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資料時代,老樹如何開新花?
2017年全國GDP增速最快的城市是哪個?
重慶?杭州?
no,no,no,是貴陽。
對,就是那個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 的貴州省省會。
作為2017年全國唯一實際增速兩位數的城市,貴陽借的東風是大資料基礎設施建設。
這個地處中西部的內陸山城,憑藉著電價低廉、氣候條件適宜,一躍成為了大資料中心的最佳選址。
蘋果、阿里、騰訊、華為 ,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巨頭們紛至沓來,貴安新區的建築工地燈火通明。
雲端計算、大資料發展要看網際網路巨頭,而巨頭們要看貴州!
Jack馬就在2015年貴州數博會上豪言:
“如果大家錯過了三十年前廣東、浙江的投資機遇,今天一定不能錯過貴州!”
果然,按照國人的習性,管他三七二十一,房價炒高了再說。

其實馬爸爸的意思並不是鼓勵大家炒房,而是說不能錯過大資料帶來的投資機遇。
1
開宗明卷,在分析大資料產業之前,要先明確一下大背景:
大資料產業雖然好,但屬於我國底子差且發力比較晚的行業。
底子差主要體現在企業的資訊化建設和產業發展上。
網際網路誕生於1968年,而我國在1994年才接入。
由此導致產業發展上落後於美國,而網際網路生意最大特徵之一,就是先發的吃肉,後發的喝湯都難。
網際網路的首批拓荒者,美國的開網先驅們基本壟斷了基礎的軟體、硬體,誕生了 微軟、EMC、甲骨文、IBM 等巨頭,而我國的網際網路巨頭如BAT更多是體現在應用上(搜尋、電商、社交)。
起步晚導致觀念上也落後,市場需要教育,因此我國企業端的資訊化建設也落後於發達國家。
而且法制建設上缺位,也讓企業對資訊化建設推動和扶持力度不足。
其次是發力晚。
早在2012年,美國奧巴馬政府就把大資料產業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而我國政府則在2015年釋出了《大資料發展行動綱要》,2016年才將其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基於這個大背景,可以看出我國企業的競爭力相比國外是欠缺的。
要實現追趕,後來居上,那腦筋就要活絡一些,關山難越,那就暗渡陳倉。
突破口就要找集中度還不是那麼高的市場來實現逆襲。
縱觀大資料產業鏈,上游是資料採集。
根據貴陽大資料交易所的統計資料,我國政府直接或間接(國資委控股)持有的資料資源佔比超過80%,剩下的20%多集中在一些巨頭手裡,比如社交資料、網上購物資料等。
毋庸置疑,政府絕對是大資料的富礦。
的確如此,政府是最大的大資料應用市場,政務雲是最大的一朵行業雲。
中游為資料儲存和基本處理。
這部分集中度最高,為巨頭所壟斷,儲存從伺服器市場到IaaS雲的發力者都是清一色國內國際巨頭。
除了我們之前介紹的 中科曙光 和 浪潮資訊, 基本沒有其他A股的投資標的。
基本處理軟體如前所述,因為起步晚幾乎為國外廠商甲骨文、微軟、IBM的資料庫軟體所壟斷,CRA5超過90%。(資料儲存也經常被劃分為上游,相對順序不變即可)
下游是資料分析和展示。
這個市場新興創業公司眾多、集中度低,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範圍。
根據貴陽大資料交易所預計,2020年最大的三個應用市場將集中在政府、金融和工業。
循著這個思路,我們找出了一家在三個領域皆有佈局的標的— 東方國信(300166) 。
2
東方國信是以電信業務起家的,最初是為 中國電信 等運營商提供BI(商業智慧)軟體及分析。
BI和大資料分析有相同點,本質上都是從資料中提取、總結有價值的資訊,為企業決策服務。
當然BI的資料主要是結構化資料,規模也要小得多。
早在2003年,東方國信開始接觸BI業務,2011年上市,上後直到2013年都是以BI業務為主。
這期間,每年無論是毛利率還是營收的同比增長率基本能保持在50%左右,妥妥的優質成長股。

東方國信歷年毛利率 | 資料來源:choice

東方國信歷年營收增長率 | 資料來源:choice
從財報來看,日子還是過得相當不錯,有別於傳統企業為求生存而被迫轉型大資料業務。
東方國信之所以發展大資料,君臨認為,更多是企業自然成長的體現:
首先,如前所述,BI業務和大資料業務有共通之處,是一脈相承的,只是大資料業務的資料量更大,非結構資料更多,對處理能力要求更高。
其次,是技術能力達到了要求,基於10年來對BI業務的深耕,他起碼具備了以下兩點優勢。
一是技術優勢。
電信龐大的資料量與業務讓公司有充足的機會對程式碼和產品試錯、打磨,在資料分析領域具備了相當深厚的技術積澱,這也是之前被市場熱炒的核心邏輯。
公司主要的客戶為企業端,導致在消費者心目中並不知名,但不知名卻掩蓋不了公司的技術優勢。
根據公司董祕的介紹,在2017年,東方國信的大資料處理能力就已可以達到3萬億條/天,查詢量70萬億條/天,相當於淘寶每天都在經歷雙十一,是國內日資料處理量最大的企業。
二是成本優勢。
因為BI和大資料分析在技術上的共通之處,東方國信之前為運營商開發的軟體底層程式碼可以作為底層庫,實現複用。
這一來大大節省了人力成本,在客戶需求響應上也大大加快,可以說是公司的獨有優勢,十分契合程式員們不重複造輪子的共同信仰。
技術領先,成本領先,如此兵強馬壯,不進軍大資料領域都說不過去了。
3
基於此,從2013年開始,藉助資本力量,東方國信踏上了以外延式併購為主的大資料產業佈局。
君臨統計了從2014年開始公司主要的收購標的及業務範圍,如下圖:

資料來源:choice
可以看出以下幾點:
一方面是橫向擴張。
收購標的集中在大資料領域,主要的佈局在金融、工業以及之前的主業電信大資料。
我國電信業基本由中央國資委控股,可以看做是政府間接掌握的資料來源。
這契合於我們之前的介紹,這三個領域是大資料分析市場份額前三的領域,可見公司戰略意圖在先進入最大的市場,獲得一定份額,再憑藉技術優勢、成本優勢進行下一步的橫向擴張。
值得一提的是工業領域的佈局,買了哼哈二將:一家英國公司和 北科億力 。
尤其是北科億力,是做鍊鐵高爐大資料分析。
很多人不理解,大資料這般高大上,怎麼也應該和教育、醫療放在一起,怎麼和鍊鐵扯到一塊了?

北科億力業務介紹 | 來源:公司官網
我們看個國外案例:
早在2012年,甲骨文就收購了服務於石油和供水行業的 DataRaker 公司,彼時大資料就已經滲透到了傳統行業,併發揮了巨大作用。
公司收購鍊鐵高爐的大資料分析公司,恰恰是看到了大資料在傳統工業領域的機遇。
併購效果也很好,北科億力13年並表時形成商譽1.17億元,直到2017年業績承諾早已完成,商譽也從未計提過減值。

資料來源:公司2013年年報
另一方面是縱向擴張。
公司董事會在8月份新通過了兩個收購預案,一個是收購北京順誠彩色印刷有限公司,一個是收購背景德昂世紀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這兩個公司業務都是一樣,就是我們前文最開始提到的大資料中心建設(北京順誠彩色印刷已經剝離乾淨,並無印刷業務)。
可見公司在做下游大資料分析的同時,還在努力想擠進中游市場的資料儲存領域。
這是基於戰略高度的佈局,雖然相比 阿里、華為 等巨頭來說,公司的雲端計算資料中心規模並不大,選擇建設資料中心似乎有點不太划算。
但中興事件的前車之鑑提醒我們:國家不能在核心技術上受制於人,企業同樣不行。
巨頭們佈局IAAS,不是為了拉低價格做慈善,而是為了在此基礎上捆綁平臺業務,實現壟斷。
比如現在 恆生電子 提供的一些金融系統業務,你不用阿里雲,根本不接單。
假如以後反著來,就會變成這樣,客戶想用阿里雲,就必須在金融雲服務商選擇恆生。
所以發展大資料中心是打通產業中下游,實現持續發展的戰略兼併。
併購多,難免不翻車,市場關於東方國信這幾年的買買買,詬病頗多。
但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
要說在大資料行業,併購那是相當普遍。
東方國信近些年的多筆併購,並未有十分高溢價的收購,商譽佔淨資產的比值並不高,根據公司2018年一季報的資料,商譽9.72億元,淨資產44.31億元,商譽佔比約為22%。
另外,根據17年年報的資料,商譽減值準備總計提金額為4100餘萬,佔商譽總值比例僅為4%,而其中將近3.6%都是產生於境外公司CotopaxiLimited的減值計提。
可見,公司總體收購的資產還是質量不錯,實打實的主業擴充套件,與這幾年不少A股公司盲目多元化的收購,單純做業績的要區別開來。
從財報來看,近些年來的外延併購協同效應較為明顯。
13、14年淨利率有所下滑,最近幾年又重回增長軌道,從13年到17年提升了將近10個百分點。

資料來源:大視野
營收增長速度變慢,17年增長了17.86%,增速下滑幅度較大。
主要是因為2015、2016年持續高增長,基數過大,但2015-2017年的同比增長率仍有34%。

資料來源:大視野
分業務來看,雖然電信仍然在公司營收中佔據較大比例,但是得益於金融、工業大資料的迅速發展,比例已經下降,降低了單一大客戶帶來的風險。

資料來源:choice
4
財報上看,東方國信是典型的績優生,增長穩健、毛利穩定。
更難能可貴的是,雖然是2B的生意,收益質量並不差,經營現金流始終和利潤保持同比增長。
除了財報上的明牌,公司還有一些未在財報上顯山露水的業務佈局。
比如工業網際網路。
工業網際網路是萬物互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重要、最緊迫的部分。
德國工業4.0,我國製造業2025,大國競爭都是箭在弦上,所以國家對其推動力度相當大。
工信部的2017年就表示要建設10家左右全國性的工業網際網路示範平臺。
10家只是探探路,試試水。
要知道,發展工業網際網路是我國製造業產業升級、轉型的重要方向和手段,未來帶來的增量可是萬億美元級別的。
建設工業網際網路主要就是兩條:
一要懂業務 ,比客戶還清楚客戶的業務流程;
二要懂開發, 能建平臺的企業起碼都是行業內的巨頭,專案性公司肯定是沒戲,得有產品開發能力。
看看目前比較活躍的工業網際網路龍頭,用友是做ERP出身的,產品在國內ERP領域份額第一;
浪潮 是做定製伺服器出身,底層架構沒人比它清楚;
海爾 是工業翹楚,家電流程全掌握。
那東方國信的優勢是什麼呢?
首先是大資料分析能力。
工業網際網路帶來的資料量很大,很不規則,資料結構多。
雖然簡單的歸集、計算、分析大家都可以做,但是能真正通過分析提取出價值,為企業實現降本增效那可就需要技術了。
其次,是公司的業務佈局模式。
如前文所述,東方國信的各行業大資料分析是通過兼併收購得來的。
傳統的IT企業,想對工業流程深入研究,開發出合適的控制軟體,太難了,時間太久。
直接收購反而能快速熟悉業務流程,迅速入局。
比如之前提到的北科億力,團隊成員要麼是 北科、東軟 的IT人才,要麼是 中冶、首鋼、鞍鋼 的技術骨幹。
時間不等人,收購能快速提升公司在相關行業的競爭力。
目前,東方國信工業互聯平臺叫做 Cloudiip ,釋出於今年初。
宣傳上說,每年能幫助企業創效上百億元,減排千萬噸級。
官網上顯示:Cloudiip目前已在全球46個國家、國內29個省份的2000餘家大型工業企業推廣應用。
接入鍊鐵高爐、軌道交通裝備、工業鍋爐、風電裝置、數控機床等20大類60餘萬臺裝置,開發了1189個雲化軟體和工業APP。
但是並沒有公佈主要簽約客戶,後續運營成效還需觀察。
作為資料處理戰線的老兵,東方國信尤其擅長業務分析系統,能夠多年服務於國內幾大電信寡頭,直接說明他在業內的競爭力實屬翹楚。

這不,剛剛釋出的12個全國性的示範平臺名單,東方國信榜上有名。
讀到這裡,也許你會想,“這家公司我能投嗎”?
這不是一個拍拍腦袋就能輕易做出的決定,因為除了基本面的機會分析,還需要對財務風險、業績確定性、業務競爭格局等進行更深入的考察。
更多資訊可關注“君臨”獲取。
作者:君臨團隊.
更多成長股分析、行業解讀盡在“中國新一代投資研究服務機構”——君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