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永遠離破產只有6個月時間”
“美團永遠離破產只有6個月時間。”
王興在2013年底的一次內部講話中,再次用“危機意識”敲打員工,並向全員立下一個壯志:要成為新的第一陣營的公司。
彼時,美團經過一年奮鬥,拿下了超過50%的團購市場份額,在酒店行業剛剛“無心插柳柳成蔭”,“每8張電影票就有1張是通過美團賣掉的”,剛進入群情激昂的外賣業務…… “O2O”是當時最熱門的網際網路詞彙,無論是網際網路巨頭,還是如萬達這樣的傳統商業巨頭,紛紛殺進O2O領域。
4年多過去,斬落拉手網、吞併大眾點評、壓過餓了麼、抗衡攜程,美團已成為毫無爭議的生活服務類電商巨無霸,將國人的“吃喝玩樂住行”更加全面地包圍起來。“攤子鋪得太大啥都想幹”曾經是媒體和投資人們對王興共同的疑問,而這一質疑如今一轉身作為一個“生態故事”在二級市場上獲得高估值。

9月20日,美團點評正式登陸港交所,成為繼小米後香港第二隻“同股不同權”的IPO,截至收盤,較69港元IPO定價漲5.29%,報72.65港元,市值近4000億港元(約合508億美元),超越京東(389億美元)、小米(474億美元),成為僅次於BAT的中國第四大網際網路公司。扣除相關發行開支後,美團IPO共計募集資金325.6億港元(約合41.5億美元)。

創業黑馬董事長牛文文評論說,美團是今年或者說這一輪IPO中最有意義的一個。不只是市值,也不只是未來成長,主要是王興代表著全新的一代企業領袖登場。這一代直接生於移動網際網路,真正理解中國移動原住民,理解並直接服務上億“付費使用者”而不再只是“流量”,理解“五環外”的廣大中國。在做巨集大的無邊界的商業夢想的時候,他們內心充滿信念的力量,乾淨、直接、無畏,看不到什麼“謀略”和”原罪”的影子。他們是真正在BAT陰影下長大但有真正無所畏懼的一代。
然而創業8年,美團的財報一直虧損。根據美團點評招股書計算,扣除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引起的累計虧損,美圖點評8年來經營性累計虧損逾300億。與京東一樣,反覆宣稱自己是亞馬遜的現金流-擴張模式的美團,真的值得這麼高的估值嗎?
憑什麼估值4000億港元?
美團去年10月完成最近一輪融資時估值約314億美元,僅過去10個月,目前估值超過500億美元,估值提升80%以上。
從上市認購情況來看,首先騰訊(此前持有美團20%股份)投了4億的基石,Oppenheimer、Lansdowne等海外長線資金也對其十分追捧,可見資本對於美團長期價值的看好。此前傳出高盛給出估值570億美元,摩根士利估值580美元,瑞銀甚至給出千億美元估值。
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表示,美團的業務擴張、開疆拓土,看似霸王槍法,大開大合,讓人難以歸類,無從對標。但長期看好美團這種擁有大格局價值觀的企業。王興其實一直是堅持以第一性原理思考問題,美團無不在為所切入領域提升效率,為使用者創造價值。紅杉資本中國創始合夥人沈南鵬則撰文稱,加碼支援美團“可能是十幾年投資歷程中最重要的一個決定”。
在不同領域四處出擊還能大範圍獲勝,“無邊界”的美團給資本市場講了一個好聽的故事。對比拼命打造“網際網路公司”定位的小米,還在虧損的美團獲得同等估值,是資本市場對網際網路公司偏好的明確證明。
在《九敗一勝》作者李志剛看來,美團做的雖然都是一些“雞肋”的業務,但是串在一起就成了“肥肉”。它的“T”字型業務戰略對於一些垂直領域的公司來說比較難受。
貝佐斯能夠大言不慚地奉勸投資者不必指望公司短期內實現盈利,背後是亞馬遜強勁的現金流表現。同樣“沒有邊界”的亞馬遜目前的市盈率高達160倍,除了電商,雲服務更是成為公司最賺錢的業務,在智慧AI、家居領域也處於行業領導地位,還涉足內容原創分發、醫療健康領域。
對照觀察美團,現金流充足,截至4月30日,美團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262.7億元,較2017年末增加了68.6億元;仍在鉅虧,美團在2015年、2016年、2017年以及截止2017年、2018年前四月經調整後虧損淨額分別是59億、54億、29億、3億以及20億元。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階段要實現盈利難度非常大, 而能貢獻現金流的主力業務卻有進入瓶頸期的憂慮。 截至2018年前四個月,美團實現營業收入158.24億元,超過2016年全年營業收入130億元,接近2017年全年營業收入339億元的一半。美團的收入主要來自餐飲外賣、到店及酒旅、新業務及其他三個部分,各項業務佔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61.2%、27.5%、11.3%。
團購(到店)業務,美團已經佔據了80%的市場份額,但剝開招股書裡被合併計算的到店和酒店,團購業務GMV在2016年就開始觸控到了天花板,Q4增速已經降至2%。

而目前的主力業務外賣,雖然美團已經有超過一半的市場份額,但行業競爭非常之嚴酷。阿里斥資95億美元買下餓了麼、與口碑整合,這個對手非常強大,而且並不缺錢,美團光靠錢想擴大市場份額是不太可行的。
美團現在的GMV在3600億這個水平,對照媒體報道的一份美團早前融資檔案資料指標,美團計劃2017年GMV做到7500億左右、2019年則接近兩萬億,但美團目前3600億的GMV水平遠低於設定的2017年預期。
儘管美團在招股書中援引艾瑞資料,對整個市場規模擴張信心十足,但在外賣領域(美團銷售成本中外賣騎手成本佔比69.37%),在虎視眈眈的對手緊盯下,GMV和利潤似乎很難兩者兼得。從提高單客變現率著手,可能更現實一些。美團目前正在踐行這一思路,在即時配送業務的毛利率由2016年的7.7%增加到2017年的8.1%;活躍商家數由300萬增加到440萬,變現率由5.5%增加到9.5%。

美團在出行上的大舉佈局從2017年開始,出行首次被提升為公司的四大支柱業務(到店、到家、旅行、出行)之一。雖說有補完生態的一個邏輯,但其舉措是在美團出海沒有聲響、急缺新的GMV業務的背景下做出的,殺入已硝煙落定的網約車領域顯得有些倉促。出於政策和資金考慮,此時決定不再拓展燒錢的網約車業務也算是當斷則斷。

而155億買下摩拜的交易是否划算至今仍爭論不休。鉅虧之下再重金買入摩拜的資產和負債,收入只能抵掉運營成本而覆蓋不了折舊,毛虧損嚴重;再者,令美團的資產變得更重,出行資料對整個系統的協同貢獻先不論,更將美團已經不斷降低的利潤率再度拉低。

美團近年的虧損迅速收窄,美銀美林的報告預測,美團2020年業績可以扭虧為盈,按通用會計準則計算,淨利潤將達到89億元人民幣,市盈率約35倍至41倍。
另一個支撐美團高估值的是騰訊的不離不棄。“騰訊系”的美團是唯一一個在微信錢包中有三個入口的第三方。
從公司角度來看,美團的對手基本只剩下阿里了。但與阿里系生活服務電商的較量已非以往的百團大戰規格,這是正規軍之間的比拼,更考驗整個集團的戰略和協同能力。美團要獲得更高的估值,需要在生活服務領域勝過阿里,獲得更高議價空間。2013年,王興曾提出美團GMV在2020年要超過萬億。2017年突破3600億,離遠大的萬億目標只剩不到三年時間。
美團的生態故事要繼續講下去,就必須在它的生態生產率方面建立起優勢,避免淪為“大而不強”。
下半場的機會在哪裡?
美團招股書顯示,美團收入中最大的來源是佣金形式,而佣金的主要來源還是在外賣市場(主要是向B端收取佣金),佔了70%以上,剩下才是到店等業務。

不管是外賣、出行還是新零售,都是持續性的高投入業務,需要及時補充彈藥。對美團而言,要獲得一個更好的估值,需要在外賣這一相對核心業務上實現市場份額上的壟斷,改善其資產負債表,圍繞其搭建穩定的商業模式;或者從潛在創新性業務出手,開拓一個新的充滿想象空間的業務。
但招股書對新業務的資料披露較少。
在更新版本的招股書中,之前一直神祕的美團金融業務揭開了面紗:美團從2016年便開始提供to B和to C的貸款服務,截止到2018年4月30日,在美團點評平臺上的待收餘額約為20.92億元。但這部分業務會受到“現金貸”等政策變動的極大影響。
美團拿下第三方支付牌照、打造支付聚合系統,則是大勢所趨,通過支付積累資料、推出衍生服務、形成生態閉環,同時也降低對外部渠道的依賴和成本支出。整體來說,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營收貢獻還十分有限,但未來的可想象空間不小。以京東為參照,在800萬商戶與4億使用者市場中孵化的京東金融2017年營收超百億元,估值超過1300億元。
美團的新業務中,有美團閃購和小象生鮮的新零售佈局。這兩個業務也是直接與阿里正面競爭,蘇寧等巨頭也在嘗試,但在實際的運營中沒有太大的區別,且目前還難以看到規模化營收的跡象。
但回顧美團以往的多戰線出擊的方式,有了使用者資料、支付等基礎設施,能夠迅速學習並打通到一個新的行業。因此在不少人看來,美團在強大的線下物流體系支援下,發展出非餐飲的外賣業務,甚至是走到餐飲供應鏈上游,從B2C走到B2B的平臺,給商戶提供解決方案,很可能是一個新的廣闊市場。
事實上,美團2016年就有“快驢”業務,將與餓了麼的戰火燃到B端;去年下半年推出餐飲開放平臺,與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服務商合作,為線下商戶提供基於生態的、全鏈條的整體解決方案,推動餐飲業效率提升。上半年資料顯示,已有近 200 家餐飲軟體服務商加入美團點評的餐飲開放平臺。但整體上看,目前並沒有在此領域做得非常突出的企業。一位資深的新零售觀察者告訴小娛,商戶在供應鏈業務上看重的就是價格,誰便宜就選誰,並沒有忠誠度。
而美團沒有滿足於現在的市場格局,今年再度加碼B2B業務。3月17日,美團點評宣佈任命前聯想集團高階副總裁、前三胞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裁陳旭東擔任美團點評集團高階副總裁,負責大零售事業群B2B事業部。
美團點評餐飲平臺總裁王慧文去年做過一場非常精彩的演講,他認為,很多公司會死掉,下個機會在供應鏈和2B。通過網際網路科技,推動服務業率先完成供給側改革。而這也幾乎是目前市場的一個共識了,中國人口紅利漸失,過去十年2C的網際網路產品將個人消費市場、行為徹底改造,企業端的需求也發生劇變,企業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企業服務的市場就是廣闊藍海。最明顯的表徵就是,中國企業對SaaS越來越認可,很多企業紛紛“上雲”。
歐美企業中Oracle、SAP和Salesforce三家市值總計約4500億美元,已經與Google和Facebook在一個量級,而國內的企業級服務市場還看不到巨頭的身影。有媒體報道,騰訊正在進行多年來最大的一次部門調整,2B和2G業務將合併,正是因為2C的“游擊戰”打完了,要開始打壁壘和護城河都更高的2B業務陣地戰,2B和2G業務才能讓騰訊守住勝利果實。
這也是美團的機會。手握470萬戶商家的資源,它不僅可以做供應鏈,還能打入餐飲SaaS服務。據多年跟蹤研究美團的李志剛在一個訪談中透露,今年3月份,美團成立了“B2B供應鏈事業部”,2個月後,僅在南京一地,月交易額就破億了。
招股書顯示,美團點評是向商家提供廣泛的解決方案,包括精準線上營銷工具、配送基礎設施,以及雲端ERP系統、聚合支付系統、供應鏈和金融解決方案的生活服務電子商務平臺。
美團已經從自我定位上開始向2B業務啟航。雙輪驅動的美團,或許能夠將天花板推向更高。
特別宣告: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