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夫婦微商納稅12億,微商究竟有多賺?
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微商有人賺錢,有人虧錢。賺錢的人喜提瑪莎拉蒂了,不賺錢的人在轉發別人的瑪莎拉蒂。
文 / 巴九靈
來源:吳曉波頻道(ID:wuxiaobopd)
微商有人賺錢,有人虧錢。賺錢的人喜提瑪莎拉蒂了,不賺錢的人在轉發別人的瑪莎拉蒂。
做微商到底有多賺錢?
真的能喜提和諧號,天天吃海蔘嗎?
最近,一篇《明星夫婦做微商,納稅21億成上海區百強》刷屏,人們才意識到,原來這個群體不是裝富,而是真富啊!
文中提到:
張庭夫妻二人經營的上海達爾威貿易公司,上榜上海市青浦區百強優秀企業名單。該公司代理向記者表示,公司2018年度繳稅總額高達96億元新臺幣(約21億元人民幣)。
此文一出,引得微商兄弟姐妹們鬥志昂揚,津津樂道,積極轉載,添油加醋。
可惜這個數字是假的。
經過小巴的考證,達爾威確實是上海市青浦區2018年“納稅冠軍”,但是納稅金額“只有”12.6億元。
關於那次青浦區百強企業表彰大會,《文匯報》《解放日報》旗下的“上觀新聞”在報道時都提到了達爾威的準確納稅金額。
當然,稅額砍掉一半仍然很恐怖,排在達爾威之後的依次是中通、申通、韻達三家快遞公司——目前中通市值135億美元,韻達市值565億人民幣。
所以業內估計,達爾威的估值已經登上100億美元關口,似乎也有幾分道理。
但不得不說,這家達爾威及其品牌“TST庭祕密”,處處透著詭異的氣息。
比如品牌官網,在考證過程中,小巴發現了近30家網站在為“TST庭祕密”產品宣傳、招商、銷售,而其中只有一家的備案資訊指向上海達爾威貿易有限公司,其餘的一點關聯都查不出來。
那其他網站是怎麼回事,友情支援嗎?(“21億元”等涉嫌不實的新聞,就是這些網站在傳播)
微商的玩法,實在讓人看不懂,於是我去請教了幾位大頭,下面就來聽聽他們的講解。
劉潤 潤米諮詢董事長 公眾號:劉潤
微商的底層商業邏輯
太過契合人性的貪婪慾望
過去,產品的營銷環節會花費巨大成本,只為連線消費者心理認知上的一些觸點。
現在,微商縮減了傳遞價值的渠道環節,把朋友圈變為人與人之間的一個觸點來賣東西。他們構建的基於熟人的信任關係(個體微商與品牌方,微商與終端消費者,微商群體相互之間),會瞬間擊穿心理防線,因此朋友之間的口碑變得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解決產品信任問題的關鍵。
在背後支撐這個動力系統的,是中國巨大的人口基數和複雜多層的市場結構。
但微商未來想要更好地存活發展,必須時刻保持警惕,不斷迭代進步。因為微商最大的優勢——“自我膨脹”的激勵機制,容易讓人上癮,也容易讓人在無限放大的慾望的激勵下觸犯邊界,做違法、違規的事。這成了最大的短板。
判斷一個微商是否靠譜,在於它是面向終端消費者真實賣貨,以此獲利為目的,還是以發展下線獲利為目的。
現在微商界流傳的“價值觀”是:不用努力就有錢賺,只要聽話、照做、執行,你也可以左手瑪莎拉蒂,右手知名人士合影,只要投資就有高回報。
低門檻的代理准入模式,無限的裂變可能,太多人被暴富神話洗腦,一時間,人人都懷揣著自己也可以改變命運,站在金字塔頂端的夢想。
但當從業的門檻低,管理的觸角早期沒有延伸到生態邊界時,這一圈子就會走向無序混亂。畢竟它的底層商業邏輯,太過契合人性的貪婪和慾望。
最終的結局是:微商銷售非常不穩定,往往後繼銷售不及預期,初級小代理貨源積壓,產品無法到達終端消費者手中。
而迫於庫存壓力,不堪重負的代理商開始低價清貨,而層層冗長的代理制度,以及代理商一味地瘋狂發展下級代理賺取中間差價,低價串貨展開惡性競爭,市場亂價現象嚴重,最終導致整個銷售市場崩盤。
在雪山崩塌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章瑋 私域流量研究員
微商是很先進的商業模式
哪怕它看上去有點兒 low
微商有人賺錢,有人虧錢。賺錢的人喜提瑪莎拉蒂了,不賺錢的人在轉發別人的瑪莎拉蒂。
2018年,我去拜訪了很多微商,對這個行業從不相信到佩服。
微商的核心是基於人的代理模式。第一個關鍵詞——人,做微商的人第一要打造自己的人格,不管是微商晒讀書還是晒旅遊,晒買房買車都是為了打造自己的人格。當你一開始不相信他,但是發現他發了一年還在堅持時,你就可能開始佩服他了。
信任是微商成單的關鍵。微商的代理模型是很多種玩法。簡單說分為會員升級制和批發拿貨制,但是本質都是拿越多貨,賺越多。
所以,在理解微商時,不要將其理解為零售,而要看成批發。最早做微商的人本來就是各個城市的小批發商們。
微商模式是很先進的商業模式,哪怕它看上去有點兒low。2019年的趨勢是流量私域化,運營微商化。私域流量是最好的連線使用者和了解使用者的途徑。
在整個網際網路流量成本劇增的2019年,越來越多的企業會學習微商的做法,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微商學習做好一個企業。
當然,微商肯定有風險,主要在於三個方面:商品質量、多級分銷和私賬收款。
微商的核心成交場地在微信個人號中,監管最薄弱,容易投訴無門。特別是很多喜歡在微商那裡購買的零售、土特產,大部分都是三無產品,存在大量安全隱患。
另外,就是微商常常建立多級分銷體系,很容易觸及“傳銷”的法律紅線。因為在微信個人號體系內,都是用私人轉賬的形式完成交易,沒有支付寶等保障體系,這個也容易出現糾紛。
宗寧 知名自媒體人 《格局逆襲》作者
只有採用傳銷的管理、培訓模式
才能更穩定
微商的發展基於微信的興起,是社交電商的一種形式。
微商的形式很多,零售、服務等等,只不過現在大家一般說的微商都是指招代理模式的微商,或者是藉著微商的名頭做傳銷、直銷和資金盤的。
但它們的本質一樣:都是通過建立自己的流量池,來賺錢和變現。這種方式可以理解為朋友圈擺攤,成本非常低,甚至低於開淘寶店。
但這樣的模式還是有風險,主要在於兩點:① 壓貨投資會不會太大;② 是不是有傳銷風險。
今年1月初公佈的電商法,對這一群體還是有一定約束力的。首先,電商法釋出背後的潛臺詞,是判定了目前的微商大部分屬於非法經營;其次,很多微商公司也開始讓代理商註冊公司來規避風險。
其實,就算不出法規,微商模式也已經走下坡路了,主要原因是涸澤而漁,錢都被圈得差不多了,但真正靠譜的產品和服務沒有沉澱下來。
微商的模式不穩定,上下級間沒有管理體系,更像是一個層層推行的批發制度,這導致難以進行人員管理,賺錢的團隊聚集一幫人,不賺錢的團隊就散了。
這樣的局面,只能靠傳銷的管理模式和培訓模式。
傳銷有一整套的價值觀、管理系統制度,產品只是一個道具。只有把直銷這套東西引進來,才能有上下級,有價值觀,有了事業導向,才能夠讓這個公司更穩定。
“TST庭祕密”就是這種情況。微商圈其實不把他們當作一個微商,他們核心還是直銷。包括張庭和林瑞陽都是臺灣人,臺灣就是傳銷大省,他們在傳銷上非常有經驗。
李成東 電商戰略分析師
頭部微商的創始人賺錢正常
末端代理基本上賺不到錢
前兩年,微信曾大力整頓朋友圈廣告,對各大營銷號正在實施限制和打壓。國家也曾出手打擊“類傳銷”微商,所以到目前為止,微商的規模已經萎縮了不少,留下來的基本上比較規範。
在我看來,微商分為兩種:一種是靠賣貨賺錢,另一種是通過傳銷模式(不斷髮展下線)來賺錢。
張庭所在的公司屬於前者,主要通過賣貨賺錢,張庭夫婦作為創始人,肯定能賺錢,因為代理群體很大,有幾十甚至上百萬。至於某個賣貨的人能賺錢嗎,賺多少錢,很難說。
總體而言,公司依靠暴利產品賺錢,頭部代理賺錢,但末端代理商賺不了多少錢。
(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