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 2018 年終總結
在 2019 農曆新年即將來臨之際,趁著在家閒適的日子,我也對我的 2018 年進行下年終總結。這一年,我也不知不覺邁過了 30 歲,成為了大家口中的“人到中年”。想總結的內容挺多,就從工作、生活、個人成長和困惑幾部分進行展開吧。
工作
在 2017 年,我開始承擔了部分技術管理的角色,個人的工作內容和重心也有了一些轉變。在 2018 年初,隨著部門的組織架構調整,之前我所帶的測試開發小組也變成了測試開發部,部門工作職責也進行了更明確的劃分。打個比喻,如果產品測試部是衝鋒在各大戰場一線的戰士,那麼我們測試開發部就是兵工廠,保障一線戰士擁有理念先進、功能強大、穩定好用的武器就是我們的首要責任。當然,我們也會經常對一線戰士進行指導和培訓,讓他們掌握武器的技術原理,從而更好地使用武器,發揮更大的戰鬥力。因為是全新的部門,因此我也從 0 開始梳理了適合當前大部門環境的測試開發團隊規章制度,主要包括目標價值導向、協作機制、統一技術棧、技術規範、專案運作機制、培訓機制、獎懲機制等等,並且團隊人數也從年初的 3 個人穩步增長到當前的 7 個人。
在工作內容方面,今年我們做的事情比較多且雜,主要包括技術體系建設和重點專案支撐兩大方面。
在技術體系建設方面,今年重點建設了介面自動化測試平臺和效能測試平臺,這兩個平臺都是基於 HttpRunner 來做的,因此也很好地實現了指令碼的複用,並初步在公司內數十個專案中投入了使用,為後續要做的資料服務平臺、線上業務功能監控、CI/CD 也做好了鋪墊。在功能測試方面,基於商業測試用例管理平臺 TestRail 做了些二次開發,將所有測試覆蓋專案的測試用例全部統一規範管理了起來,告別了之前全靠 Excel 檔案傳來傳去的低效,也極大地推動了開發自測,保障了質量體系規範的落地。在專案質量度量方面,我們基於 Jira 建設了質量看板,為專案質量概況、部門質量概況、業務線質量概況等不同維度提供了共二十餘個質量度量指標,實現了各專案的視覺化質量度量,並對於月度質量資料統計、專案質量回顧這類統計工作也提大地減少了人力時間投入。另外,團隊在 UI自動化測試(Katalon)、網頁資源爬蟲檢測、移動 APP 自動化(外購 MQC)等方面也有投入,但覆蓋的專案有限。
在重點專案支撐方面,主要是進入到重點專案主導進行效率提升。當時我們的測試技術平臺初步建成,雖然在一些專案中開始投入使用,但效果並不理想,我們也開始重點考慮怎麼讓我們的測試平臺能更好地在專案中落地。後來我們聽取了一位領導的建議,與其將10個專案都提升10%~20%,不如集中精力將一個重點專案提升70%。於是我們選擇了一些重點專案,測試開發團隊的人員深入到專案中,幫助專案組建設並梳理質量保障體系,並帶領專案組成員(主要是產品測試和開發人員)一起進行效率提升方面的建設工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測試開發團隊成員更加貼近了實際業務場景,對產品測試同學的痛點有了更多的體會,同時也收集了很多需求,幫助我們後續的迭代優化。
乍一看,感覺我們今年做出了挺多的成果,但實際上也存在比較多的問題。概括地說,就是我們在 2018 年做了非常多的事情,但目標不夠聚焦,並行專案太多,人力投入分散,並且缺乏對工作內容和成果的資料化度量。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2018 年我們建設了很多工具平臺,支撐了很多重點專案,並且協助產品測試同學解決了很多技術問題,團隊成員也都非常辛苦,但具體有多少工作內容對公司的業務和專案產生了正向作用,產出了多大的價值,我們很難給出數字化的展現。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沒有度量的提升不算提升,無法展現的成果不算很好的成果。在《如何度量測試開發的價值產出?》 一文中,我也很是贊同一個觀點:我們可以反過來看,現在有了這些測試工具平臺各個專案組可能都在用,那假如沒有了這些測試工具平臺會怎麼樣?是毫無影響?是變得有點不大方便?還是無法正常開展工作?顯然,當然我們做得離不可或缺還存在比較大的差距。
這一年來,我感覺自己也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在之前做工程師的時候,崇尚技術,“在牆角安靜地寫程式碼才是我的最愛”,不想去碰管理,因為感覺比較繁瑣且不夠純粹。當然,我現在也非常熱愛技術,後續也會一直都在一線參與開發工作,但對於技術和工作本身,卻有了更多的感悟。最主要的,就是深刻認識到了相比於“攻克技術難題”、“快速開發實現和交付”,將問題想清楚、明確方向和重點會更加重要。比較幸運的是,領導給了我充分的自由度,讓我有機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選擇團隊工作方向、建設和管理團隊,但這同時我也具有更多的責任和義務,帶著團隊走對方向,做出更多的價值產出,收穫更多的認可,最終幫助團隊成員收穫更高的回報。其實對於每個人來說,工作基本上都奔著兩個方面,更高的經濟回報和更好的個人成長。經濟回報方面我能決定的有限,這很多時候會受到經濟大環境和公司、部門業績的影響,我能做的就是儘量讓團隊在正確的方向做對事情,對他們的工作成果更好地對外進行呈現,最終在幫他們爭取榮譽和經濟回報的時候也有更多的砝碼。在個人成長方面,我有更多的自主權,也有更多的責任,給團隊成員更多的支援和幫助,給予他們舞臺和機會,讓他們獲得更好更快的個人成長。值得慶幸的是,今年我們測試開發團隊成員一共收穫了 3 次月季度優秀員工的稱號(佔比質量部全年的 1/4),並有一名成員被評選為質量部年度優秀員工(佔比質量部總名額的 1/2),這對於我們團隊成員數僅佔質量部總人數 1/10 的情況來說,還算是個不錯的成績。另外,在 2018 年事業部內部建立了職級通道,所有崗位拉通了職級,我們團隊有兩名成員成功完成了晉升,成功率 100%,遠高於事業部的總體通過率(不足20%)。團隊成員能在質量部層面和事業部層面收穫到這些認可,我真的著實為他們高興。不過,我仍然清晰地記得,每次替團隊成員爭取優秀名額最終落選時懊惱和自責的心情。希望在下一年,團隊能做出更多的成績,收穫更多的認可和回報,這也是我努力為之奮鬥的方向。
生活
在生活方面,總體來說還是很幸福和滿足的。
2018 年,是我當爸爸後的第一年,我也有幸見證了小堅果從 0 到 1 的成長。從學會翻身到爬行,再到走路、小跑,小堅果總是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又學會了新的技能,給我們一次又一次帶來驚喜。說到爬行,小堅果的運動能力著實驚人,當時在還只會爬行的時候帶他去參加了一個爬行比賽,結果毫無懸念地獲得了冠軍,拿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塊金牌。當然,隨著他逐漸長大,也越來越調皮搗蛋,在還只能勉強走路的時候,就開始翻箱倒櫃,一不注意就把家裡進行了乾坤大挪移,一會兒把廚房的小米袋子提到了書房,一會兒又把書架的書全翻下來扔滿了客廳,讓我感覺家裡像是剛被洗劫過一番。除了運動,小堅果的音樂感也十分強大,一聽到音樂就開始搖擺,小手也揮個不停。在發現家裡有把塵封多年的吉他後,就經常拉我的手讓我給他彈。當然,我也早忘了怎麼彈了,但裝著樣子撥幾下弦,他也開心的不得了。哦對了,其實小堅果最感興趣的還是我的膝上型電腦,在他還只有半歲不到的時候,一看到我開啟膝上型電腦就啥也不顧地非要往電腦前擠,然後在鍵盤上亂按一通,手法還有模有樣,看著螢幕有變化,就特別開心,流著口水對著我笑,讓我一度感覺他以後又要繼承我程式設計師的衣缽。不知道是不是父愛氾濫,對小堅果的笑完全沒有抵抗力;得益於老婆的創作能力,用微信給他做了好多表情包,我也很是嘚瑟,經常在微信群裡發他的表情包。有件令我老婆很是想不通的事情,雖然我平時上班很少在家,每天陪小堅果的時間基本上只有早上半個小時,但他特別喜歡我這個爸爸,看見我的照片就”baba~baba“叫個不停,有時候剛睡醒還迷糊著也是不停地叫著”baba“。在外面逛的時候,基本上只要我抱;而每次早上我要去上班的時候,更是生離死別般哭個不停,有時讓我也很是不忍。
今年與小堅果一起度過了兩個重要的日子。一個是他滿百天的時候,當時帶著他第一次回到了我的老家,辦了一個百天宴,也讓我的爺爺奶奶第一次抱上了曾孫,兩位老人異常高興,一大家人久違地聚在了一起,拍了四世同堂的全家福,非常圓滿。另一個就是在他滿一週歲的時候,給他在深圳公租房家裡辦了一個生日 Party,當時我媽從重慶過來了,也來了許多朋友和鄰居,很是熱鬧。當時在生日 Party 上,老婆讓我講幾句,我醞釀了下,終究沒有講出來。其實我想說,感謝小堅果的到來,我非常幸福,也非常自豪;此生我一定會做一個好爸爸,陪伴小堅果健康快樂成長。
一口氣嘮叨了這麼多小堅果的點點滴滴,還這麼煽情,這些在我當爸爸之前都是完全不敢想象的。
從廣州搬到深圳兩年多以後,我也基本決定後續不會再回廣州工作了。因此索性將戶口從廣州遷到了深圳,之前在廣州空了兩年多的房子也租出去了。得益於公司的福利,這兩年一直都住的是公租房,因此在深圳的住房方面沒有操太多的心。剛開始的時候是在龍海家園,還只是一室的,有了孩子後比較擁擠;而在今年則換到了深康村的三房,除了小區商業配套差了不少外,住房寬敞了不少,小堅果在室內也有了充分的活動空間。交通也很是方便,小區門口有地鐵站,離公司四個站,早上開車去公司也只要十幾分鍾。而房租每個月只需交600塊的物業水電費,這地段這價格,著實讓不少朋友羨慕不已。
但在國人的內心,普遍都崇尚安居樂業,對擁有自己的房子也充滿了信仰。我本來是對此不太在意的,覺得租一輩子房也沒啥,但有了小堅果以後,不得不考慮得更多。再加上公司的福利,滿足條件的情況下可以申請到10年期150萬的無息房貸,在同事的勸說下,我也動了些在深圳買房的心思。不過在我初步去看了幾處二手房後,內心感到異常難受。三四百萬的價格,實打實的真金白銀,但在深圳只能買到老舊破爛的小房子,著實很不甘心。想著當前對買房的需求還不算強烈,暫且作罷。
個人成長
在個人成長方面,今年我仍在持續學習中,並有幸完成了一些個人突破。
首先是我從 2017 年開始做的開源專案
HttpRunner
,經過一年半的時間,居然從最開始的個人業餘練手專案一路迭代至今,不僅在大疆內部成為了測試技術體系的基石,在測試業界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形成了一定的開源生態並被眾多公司廣泛使用。截至當前,HttpRunner 在 GitHub 上收穫了一千多個 star,在 TesterHome 的開源專案列表
上也排到了第一的位置,這都是我始料未及的。不過,因為工作和個人時間的關係,今年在該專案中我也存在做的不好的地方,一個是該專案在 GitHub 上的issue
我沒能及時的處理,當前已經累積有一百多個未處理的 issue,在 TesterHome 和天使使用者群的好多提問我也沒能完成解答;另外就是在文件方面比較滯後,好多新的功能特性都沒能及時更新文件,這些在後續都是要重點進行改善的。在 2019 年初,2.0 版本也正式釋出了,《HttpRunner 2.0 正式釋出》
,後續我也會持續地優化 HttpRunner,並希望能找到更多的朋友一起來維護該專案,讓 HttpRunner 能有更好的發展。
源於 HttpRunner,今年我受邀參加了 4 場行業大會進行技術分享,包括移動網際網路測試開發大會(MSTC2018
)和
PyCon China 2018
這些千人以上規模的大會,並且收穫了比較不錯的成績。在移動網際網路測試開發大會(MSTC2018)中,在大會開幕式
上我有幸收穫了兩個獎項,個人的年度社群貢獻獎
和 HttpRunner 專案的年度開源貢獻獎
;大會結束後,最終經過聽眾投票,我也有幸被評選為服務端專場明星講師
,在此也非常感謝大家的認可和鼓勵。而在 PyCon China 2018 中,我的 topic 也有幸在 30 餘個分享主題中,被推選作為主會場分享主題(總共 3 個),與 Python 海外核心開發者一起在主會場面向千餘名聽眾進行分享;這是我第一次面向這麼多的聽眾進行技術分享,聽眾還基本都是 Python 開發者,這對於我也都是全新的挑戰,《PyCon China 2018 歸來,感謝曾經沒有慫的自己》
。
在個人職位方面,今年在公司內部開始建設職級通道,所在的事業部也將所有崗位拉通了職級,包括開發、測試、產品、運營、資料等。一年有兩次申請機會,在第一次申請的時候,毫無意外地沒有通過,通過率低得嚇人,高階工程師升架構師(或技術經理)僅有一人通過(1/6)。在第二次申請的時候,本就不敢再報希望了,但想著要充分利用好每次鍛鍊和磨練(自虐)的機會,仍然盡力去做了準備,沒想到最終竟然成功通過了(1/6),然後就有了測試架構師的 title,在此非常感謝事業部各領導的認可。不過我也非常清楚,我當前距離我心目中架構師的title仍然有非常大的差距,我後續也會不斷努力,爭取早日能配得上這個title。
在個人學習方面,今年極客邦出了極客時間這個產品,我也成為了鐵桿使用者,前前後後差不多買了三十來門課程。之所以這麼喜歡這個產品,一方面是上面的課程內容基本都面向網際網路從業者,專項技術和技術管理都有,內容質量也都非常不錯,很多課程我買來後沒有都看,但將其當做一個資料庫,在需要的時候經常能找到不錯資料(不過檢索功能十分欠缺,希望後續能加強)。另一方面就是課程基本上都附帶音訊,特別適合在開車途中使用,這樣我就能很好地將每天上下班途中的固定時間利用了起來;不過,很多時候下班回家時大腦十分疲憊,基本上就聽歌了,所以主要還是上班途中用的比較多。通過極客時間這個產品,一方面在知識上開了眼界,另外也被不少講師大牛圈粉了,有了奮鬥的目標和方向。特別地,在今年參加大會做分享的時候,我也有幸認識了《軟體測試52講》的作者茹炳晟,《趣談網路協議》的作者劉超,面對面進行了更多的交流。
說來慚愧,今年有幾家出版社(也包括 GitChat、慕課網、實驗樓 這類線上知識付費平臺)跟我聯絡,詢問我是否有意向進行合作和出版,而我在 2017 年年初跟博文視點籤的出版合同,本來還打算在小堅果出生前出版呢,現在兒子都一歲多了,至今還沒交稿,確切地說,是擱置好久了。唉,時間是一方面,主要還是執行力不夠。不僅是寫書,今年的部落格和公眾號也是沉寂了大半年,整個 2018 年基本就寫了十來篇。回頭再看看去年年終總結時的展望,打臉打得生疼。
個人困惑
在這一年,我也遇到了不少困惑,或者說,當前我暫時還沒有想清楚的問題。
今年,我有幸收到了多個在其它公司前輩的邀請,他們都給出了非常誘惑的條件。想走技術路線,可以給到更高職級的title;想帶團隊,預期團隊規模是我當前團隊的好幾倍;而薪資待遇,也會有不錯的增長。說實話,這些都是非常不錯的工作機會,再加上在當前公司待了兩年多後,多多少少會有些不如意的地方,所以到底要不要換個環境,著實也會有些猶豫。其實這也回到了對於工作本身,我到底追求的是什麼了。前面我也說了,每個人對於工作基本上都奔著兩個方面,更高的經濟回報和更好的個人成長,只是對於每個人的不同階段來說,這兩個方面的關注重點或權重可能會有所側重。在經濟回報方面,毫不掩飾地說,我在乎錢,期望能給家庭更好的經濟基礎;但在我當前階段,對於自身的個人成長和職業發展我應該是更在乎的。還記得之前在 UC 工作的時候,在一次內部分享會上,UC瀏覽器總經理朱挺分享了他自身的一個觀點,我也很是認同,跳個槽也許可以在月薪上漲個幾千塊,但如果只是衝著這個點,終究是量的提升,相比下來,個人能力和格局成長帶來的經濟回報才是質的飛躍。
那在職業發展方面呢,對於我所在的行業來說,主要就是技術和管理兩條路線。前段時間在極客時間《重學前端》專欄中看到一篇文章 ,其中一段話著實讓我扎心了許久。
做了管理,技術沒跟上,並且還錯過了最佳的學習時間,這個境遇可想而知,他們在工作中大概率只能是被動地接受需求解決問題,然後也同時焦慮著自己的未來,焦慮著自己的競爭力。
顯然,這並不是我想要的狀態,我個人也是希望更多地在技術線發展。但我覺得這裡說的管理可能偏向於純管理角色,而我即使是作為團隊負責人,也更多地是希望成為技術 leader 的角色(關於 leader 和 boss 的區別,可參考陳皓在極客時間《左耳聽風》專欄中的解釋),因此並不衝突。那最終的核心點就在於,我到底想在技術這條路上走多遠,以及,我要怎麼去走我的技術之路。
去網際網路大廠(成熟型),有更多地解決海量使用者技術難題的機會,也有更多與技術大牛共事的機會,在工作內容上可以在某一細分領域上持續投入,在技術深度上可以有更好的積累,我上一家所在的 UC 基本上也算是這種型別。而在當前型別的公司(成長型),可以有更多的機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從 0 去做很多事情,工作內容覆蓋面比較廣,得到較為全面的鍛鍊,個人也有更多晉升的機會。所以說,這兩種選擇更多的就像是圍城,不能說哪種更好,關鍵還是在哪種環境更適合自己,或者說自己更想要哪種環境。
如今我已經 30 了,可以說前 30 年基本上都挺中規中矩的,讀書、畢業、參加工作、工作日上班、跳槽換家公司繼續上班,穩步提升自己的個人能力和市場價格,總體上來說還是十分安穩的狀態。如果我要打算在深圳買套還算不錯的商品房,可能也要像同事那樣,首付兩百萬,月供兩萬多,持續二三十年,然後也成為有房貸要有娃要養的中年群體中的一員。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嗯,我之前沒有想過,今後估計也更不敢想。
之前在網上看到過一些自由職業者(獨立軟體開發者)的故事,他們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時間,挑選自己喜歡的工作地點,按照自己的節奏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很多人都很羨慕這樣的狀態,表示等自己財務自由後就去過這樣的生活。但什麼才算是財務自由呢?年薪百萬、千萬?還是資產過億、十億?每個人的標準並不一樣。前些天 stormzhang 發了篇文章,《我,自由了!》 ,裡面提到的一個觀點我也很是認同,其實財務自由更多的取決於一個人的慾望,簡單來說,如果收入能覆蓋所需的支出,那麼就可以算作是財務自由了。
我也開始反思為什麼要在深圳,為了更好的生活?還是為了孩子更好的未來?顯然,都做不到。如果說生活,在重慶老家的生活品質比我們在深圳高太多了,每次回老家感受都特別強烈,不管是住房小區環境,消費水平,還是生活節奏,都能生活得更好。特別是今年回家去表姐家的洋房轉了下後,著實驚歎不已,很不錯的地段帶前後花園的房子當初才買成兩百多萬,即使是在經歷了近兩年的大幅漲價後也才四百多萬,而四百多萬在深圳可以買到什麼品質的住房呢?如果說是為了孩子,論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深圳的資源跟重慶也沒好多少,甚至可以說還不如重慶(或成都)。
那為什麼非要留在深圳呢?為了更多的工作機會,為了更好的工作環境,為了安放我這顆年輕躁動可能還沒想清楚自己要什麼的內心,嗯,真的就更多的是為了我自己。但為了我自己,讓老婆孩子在深圳過更差的生活,真的是一個好的選擇麼?在若干年後,我真的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老婆孩子在深圳也能過上跟老家同品質的生活麼?說實話,我沒有十足的把握。
在這一刻,我有些迷茫了。
展望
本想就對自己的 2018 年進行下年終總結,結果不知不覺就寫了這麼多。不過,這些也的確是我 2018 年在工作方面主要投入和思考的內容,索性都記錄下來,雖然會顯得稚嫩且瑣碎,但能給未來的自己多留點記憶也挺好的。
最後再展望下 2019 年吧。
1、找到內心的平靜。當前存在的困惑和迷茫只能靠自己去尋找答案,也只有真正明確了自己內心的追求和渴望,才能獲取內心的平靜,做出最合適的選擇。
2、持續提升個人能力和認知水平。個人能力方面,在前後端 Web 開發方面會加強系統性的知識積累,並鍛鍊更多的產品思維,期待能在測試開發領域做出更好的產品。
3、堅持閱讀和寫作。多閱讀,勤思考,並通過寫作進行記錄,記錄下自己成長的軌跡。
4、學會生活,鍛鍊身體,陪伴家人,工作是長跑,講究的是可持續發展。再次引用了去年和前年的展望,希望 2019 年做得更好。
5、做好時間任務管理。明確工作任務的優先順序和重要性,更好地管理個人時間;滴答清單是個不錯的產品,後續會堅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