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圍城2019:熟悉的情感套路成就黑馬?
科幻、超級英雄、喜劇等型別電影成為票房主力的當下,很多觀眾需要用“談情說愛”來鬆弛一下緊張的神經……
從賀歲檔一直到現在,在國產大片和好萊塢大片的擠壓之下,中小成本的影片基本沒有太多的動靜;但就在近日,一部看起來並不具備爆款品相的愛情電影竟悄然拿下單日票房冠軍且單日票房過億——3月14日上映的臺灣愛情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內地首周票房3.3億!並且在良好的口碑之下,票房還在持續上漲,成為開年後的首部票房黑馬。
1
黑馬來了
2019年即將過去四分之一,回顧第一季度的電影市場,既有科幻題材的大熱,又有觀影人數減少的挑戰,而從開年後的高票房影片的型別上來看,節奏緊張、強調特效的硬核商業大片已成為市場的主流。
科幻題材的《流浪地球》票房超過46億、科幻+喜劇的《瘋狂外星人》22億、賽車喜劇《飛馳人生》17億,好萊塢的《大黃蜂》《驚奇隊長》《阿麗塔》攜手拿下了近30億的票房——換個層面來看,除了《流浪地球》的票房高企有一些出乎意料之外,整個第一季度並沒有能夠脫穎而出的真正層面的中小成本的影片。
所以,當《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在首日僅拿下不到2000萬的票房的時候,能夠在之後連續兩日破億,不僅來自於這部影片的內容打動了很多觀眾,更重要的是,也是時候有一些沒那麼巨集大場面的中小成本電影來緩解觀眾對於情感類內容的缺失了。
能夠成為黑馬,首先來自於影片不俗的品相。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翻拍自權相佑、李寶英等主演的韓國同名電影,該片去年曾在臺灣拿下本土電影票房冠軍,票房2.4億新臺幣(人民幣5200萬左右)。臺版《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是由林孝謙執導,劉以豪、陳意涵、張書豪、陳庭妮、吳映潔、禾浩辰主演的浪漫愛情電影,演員陣容雖然不是特別強大,但也是國內觀眾相對熟悉的,而且男女卡司的顏值都是相當線上。
影片講述的是唱片製作人張哲 凱(劉以豪飾)和王牌作詞人宋媛媛(陳意涵飾)相依為命,兩人自幼身世坎坷只有彼此為伴,他們是親人、是朋友,也彷佛是命中註定的另一半……從套路上來看,其實也是韓劇所擅長的,但就是這樣的套路,卻吸引了73.4%的年輕女性使用者(淘票票專業版資料)走進影片讓該片逆勢上漲拿下週票房冠軍。
值得一提的是,在該片的使用者畫像中,南方觀眾的購票熱情明星高於北方的觀眾。
2
創臺灣電影內地票房新高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成為臺灣電影在國內票房冠軍已經板上釘釘,但臺灣電影在國內的問題並不是簡單的票房問題,而是離日益龐大的國內市場越來越有疏離感。
過去幾年,臺灣電影幾乎從國內市場銷聲匿跡,既然能夠在國內上映,也基本上沒有任何的影響力。有媒體統計了2018年在國內上映的電影票房,加起來也不過數百萬:《畢業旅行笑翻天》,票房22萬;《十七後與青春化敵為友》,票房11萬;《萌學園:尋找盤古》,86萬;《有五個姐姐的我就註定要單身了啊!!》,85.5萬……
當然,如果追根溯源,臺灣電影的問題除了大環境的問題之外,臺灣電影近年來自身也出了很大的問題,臺灣電影人的創造力(商業化)無論是在臺灣當地還是國內市場都是下降的——所以,《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成為黑馬,再次以愛情題材打動觀眾,也說明回到最擅長的小清新題材,臺灣電影還是能夠贏得市場的。《比悲傷》之前,臺灣電影在國內票房最好的是《我的少女時代》,在2015年上映的時候拿下3.59億的票房,同樣也是小清新的愛情題材。
雖然臺灣電影漸行漸遠,但臺灣影視人才卻越來越融入國內的市場,並且屢有佳作。除了大量的幕後團隊、導演、製片人等北上發展之外,年輕和中生代的臺灣演員也多有將工作重心放在國內市場,比如陳意涵、霍建華、林心如、蘇有朋、張鈞 甯、阮經天、彭于晏、趙又廷、鳳小嶽等等,包括近期熱映的《都挺好》中的楊祐寧也是來自臺灣的藝人。
應該說,無論是電影、電視劇還是綜藝,“北上”是臺灣“藝能界”繞不過去的十足路口,畢竟,市場和觀眾在哪裡,人才必然要往哪裡流動;而最終制約臺灣影片未能如人才流動的順暢,更多的可能還不是內容創作出了狀況——但就好像《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可以打動兩岸的年輕觀眾,說明將臺灣影視劇的寶貴經驗與內地市場結合,仍然可以打造出符合內地觀眾喜愛的作品。
超值回報,愛情片從不缺席——對於票房爆炸增長的過去數年,愛情電影總是能夠帶給市場驚喜。
2018年,來自臺灣的歌手劉若英執導的《後來的我們》,雖然惹出退票風波,但票房仍然突破了13億;2017年,韓庚和鄭愷主演的《前任攻略3》的票房豪取18億,成為回報率最高的國產電影之一;2016年,《北京遇上西雅圖2》的票房也超過了7個億,延續了小妞電影的良好勢頭……
當喜劇片從黑馬變成票房保證的中國電影市場,愛情題材已經成為黑馬頻出的型別片,而且這些黑馬無一例外都是撬動了超過60%的女性使用者,以及20到24歲這一年齡段是這些高票房愛情電影的主力觀影人群。
《北京遇上西雅圖2》的觀眾群眾,超過68%是女性,其中20~30歲,佔了近7成;《前任攻略3》女性觀眾超過64%,其中20~24年輕段超過46%;而《後來的我們》的女性觀眾更是達到72.6%,20到24歲的佔比更是近50%——而且和《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趨同的是,這些愛情電影在南方市場更受歡迎,廣東、江蘇和浙江是這些電影受眾分佈最廣泛的區域。
最後:《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的票房增長曲線或許不能一直保持高企,但它的出現說明臺灣電影面對國內市場仍然有很多潛力可以挖掘,而且也延續著只要能夠打動女性市場,愛情題材的商業回報不容小覷。只是,希望下一部票房可以破億的臺灣影片不要隔這麼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