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墨跡天氣是新實體經濟中的寶貴樣本
2016年,墨跡天氣提交了IPO招股書,擬登陸創業板。作為國內天氣應用的頭部品牌,墨跡天氣擁有超過5.5億使用者,可以支援約199個國家,超過20萬個城市和地區的生活類天氣查詢,在中國天氣應用活躍使用者裡,墨跡天氣的覆蓋率達到69.1%。資料顯示,2015年墨跡天氣收入了1.25億元,此後幾年營收一直穩中有漲,2017年總營收達到3.10億元。然而,擁有巨大使用者及使用者活躍度和穩定營收的墨跡天氣即在提交招股書要接受資本市場的監督和考驗時仍然逃不掉商業模式單一的質疑。的確,單為C端使用者提供天氣服務的模式本身不易產生創新商業模式,自2016年就開始探索B端和前向收費等商業模式的墨跡天氣也許還稱不上碩果累累,但卻展現出了一個廣闊的商業空間。
氣象在中國的屬性一直是公益服務,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氣象部門提出了要在做好公益性氣象服務的同時,積極展開有償專業服務,並圍繞氣象事業發展開展綜合經營,這一政策走到今天並無特別大的進展,氣象部門的公益服務屬性仍然強而又強。但氣象與經濟的關係非常密切,據推測有五分之四的經濟活動與之有關,而消費者心理和消費決策等也都同天氣有很大關係,在強勁的市場需求之下,商業氣象產業的發展應該受到更多重視了,這恰恰是墨跡天氣的轉型方向。
由中國氣象局主辦的《中國氣象報》曾於去年12月27日刊文《勇立潮頭風雲壯——改革開放40年氣象現代化建設綜述》,其中就提到要“氣象部門積極推動服務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推動一批如墨跡天氣等氣象服務公司快速發展”。墨跡天氣是除各電視臺的天氣預報釋出之外,普通人能夠近距離接觸到最多的一個氣象服務,很重要的是這還是一款執行在移動裝置上的氣象服務,時刻線上,不受地域、場景、裝置的影響,通過手機就能方便獲取其服務。
墨跡天氣創始人兼CEO金犁在兩會期間接受新華社採訪時曾表示墨跡天氣是一家通過網際網路提供服務的氣象服務企業,特點是通過新技術方式將傳統服務做成一門生意。的確,移動網際網路崛起之後,很多行業受其影響發生變化,但新興的網際網路公司在商業模式上特點鮮明,要麼就是另闢蹊徑尋找新的商業模式,要麼就是在現存傳統服務基礎上做加持。墨跡天氣並不是,這家公司做的是遵循傳統服務的規律,利用技術手段使其更有效率,分發給更多人群,這符合國家氣象產業政策方向,也是移動網際網路行業中難得的不企圖越界作業,安守本分的企業。
從傳統氣象服務的角度來說,這是個廣義而普適性強的服務,但缺少一些個性化和定製化色彩。任何人都可以開啟電視去看廣義的天氣預報,可一旦涉及到本行業乃至於個人的需求時,這種廣義天氣服務是很難滿足需求的。墨跡天氣首先利用移動網際網路的便利性,將廣義氣象服務分發給個人,並藉此建立起一大批忠誠的使用者群體,在這個基礎之上積極探索更細化的市場需求,向個性化和定製化這些服務中的死角和使用者痛點發起衝擊。這個建設過程與成效,與電視臺鋪設覆蓋全國的訊號發射塔,氣象局在全國各地建立氣象觀測站,從意義上來說是一樣的,這其實是一種新形式的實體經濟模式。
這種新技術支援的氣象服務,在需求端到底有何意義呢?要知道,實體經濟中有大量對天氣高度依賴的企業,例如涉及到大量戶外運作的快遞、物流、出行、航空等,他們對個性化氣象服務的需求是很大的,據瞭解,目前包括餓了麼,美團等在內的國內大多數的外賣企業都在使用墨跡天氣的氣象服務,來解決不良天氣下後臺送達時長預測、騎手調配以及精準補貼的等問題。從另一方面來說,個人對氣象服務的需求趨勢也在顯現,例如前期大霧造成的海南滯留問題,如使用者能提前預知當時的氣候,也許就不必花天價機票才能回家了。個人的旅遊出行、婚紗攝影、重要戶外活動等,對氣象服務的需求也同樣旺盛。電視裡播報的天氣預報顯然不能完全滿足這些需求,通過行動式、移動化裝置隨時獲取資訊的方式,才更有可能將這些需求滿足。
墨跡天氣在個性化和定製化氣象服務方面所做的事情,是傳統氣象服務很難做到的。將人工智慧應用到氣象服務中,是墨跡天氣一直在著力打造的一個基礎能力。目前墨跡天氣對外提供的服務,是由“專業資料+使用者資料”為基礎。墨跡天氣與國內外專業的氣象機構部門合作(比如中國氣象局、北京市氣象局,還有國際專業氣象組織,比如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等,定期獲取資料;另一方面還會通過使用者後臺關於短時天氣的反饋以及時景社群每天收到的幾十萬張時景圖片等對區域性氣象情況進行實時監測,這也就是所謂的眾包資料。多來源的資料結合在一起,由墨跡天氣進行分析之後加以運用,可使得氣象預報更為準確,也能以更多樣化的方式來滿足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金犁在兩會期間接受新華社採訪時特別提到人工智慧在氣象預測上的重要作用。墨跡天氣的技術研發費用佔到總營收的15%,其中重要的一項機器演算法主要用於“短時預報”,也就是讓墨跡天氣能夠實現精確到分鐘級和公里級的天氣預報資料的重要技術,這是墨跡天氣基於官方資料和實時資料做出來的新的氣象產品,也是滿足B端使用者市場需求,助力其服務實體經濟實現商業模式多樣化的重要因素。
縱觀行業,像騰訊、百度、京東這樣的網際網路巨頭也在抓住了流量紅利之後,用C端市場為B端市場培養客戶,通過技術端、資料端等儲備的經驗和優勢為服務B端市場蓄力。
而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實體經濟對天氣預報服務的依賴性正在與日加強,各種大大小小的個性化和細分需求鋪天蓋地而來,基於多來源的氣候觀測資料建立智慧化天氣預測平臺,是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智慧化能解決很多問題,如快速預測、短時預測、突發情況的預測、預測結果的點對點分發等,這都是同傳統天氣預報相比得天獨厚的優勢。墨跡天氣這種用新技術手段將廣義天氣預報服務細分化,垂直化,個性化、定製化的企業,其服務的物件是蓬勃發展的實體經濟,其本身作為一種實體經濟基礎服務的提供者,是另一種形式的新實體經濟創新模式。
《中國氣象服務產業發展報告》顯示,到2025年氣象商業的產業規模可達3000億元人民幣。而隨著氣象資料的進一步開放,這個市場也到了即將騰飛的前夕。墨跡天氣在C端獲取大量使用者之後,又積極轉型做B端服務,除了外賣行業,也在向航空、物流等行業佈局。作為移動網際網路公司,墨跡天氣堅持將主業聚焦在氣象服務這一點之上,意圖為使用者提供更為有價值的服務,並從中實現自己應有的商業價值,這是墨跡天氣與很多移動網際網路公司所不同的地方。在未來的商業氣象大市場中,墨跡天氣應該能夠佔有一個相當顯著的位置,伴隨著中國的商業氣象市場共同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