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 中 IoC 容器簡介
IoC 是一種通過描述來生成或者獲取物件的技術,可以說 Spring 是一種基於 IoC 容器程式設計的框架
在一個系統中可以生成各種物件,並且這些物件都需要進行管理。為了描述這些物件關係,我們需要一個容器。在 Spring 中把每一個需要管理的物件稱為 Spring Bean ,而管理這些 Bean 的容器就被稱為 Spring IoC 容器。
IoC 容器需要具備兩個基本的功能:
1.通過描述管理 Bean ,包括髮布和獲取 Bean
2.通過描述完成 Bean 之間的依賴關係
介紹
Spring IoC 容器是一個管理 Bean 的容器,在 Spring 的定義中,它要求所有的 IoC 容器都需要實現介面 BeanFactory,它是一個頂級容器介面。
如下是部分原始碼: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eans.BeansException;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core.ResolvableType;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lang.Nullable;
public interface BeanFactory {
//字首
String FACTORY_BEAN_PREFIX = "&";
// 多個 getBean 方法
Object getBean(String var1) throws BeansException;
<T> T getBean(String var1, Class<T> var2) throws BeansException;
Object getBean(String var1, Object... var2) throws BeansException;
<T> T getBean(Class<T> var1) throws BeansException;
<T> T getBean(Class<T> var1, Object... var2) throws BeansException;
<T> ObjectProvider<T> getBeanProvider(Class<T> var1);
<T> ObjectProvider<T> getBeanProvider(ResolvableType var1);
//是否包含 Bean
boolean containsBean(String var1);
//是否是單例
boolean isSingleton(String var1) throws NoSuchBeanDefinitionException;
//是否是原型
boolean isPrototype(String var1) throws NoSuchBeanDefinitionException;
//是否型別匹配
boolean isTypeMatch(String var1, ResolvableType var2) throws NoSuchBeanDefinitionException;
boolean isTypeMatch(String var1, Class<?> var2) throws NoSuchBeanDefinitionException;
//獲取Bean 型別
@Nullable
Class<?> getType(String var1) throws NoSuchBeanDefinitionException;
//獲取Bean別名
String[] getAliases(String var1);
}
從原始碼中可以看到多個 getBean 方法,這也是 IoC 容器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它的意義就是從 IoC 容器中獲取 Bean 。而從多個 getBean 方法中可以看出在 Spring IoC 容器中,允許我們從多種途徑獲取 Bean,這對後面理解依賴注入(DI)十分重要。
isSingleton 方法則判斷 Bean 是否在 Spring IoC 中為單例。這裡需要記住的是 在 Spring IoC 容器中,預設情況下,Bean 都是單例存在的,也就是說使用 getBean 方法返回的都是同一個物件。
與 isSingleton 方法相反的是 isPrototype 方法。如果它返回的是 true,那麼當我們使用 getBean 方法獲取 Bean 的時候, Spring IoC 容器就會建立一個新的 Bean 返回給呼叫者。
但是 BeanFactory 方法功能還不夠強大,因此 Spring 在BeanFactory 基礎上,還設計了一個更高階的介面 ApplicationContext 。 在現實中我們使用的大部分 Spring IoC 容器都是 ApplicationContext 介面的實現類。
在 Spring Boot 中,我們主要是通過註解來裝配 Bean 到 Spring IoC 容器中,我們主要介紹一個基於註解的 IoC 容器—— AnnotationConfigApplicationContext。
示例
下面來看一個簡單例子。首先定義一個Java簡單物件 User:
public class User {
private Long id;
private String userName;
private String note;
/**Setter and Getter**/
}
然後再定義一個Java配置檔案 AppConfig.java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context.annotation.Bean;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context.annotation.Configuration;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AppConfig {
@Bean(name = "user")
public User initUser(){
User user = new User();
user.setId(1L);
user.setUserName("name");
user.setNote("note");
return user;
}
}
這裡需要注意註解 @Configuration 和註解 @Bean。
前者代表這是一個 Java 配置檔案,Spring 容器會根據它來生成 IoC 容器去裝配Bean。
後者代表將 initUser 方法返回的 POJO 裝配到 IoC 容器中,而其 屬性 name 定義這個Bean 的名稱,如果沒有配置它,那麼則將方法名 initUser 作為Bean的名稱並儲存到 Spring IoC 容器中。
做好這些 ,就可以使用 AnnotationConfigApplicationContext 來構建自己的 IoC 容器了:
import org.apache.logging.log4j.LogManager;
import org.apache.logging.log4j.Logger;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context.ApplicationContext;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context.annotation.AnnotationConfigApplicationContext;
public class IoCTest {
private static Logger logger = LogManager.getLogger(LogManager.ROOT_LOGGER_NAME);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ApplicationContext ctx =
new AnnotationConfigApplicationContext(AppConfig.class);
User user = ctx.getBean(User.class);
logger.info("user' id is " + user.getNote());
}
}
程式碼中將 Java 配置檔案 AppConfig 傳遞給 AnnotationConfigApplicationContext 的構造方法,這樣它就能讀取配置了。 然後將配置中的 Bean 裝配到 IoC 容器中,於是就可以使用 getBean 方法獲取對應的 POJO ,你可能會看到如下的日誌列印:
……
16:15:22.404 [main] DEBUG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support.DefaultListableBeanFactory - Creating shared instance of singleton bean 'appConfig'
16:15:22.410 [main] DEBUG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support.DefaultListableBeanFactory - Creating shared instance of singleton bean 'user'
16:15:22.453 [main] INFO - user' id is note
顯然,配置在配置檔案中的名稱為 user 的 Bean 已經被裝配到了 IoC 容器中,並且可以通過 getBean 方法獲取對應的 Bean ,並將 Bean 的屬性資訊輸出出來。
Linux公社的RSS地址 :https://www.linuxidc.com/rssFeed.aspx
本文永久更新連結地址:https://www.linuxidc.com/Linux/2019-02/1567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