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農村電商這件事,為何是快手與拼多多取代了阿里
去年,快手憑藉短視訊撬動扶貧傳播,直播開啟助農新模式,與財政部定點扶貧辦、雲南永勝縣政府的三方戰略合作扶貧,入選國務院扶貧辦“企業扶貧優秀案例”。而拼多多公佈的雙十二大促資料顯示,農產品訂單量超3800萬單,其中1300萬單由全國國家級貧困縣發出,總量超過1.14億斤,較去年同比增長430%,成為雙十二大促期間的一大亮點。
但是快手和拼多多在農村電商這件事上卻成功崛起,上演了“農村包圍城市”的局面。阿里作為電商老大,農村電商卻不溫不火,但是快手和拼多多的成功也不是偶然,是多方因素促就而成,在這裡阿里需要的也不是生搬硬套,要因地制宜。
為何淘寶農村電商不溫不火
阿里農村電商不見起色,與平臺自身發展有關。淘寶平臺在品牌轉型升級中,流量開始邊緣化,同時農村電商存在供需不匹配,沒有得到資源上的支援,農村電商發展空間進一步被縮小。
首先阿里流量向天貓傾斜,流量分配有限。阿里平臺戰略調整之後,開始重點發力天貓高階電商,流量和資源都開始導向天貓品牌。平臺現在更像是一片紅海,可供分配的流量有限,很多中小商家因此受到打壓,在淘寶上難以獲得流量入口。
農村電商因為產品利潤普遍過低,加上缺少品牌包裝以及電商經驗,在競爭激烈的淘寶平臺自然會更加缺乏流量。如今淘寶搜尋流量成本又很昂貴,阿里自然要將流量分配給高利潤商品進行廣告變現,農村電商能夠分配到的流量又被進一步壓縮。
其次農村電商在阿里供需不匹配。下沉買家對農產品有一定需求,他們講究的是經濟實惠,而淘寶中小商家的出走,使得平臺相對偏高階,價格相對較高,這就意味著平臺會將一部分下沉買家進行過濾。
因為淘寶平臺轉型升級,平臺過濾剩下的買家被匯入中高階或者天貓品牌裡,使用者消費也跟著升級。此時農村電商入駐平臺,時機不對,平臺使用者已被教育,對農產品的接受度不高,農村電商自然遇冷。沒有得到對應消費人群的支援,農村電商出現嚴重供需不平衡的問題。
最後支付寶在農村普及程度低。農村電商想要得到發展,應該最先解決的是支付和網購問題。阿里此前就在農村設點,成立農村淘寶服務站,幫助沒有支付寶同時也沒有網購能力的農村使用者購買商品。由此可見,支付寶在下沉市場的普及程度不高。
現如今,農村淘寶卻出現衰弱的景象。主要是因為對農村市場形勢的誤判,這部分使用者不是消費主力,網購的習慣也難以養成,所以支付寶在下沉市場的普及問題也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
為何快手與拼多多取代淘寶農村電商
快手與拼多多能夠成功取代淘寶,除與自身成長基因有關,還與其電商戰略有關。作為騰訊投資的產品,來自巨頭的扶持也成為他們戰勝阿里奪取下沉市場的關鍵。
其一開展扶貧專案,高精準的匹配下沉人口。曾經的快手、拼多多就是抓住下沉市場的紅利一躍成為行業巨頭,平臺使用者基本上都是來自下沉市場,與農產品有著天然的契合度。
在快手最近推出的“麥田計劃”中,“新農商”和“新公益”都是立足於快手強大的下沉渠道和豐富的銷售場景,致力於幫助廣大農村地區,讓貧困地區豐富、優質的物產得到精準推廣,匹配市場供需。
而拼多多也很重視精準扶貧,今年4月上線的公益專案“一起拼農貨”就是為了幫助農戶精準生產,降低農戶成本,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和供應鏈貨源與交付難題。其中首批入駐的中牟大蒜,當天2000畝的大蒜就以5斤9.6元的價格,被使用者以拼團的形式搶購一空,可見拼多多的扶貧專案做到了高精準的匹配下沉人口。
其二獲客成本極低,流量性質更偏重娛樂。拼多多將社交與電商結合,推出拼團模式,通過資訊流的方式為使用者推薦商品,實現貨找人,帶來的更多是隨機性。拼團因為微信的社交裂變,能夠在使用者之間迅速傳播,而不用花費大量成本做導流。
而快手將短視訊、直播與電商結合,推出以KOL為中心的帶貨模式,以直觀的方式刺激觀眾的消費慾望。KOL帶貨因為快手紅人極具影響力,能夠自帶流量,而且真人短視訊、直播更容易幫助使用者做決策,以此降低獲客成本。
在11月6日“快手賣貨王”的活動上僅快手紅人散打哥一人便在3個小時就完成了5000萬的銷售額。拼多多雙十二全平臺訂單預計在6億以上,從1-12日,日均訂單量在5000萬以上,甚至超過了淘寶的日訂單量。足以可見拼多多和快手的流量性質更偏重娛樂。
所以相比於昂貴的搜尋流量,拼團和KOL帶貨的模式獲客成本也極低,利潤更多的迴歸到商家手中,對平臺自身發展起到良性作用。
其三成功的微信支付系統下沉。據Merchant Machine資料顯示:微信支付有6億使用者排在第一,而支付寶有4億使用者排在第二,微信支付的使用者超過了支付寶。因為微信的主要功能是社交,社交價值使它的使用者群體變得豐富,所以下沉市場的使用者不一定有支付寶,但很多都有微信,這樣就造成了微信支付普及度高於支付寶的現象。
快手和拼多多背後又有騰訊的投資,微信作為具有10億日活的巨大流量池,加上微信支付的完善、小程式的逐漸成熟,騰訊為拼多多和快手提供了完整交易閉環所需要的基礎設施。
阿里切入農村電商,需要轉變的是思維
阿里農村電商沒有起色的最大問題在於沒有做到正確的供需匹配,將農產品賣給了不適合的人群。而且在搜尋流量日趨嚴重的情況下,阿里並沒有尋求其他方式來降低流量成本。同時下沉市場支付寶的普及程度也沒有達到理想化。
而未來,阿里需要做的是對於下沉市場買家的重視,像拼多多和快手一樣深耕下沉市場,在電商等網際網路形式還不發達的地區,通過扶貧或者公益專案幫助使用者或地區提升經濟。並且通過娛樂化的方式,來尋找低成本流量。
文/首席發言者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