 也側面說明了企業在雲端計算方面的支出金額與日俱增。報告顯示,大型企業在公有云中執行的工作負載超過 30%,這也導致大型企業的公有云賬單增多,13% 的企業每月在雲上的花費超過百萬美元,預計 2019 年這一支出會增長 24%,這不僅僅是因為公有云平臺的定價問題,與企業的使用方式存在很大關聯。
根據調查,儘管 66% 的企業擁有可以建立和實施雲支出政策的相關團隊,但依舊有大部分的支出被浪費,企業自我預估的浪費花銷在 27% 左右,但實際這一數字超過了 35%,甚至有企業在尚未掌握雲平臺使用規則的情況下就產生了大量浪費,最後形成雲平臺非常昂貴的看法,這主要與企業缺乏雲成本控制手段和未充分使用雲廠商折扣有關。
報告認為,手動管理已經不能滿足企業優化雲平臺支出的訴求,自動化的方法可以快速適應環境變化並不斷優化使用過程。其次,很多公司沒有充分利用雲廠商提供的折扣,只有不到一半的 AWS 使用者和不到四分之一的 Azure 使用者會利用預留例項。
使用難度
雖然雲端計算現在看來已經不是特別新的概念,但對企業而言,剛剛進入雲平臺轉型的初級階段,雲平臺的使用難度依舊是個問題。一位曾經服務過醫療、金融等傳統大型企業客戶的 CTO 曾在接受 InfoQ 採訪時表示:
企業在選擇雲平臺時主要會考察易用性、效能、演算法以及價效比等因素,其中,易用性是第一要素,畢竟不管這個東西多好,如果企業花了很長時間都很難上手,那這部分浪費的成本就會讓整體印象大打折扣。
其次,國內目前主流雲廠商所提供的產品線確實更加完善,也有很多面向行業的解決方案,但這個產品數量實在是過於龐大,造成入口較多,最終導致操作層面的複雜性。
目前,主流雲廠商基本都遵循按需付費的原則,一些傳統企業可能在還沒搞懂規則的情況下,費用就上去了,導致最後不敢用,使用難度會間接影響雲平臺的使用成本。
國內現狀
相比較而言,國內企業尚處於雲端計算轉型初期,因此具體案例匱乏。但是,對於這一話題的討論還是比較多的。如果在知乎平臺對該話題進行搜尋,還是可以看到不少相關討論。一位中科院的研究員在評論區留言表示:
雲端計算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過網路為使用者提供極其廉價的計算資源,所以雲端計算在設計之初就是為了降低使用者使用網路資源的成本。如果與傳統的方式相比較,同配置下的網路資源服務,雲端計算平臺的使用成本要遠低於非雲方式(按照 5 年計算)。
一位在 IT 行業幹了數十年,最近兩年開始投身創業的資深業內人士對筆者表示:
關於雲端計算的成本是一個不太好衡量的話題,這可能不是簡單的便宜與否的問題。舉例來說,企業過去自建機房階段可能要花費 10 塊錢實現的訴求,在雲平臺可能每年只花費 3 塊錢就可以,但需要花費 4 年,這是兩種模式,很難比較。
目前,國內在雲平臺執行關鍵業務的企業還是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居多,這部分企業的歷史包袱相對較輕,上雲的遷移成本相對較低,自身的技術水平有限,也希望通過上雲獲取到大型雲廠商的技術優勢(畢竟,國內雲端計算市場的大部分份額都由技術領先的網際網路公司掌握),這部分企業對雲平臺的需求相對較小,自然花費還控制在可接受範圍內。
此外,國內的網際網路大廠近幾年逐漸加重在雲端計算領域的投入,競爭激烈所帶來的一個結果就是服務降價,這不僅僅體現在較低價格中標(可參考“一分錢中標”相關事件)上,全線不少產品都出現了降價,節假日(比如,雙十一)也會做不少促銷活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上雲成本。
上雲價值
對於中小企業而言,上雲是個相對輕鬆的話題,資料資產量小尚可輕鬆挪動,且可享受雲廠商帶來的技術優勢;業務體量相對較小,整體使用成本較低,因此上雲的價值顯而易見。
當然,如果企業具備一定線下叢集,上雲確實需要一定工作量和遷移成本,這包括網路打通、資料、作業、應用遷移和測試等。線下規模越大,工作量就越大,這是目前阻礙企業上雲的重要挑戰,也是造成企業上雲成本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遷移成本是暫時的,如果後續的使用成本也可能超出預算,這類企業的上雲程序會更加緩慢。
對此,有分析師表明,雲端計算從誕生伊始最核心的價值就不是為了解決成本問題,而是為傳統企業提供快速的應用創新和迭代能力,構建和更改核心業務系統的能力。對於業務沒有發生大幅改變的企業而言,這種速度效益的價值可能相對較低,但長運來看,傳統企業向雲平臺轉型對之後的業務擴張和技術能力提升是有幫助的。
那麼,企業上雲的核心價值是什麼呢?過去,企業上雲可能考慮更多的是成本,但是現在其實已經出現一些出入。這在中小企業或者初創企業中依舊成立,但很多大型企業在業務發展過程中會發現需要某種上層能力,比如 AI 或者大資料,但自身技術實力達不到或者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在技術本身,此時就可能會考慮上雲,甚至這已經成為不少企業選擇雲平臺的重要原因。
對雲端計算廠商而言,已經過了通過價格戰進行競爭的階段,目前的關注重點也已經逐漸向上層應用轉移,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市場需求的變化。近日,行癲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價格是初級競爭,最終還是會迴歸到核心價值。價值要從兩端來體現,一個是技術端,一個是應用端…底層的競爭肯定是拼基礎設施的成熟度、穩定性和價格,但是上層的競爭肯定是拼人工智慧等。
從這個角度看,中小企業上雲還可以感受到成本降低的好處,並享受到技術紅利。大型企業則可以享受到雲平臺的上層價值,也就是雲廠商在人工智慧以及大資料等方面的能力,這個過程需要配合使用一些自動化工具對雲平臺的整體支出進行把控,一旦找到合適的管理方法,上雲的整體程序應該會逐漸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