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際網路殘酷真相:封閉的孤島、割裂的世界
前幾日,一篇名為《搜尋引擎百度已死》的文章在社交媒體上廣為傳播,引發媒體熱議。
文章著重指出了百度作為搜尋引擎,卻將更多流量匯入到了自建的百家號體系中,有失搜尋引擎該有的獨立性。
文章一經發出,眾多媒體相繼跟進,討論百度自建百家號成為部分搜尋內容承接的做法是否妥當。但如果深究其背後的行業現狀和百度處境,或許能發現這場輿論戰中個別重要觀點的缺失。關於百家號的熱議,也牽扯出了當下孤立、割裂的網際網路現狀。
移動網際網路的到來和爆發,成為了搜尋領域角色被動轉變的關鍵推動力。移動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不僅將使用者遷移到了移動端,也將使用者的需求一同帶入了移動端。而App本身特殊的封閉性,使得資訊無法檢索和被抓取,搜尋引擎在面對移動時代的App形態,顯得束手無策。
對此網際網路評論家尹生曾表示:百度搜索的情況有很大的一個背景是,在APP時代,各個內容APP之間的內容彼此是孤島,用百度自有搜尋引擎爬蟲是很難爬到其他家的內容,這就迫使百度不得不去發展自己的內容生態,包括百家號等。所以所謂“百度傾斜百家號”,這是一個不太客觀的說法。
這是百度被迫自身參與內容創作的一個基本環境背景。
中國網際網路這二十多年,使用者對資訊獲取的入口大概經歷了“總”-“分”-“總”的狀態。
第一個“總”是PC時代, 主流網路資訊內容幾乎全部來自於四大門戶+百度,資訊入口相對簡單和統一。
移動時代,資訊入口被App徹底打碎切割, 使用者資訊進入“碎片化時代” ,也就是“分”時代。
如今長久的資訊爆炸和浸泡讓很多使用者對極度分散的資訊入口產生了厭倦和焦慮,資訊歸“總”的呼聲漸高。百度有意識到這樣的時代變化,並也曾嘗試給予解決方案。面對App時代下的資訊孤島,百度首先提出了做輕應用,簡化資訊獲得的操作門檻,雖然此後未深發力,但這為之後微信和百度相繼推出的小程式提供很好的參考。從使用者體驗的角度出發,大家都在嘗試將零碎的移動網際網路資訊服務需求,重新整合起來。這個過程也正是嘗試打破App自我封閉和繁重的弊端。
小程式是百度在功能服務層面替代App的解決方案,但從內容資訊呈現和抓取上,想要彌補App所帶來的資訊遮蔽,百家號則是其重要解決方案之一。
自媒體時代的繁榮讓有內容生產能力的機構和個人爆發增加,作為內容資訊的重要創作者的代表,自媒體人群成為個各大平臺拉攏的物件。微信公眾號、頭條號、企鵝號、大魚號、搜狐號、一點號、鳳凰號,自媒體的強勁的內容產出能力,讓眾多內容資訊平臺開始有籌劃建立自身生態的想法,眾多平臺賬號接踵而至。甚至有些內容資訊平臺還會要求作者籤獨家協議,目的也都是一個,鎖住內容,留住時長。對於更多沒有限定獨家供稿的平臺,則出現了媒體圈戲稱的“一處水源,全球供應。”
一方面曾經中小網站人才流失,技術和網站體驗更新效率低,影響使用者閱讀體驗;另一方面各內容平臺方揭竿而起,依靠自媒體創作者人才紅利大力發展自身閉環生態;本已經在移動端受限於App資訊孤島的阻礙,百度無法在對被其他小生態圈對檢索內容的威脅,發力自身內容,填充檢索結果,是百度必須要做的事。
就像知名自媒體人羅超所說:不做百家號,百度才是真等死。
百家號,更像是“百號爭鳴”下的自我防禦。但百度沒有被太多人理解,因為被架在了“獨立搜尋”的審訊臺上。在獨立面前,人們習慣性地忽視了體驗、適合、質量的重要性,也無視了企業商業發展的訴求。
搜尋算不算“基礎公眾設施”?
“獨立”最強的支撐是“基礎公眾設施”的屬性。最初的PC時代,幾乎網際網路內所有資訊都可以被搜尋引擎抓取,那麼一定程度上,搜尋引擎是具有社會網路基礎服務設施的屬性,因為全網為搜尋引擎敞開了懷抱,使用者有權利通過這個入口獲得中立的資訊展示。
如今百度內搜尋不到淘寶內的資訊,搜不到微信內的資訊,搜不到移動端的海量資訊,當資訊對百度不開放的時候,我們仍將百度作為基礎公共設施看待,要求資訊的全面的客觀,還是否合理?
頭騰大戰時,頭條喊話騰訊微信是具有移動網際網路“水電基礎設施”。任何一家企業都希望自己能做到網路水電這種基礎設施的程度和能力,但沒人會願意這樣被別人說。因為一旦帶上公共基礎設施的帽子,就必定要受到全民審視,以及“不得不”的開放。
頭條希望通過微信來獲得流量快速發展自己的如抖音、多閃等產品,且不說是否會傷害使用者體驗,但眾所周知若是抖音和多閃得到快速發展,一定會給微信帶來巨大威脅。雙方就是否屬於基礎設施的屬性而你來我往,不過很多人都清楚,這頂帽子無非是想撬開騰訊商業生態的閉環。
百度也遇到了類似的處境。網際網路實驗室創始人方興東表示:“如果搜尋引擎不能堅守公正中立,自我導流,是在破壞公平競爭環境 。”這個評價的威力在於,讓百度搜索與“水電基礎設施”掛上的等號。
百度的這次輿情爭論中,也並不是沒有人看到客觀的一面。微博CEO王高飛就曾對此公開表示過:百度只是對“搜新聞”進行了內生化,但是站在百度角度,騰訊/頭條的資訊搜尋都是內生的,憑啥百度要做開放?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騰訊/頭條,沒有被冠以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的標籤,所以不開放是可以預設接受的。
百度到沒有微信那麼省心可以一封了之,而是需要自建百家號,參與搜尋內容承接。但不一樣的是,百度一直沒有摘掉“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的帽子,舉步維艱。
很多民眾對百度的評判還完全基於 www.baidu.com ,與十年前的認知可能一點都沒有發生變化。但時代變了,搜尋本身的定義也變了。百度無法像微信、支付寶哪樣朝著移動網際網路一騎絕塵,因為百度搜索目前仍就是橫跨在PC和移動二者之間,並且更多時候,百度是被以PC視角在審視和評價,因為這也是更適合水電論的視角。
如果想要查下週末吃哪家餐廳,你可能會在美團上搜索查詢,如果你想知道最近有什麼好看的電影,你也有可能去貓眼、格瓦拉等App上搜索。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每一個生活服務類App都在或多或少一邊遮蔽抓取,一邊自己做著“搜尋”的生意,而被蠶食市場份額的百度,則被釘在了獨立搜尋的公共道德架上。
在搜尋功能被不斷分散的時候,該如何定義搜尋?理論上能連線使用者需求和服務內容/資訊的入口,都可以理解為搜尋入口。這對百度來說是非常具有挑戰的變遷,所以百度也正在謀求一次新時代下的蛻變。
百度搜索內容導向百家號這事,單就從產品形態看,無論使用者體驗優劣,還是從商業發展趨勢,方向都並沒有大的問題,甚至可以看成百度面向未來的積極改變。這種改變對與否,最終是使用者投票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