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鏈三部曲 :區塊鏈行業陷入“莫斯科困境”
寒冬期的區塊鏈,不僅沒有想象中的暴富傳說,甚至連養活自己都成了難事。而且這不是某一個環節低迷,而是整個區塊鏈行業都出現了“系統性風險”,全產業鏈都面臨著非常痛苦的出清階段。無論是號稱“一夜暴富”的專案團隊,還是被稱為“印鈔機”的交易所,亦或是“流量入口”自媒體,都過得異常艱難,或負債累累,或拖欠工資,或瘦身裁員,或刷量維持臉面……

毫不誇張地說,區塊鏈的從業者們,正在面臨最近幾年最為危機和艱辛的時刻,如果說上一輪熊市靠倒了頭部交易所(Mt.Gox)和頭部礦機商(烤貓),那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裡,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大規模的產能出清,根據社長的保守估計,在未來兩年的時間裡,現在你所看到的各類區塊鏈機構,起碼得有50%將會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而剩下那些價值尚存的初創公司,相當一部分會賣身給大企業,正所謂橫有多長豎有多高,年初的那場舉世無雙的區塊鏈大泡沫,最終的結局,也必然會是世所罕見的徐徐炸裂之盛景。
一、資訊不對稱消失,鏈圈草根的“先發優勢”不復存在。
區塊鏈產業鏈上的各個專案方為何會處於如此窘迫的狀態?除了正常的行業週期波動導致整體市場空間變小之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這個行業的參與機構,正在越來越呈現出“正規化”的趨勢,亦即包括政、學、研、企、媒體在內的正規機構正在陸續進場,這使得目前普通人所接觸到的大多數機構(主要都是沒有官方背景的草根團體)的生存空間,遭到了外部市場縮水和內部競爭加劇的雙重壓力。
這就是目前公有鏈行業面臨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眾所周知,在區塊鏈行業發展的最初時期,很多出身草根的區塊鏈信仰者,一度利用社會上其他人“不知道、不瞭解區塊鏈”這種資訊不對稱的先發優勢,快速進行發展,打了各種大企業和大機構一個措手不及,這種突襲雖然使得他們一度掌握了領先的優勢,但是問題在於:這些進入區塊鏈行業較早的先驅者們,在最近的一年時間裡,除了一些並不成功的商業模式創新(例如挖礦交易和通證經濟)之外。幾乎沒有太多認知之上的提升與進步,有一些團隊甚至還因為利益糾葛而身陷輿論泥潭,在行業中的地位不進反退。不客氣地說,在2018年,整個區塊鏈行業的實質性發展乏善可陳,去年年底還流行的那句“幣圈一天,人間一年”,現在聽來簡直恍若隔世。

而與此同時,在“區塊鏈焦慮”的驅動之下,包括網際網路大廠、金融機構、政府部門等大型的政商機構,都已經從被突襲的驚愕中反應了過來,紛紛拋下此前的傲慢與偏見,開始迅速在區塊鏈行業補課,其行業地位和話語權也隨之扶搖直上。而隨著這些傳統行業精英的集體入駐,目前的區塊鏈行業格局也出現了較大的變化,如果按照參與成員來分類的話,可以被分為以下三類:
1)第一類團隊:主流政商企業所成立的機構,包括各大金融機構的區塊鏈研究團隊,BATJ的區塊鏈事業部、知名高校的區塊鏈實驗室等。
2)第二類團隊:由傳統精英所成立的創業團隊。主要為擁有光鮮的學歷或工作履歷的社會精英所成立的區塊鏈相關機構,包括專案方、交易所、媒體、礦機商、量化團隊等。
3)第三類團隊:由草根階層所創立的創業團隊。主要包括一些個人自媒體、專案團隊、社群運營者、tokenfund等。
經歷了過去一年行業激盪的朋應該有所察覺:去年的這個時候,在區塊鏈領域,第一類團隊的存在感幾乎是零,雖然有很多大型網際網路公司都成立了區塊鏈部門,但早期都處於比較邊緣的狀態。第二類團隊在行業中的數量也不算多,因為傳統領域的精英當時大多數並不相信區塊鏈,而佔據主要位置的,多為第三類團隊。
但在時隔一年之後,區塊鏈行業的參與者結構出現了重大轉變:由於比特幣在去年年底的表現征服了很多人,所以在今年,第一類和第二類團隊的數量開始陡然上升。在這方面,相信很多人一個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在去年區塊鏈行業各種訪談會議的海報上,拋頭露面的主要都是衣著打扮比較時尚的80後、90後,甚至95後,而且頭銜也是比較灑脫隨性的“XX創始人”、“XXCEO”、“XX財經專欄作者”(這些機構人們大多都聞所未聞),整個行業給人一種極為年輕化與自由化的感覺。而現在的區塊鏈行業海報上,則出現了更多的70後、60後、甚至是50後,這些人的title比較傳統正式,包括知名企業的中層或高管,著名經濟學者,甚至是政府部門領導等。而早先那些“英雄少年”們,除非是像Vtialik這樣有特別明顯貢獻的人士,否則要麼是被排在長輩的後面,要麼乾脆就從輿論場中出局,看不到影子了。

至此,我們基本可以做出判斷:如果說2018年之前草根狂飆的區塊鏈行業,非常像19世紀拿破崙對俄國發起的“閃電突襲”一樣,那麼從2018年開始,隨著草根們步伐的放緩,以及大型機構的甦醒,區塊鏈行業中“草根VS精英”的戰爭,已經逐漸進入了僵持對峙階段。儘管從機構數量上看,我們前面提到的第一類和第二類團隊的增長速度,未必有第三類團隊快,但精英們的長處就在於:他們儘管不容易認同新的知識與理念,但一旦認同這些知識之後,便會施展出超強的學習能力,同時整合豐富的社會人脈資源,迅速迎頭趕上。
所以,雖然“第一類和第二類”團隊的數量遠不如第三類團隊,卻仍然給後者造成了非常大的壓迫感,就目前的區塊鏈行業格局來看,那些去年還生存得柔韌有餘的“存量”草根企業,現在或多或少地都感受到了來自傳統精英們的競爭壓力,彼此之間已經基本處在了同一起跑線上,而那些最近剛擠入區塊鏈行業的”增量“草根團隊則乾脆發現,這個領域幾乎已經沒有了自己的生存空間。就筆者最近幾個月的觀察結果來看,區塊鏈行業新增的草根團隊,算得上是進來一個死一個,生存下來的機率極低,說的直白一點:現在再想要在這些傳統的區塊鏈賽道創業,就跟在莫斯科城下加入拿破崙一樣,完全沒有看清當下的形勢,還在妄想能夠通過“閃電戰”取得優勢,那最終的結局是顯而易見的。

二、公有鏈專案方的唯一出路:以小打大,以快打慢
從這點來看,現在公有鏈行業所有的草根創業者們,實際上是處於一個岌岌可危,卻又完全不自知的狀態,用一個類比的話,他們現在的境遇非常像一支原本擅長奇襲的特種兵,卻在“區塊鏈+智慧合約”這一概念上,跟政商機構們的陣地大軍玩戰壕對射,而這顯然不是他們的優勢,就好像拿破崙耗不過庫圖佐夫,德國裝甲師耗不過蘇聯坦克海一樣。原因很簡單:你的火力和資源,都不如對面的對手雄厚。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目前幾乎所有的公有鏈專案,都沒有穩定的盈利模式和收益來源,在市場較熱的時候,基金會還可以通過投資其他的專案來獲取一些回報,但在進入熊市之後,幾乎就完全失去了造血能力。而企業一旦開始缺錢,所做的首要事情就是削減成本、裁撤員工。反觀那些大型政商企業,由於背後有著財團和股東們的輸血,手頭並不缺錢,所以正好把這些人才低價納入麾下,並且長期留住,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近期區塊鏈行業的人才有相當一部分開始迴流至大企業。這樣一來,公有鏈的企業(絕大部分都是創業公司)在資金和人才這種關鍵資源的比拼上,就此開始一步步落後於大型的政商機構,最終面臨了法國軍隊在莫斯科城下的危機:當你的先發突襲優勢消耗殆盡,而手裡的資源又不足以打持久戰,那最終的命運,自然就是會被逐漸拖垮。

在這樣的情況下,目前大批的公有鏈專案方如果想要重奪領先地位、甚至哪怕只是單純地為了生存下去,實際上只有一條出路:那就是儘量與正規軍機構處於一個互補合作、而非同位競爭的關係,具體怎麼合作?答案很簡單:換賽道。就好像社會資本一樣,如果你硬要去從事能源金融這種國有企業雲集的戰略命脈行業,多半會被打得暈頭轉向,但如果你選擇幹零售服務這類國企不願做、也做不好的行業。那相對來說在阻力就會更小,成功的機率更大。
區塊鏈也是一樣。眾多的鏈圈初創中小企業一定要明白一件事情:與正規軍相比,你們現在的優勢並不是跟他們死磕,實際上,對我們上文所提到的“第一類和第二類”的精英區塊鏈團隊來說,人家最喜歡的就是跟你拼社會資源,因為你們鐵定玩不過人家。那他們怕什麼?最怕的就是行業出現急轉彎或是新概念,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是大企業的組織架構本身,還是企業領導本人,都不太容易跟上那種反應快速的“第三類團隊”的腳步。
至於原因嘛,其實很容易解釋:在企業層面,大公司遲緩的弊端就不用說了,在人這一層面,業內一直以來有這樣一個心照不宣的共識:那就是學習區塊鏈,零基礎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負基礎,而最容易出現負基礎的人,往往就是那些傳統行業的精英,由於過去成功的經歷,他們對於世界和社會的理解已經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價值體系,一般來說,這套價值體系模型往往不太能夠相容新生的事物,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去年年底之前,很多傳統行業的精英都是在質疑區塊鏈,直到被比特幣的漲幅打得心服口服,他們才不得不調整自己的“價值體系”,最終認同了“區塊鏈+智慧合約”的重要地位。但在下一次面對新生事物的時候,他們就會放下自己的傲慢,選擇擁抱變革嗎?答案是No,在這個新生事物爆發之前,他們仍然是會以質疑的態度為主,這樣一來,履歷豪華的精英階層實際上是很難站在區塊鏈行業的前沿的。

而這正是區塊鏈行業中小企業的長處所在——他們在決策上擁有靈活的機動性,對新事物也有很多的包容性,這使得他們更加適合創新,正所謂船小好調頭。具體來說,鏈圈的中小企業有兩點優勢在實際操作中可以大加發揮:一是以小打大、二是以快打慢。這其中,所謂的“以小打大”,指的是企業結構一定要高度扁平化,使得外部的資訊可以第一時間為企業高層所感知到,中間不能有太多的資訊傳遞環節,減少資訊在精確度和時效性上的損失。而“以快打慢”,則指的是企業的決策速度要快,大問題可以多慎重一點,但在比較小的細節問題上,最好不要糾結太長的時間。
需要指出的是,儘管區塊鏈行業是一個特別以效率為傲的領域,而且目前的參與企業也主要以中小公司為主,但就筆者的所見所聞來看,目前能夠做到“企業扁平化”和“決策速度快”這兩點的鏈圈團隊並不是很多,除了某些人浮於事的機構之外,有些小企業的決策鏈條實際上也頗為冗雜,而且特別容易拿捏不準事情輕重,經常在細節問題上糾結個沒完。對於這種區塊鏈機構,用一句比較流行的話說,他們有很大的機率會活成“不惜一切代價轉型”中的那個“代價”,最終成為產能出清的犧牲品。
那麼,鏈圈的中小企業具體應該在哪一個方面進行突破呢?毫無疑問,當務之急是迅速避開在“區塊鏈+智慧合約”領域的消耗戰,在“區塊鏈+智慧合約+其他數字技術”進行嘗試,畢竟,這條戰線是一個投入產出比非常高的細分領域——幾乎所有的技術公司都在做與“區塊鏈+智慧合約”相關的事情,競爭壓力極大,但即便是小有成就,可能也無法保證你一定能名利雙收。事實上,就算是用分片、分層、側鏈等技術緩解了包括TPS在內的效能約束,目前的區塊鏈依然是無法成為解決實體經濟諸多問題的可靠基礎設施,比如說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間的可靠資訊互動就沒法解決。那與其如此,不如利用“區塊鏈+智慧合約”的組合,去復活其他一些早就提出、但一直無法落實的技術和概念。例如Vitalik為人津津樂道的“區塊鏈2.0”以太坊也並沒有大幅提升POW機制的效率,而是在原有的區塊鏈架構上引入了“圖靈完備智慧合約”這一技術,由於它在發明出來後不久立刻就被用到了ICO中,產品的反饋週期極短,所以迅速奠定了Vitalik的行業地位。
但是,正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區塊鏈3.0”,當下市場上,對於“區塊鏈3.0”的解釋與定義也有很多個版本,那麼目前最靠譜、也最可能的“區塊鏈3.0”技術組合會是什麼呢?它可能會復活哪一種“數字概念”或是“數字技術”呢?在下期的《公鏈三部曲》第二篇中,社長將繼續向大家介紹相關的內容。
(作者:孫副社長,內容來自鏈得得內容開放平臺“得得號”;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鏈得得官方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