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eas Antonopoulos:隱私是區塊鏈基礎層功能,擴容應在二層網路實現
比特幣佈道者Andreas M Antonopoulos近日談到了比特幣的擴容和隱私問題。自2013年以來,延展性問題就成了比特幣生態的熱點。
摩爾定律和延展性問題
比特幣區塊的交易處理容量為1MB,因此導致比特幣網路輸出存在較大限制。
而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Intel)創始人之一Gordon Moore提出來的。其內容為:當價格不變時,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效能也將提升一倍。這一定律揭示了資訊科技進步的速度。
因此,Antonopoulos被問到(比特幣)記憶體容量和計算速度是否在幾年間增長了8倍。
以他對摩爾定律的理解,雖然元器件的數量並不是每年都翻一番,但每隔18個月就會達到峰值。他補充說,事實上,電路中元器件的數量和計算速度方面的進展已經減速。
此外,他指出,如果區塊容量增加,那麼就可能需要在去中心化方面做出妥協。他還提到了處理1MB區塊的節點是否能輕鬆地應對8MB的區塊。
如何解決延展性問題?
Antonopoulos認為,鏈上驗證區塊,CPU的處理能力並不是問題。問題在於網路休眠和頻寬。
他說,摩爾定律把焦點過多地放在硬碟儲存和CPU上,並未關注網路頻寬,一旦其速度受限,就會影響資料傳輸。頻寬對於比特幣網路中挖礦和節點錢包執行等活動的順利進行非常重要。
另外,在Antonopoulos看來,隱私是區塊鏈面臨的一大問題,其認為這一功能應該存在於基礎層,擴容應該部署在第二層。基礎層可能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擴容以適應二層協議,但目前應關注的重點是隱私。
區塊鏈隱私的重要性
比特幣經常被稱作是匿名幣,很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這是因為絲綢之路等暗網市場允許人們通過比特幣買賣非法商品及服務。因此很多人認為比特幣是不可追蹤的。
Antonopoulos表示,比特幣並非匿名幣,而是半匿名的。
很多人都認為比特幣是匿名的,它並非匿名,而是半匿名的。也就是說,如果你在操作過程中下點工夫並且做得非常小心和出色,你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保持匿名,但這聽起來不像是一件好事。
他說,金融交易的匿名性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是一個敏感話題。而事實上,點對點的匿名交易已經存在近5000年的時間,現金就是完全匿名、可互換、不可偽造且可自檢的一種支付工具。
他認為比特幣在保密性和隱私性方面應該變得更加強大,使用者資料和資訊也必須得到保護。門羅就會在交易過程中因此資金和交易方資訊。
Antonopoulos提到,bulletproof和taproot保密交易的部署是現階段需要優先考慮的目標。萊特幣就計劃在今年部署保密交易,其創始人Charlie Lee指出,可互換性正是加密貨幣領域所缺少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