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雲海平臺:戰略蓄勢,一念遠方
鄭凱
2018年對於浪潮雲海平臺來說,是榮耀加身和壓力倍增,雙重屬性疊加的一年。
作為IDC評出的OpenStack領域業務增速最快企業,浪潮雲海平臺更是在OpenStack第18個版本Rocky釋出後,欲將其融入到雲海OS5.5版本當中,在OpenStack的版圖擴張中,做到了榮耀加身。
同時,作為整個浪潮集團的戰略業務,浪潮雲海平臺又是典型的“牛鼻子”業務。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令浪潮雲端計算產品部總經理蔣永昌感到壓力倍增的是,部門不斷的擴容和整合,比如2018年6月的雲海IOP平臺,8月的大資料平臺的融入,在為浪潮雲海平臺不斷增添實力的同時,也帶來了業務成長的壓力。

這就是:戰略蓄勢,一念遠方。
有種能力,需要用事實說話
雲不是萬能的,是手段而不是結果。沒有企業會因為上雲而上雲,上雲是通往數字化的便捷之徑。客戶需要的雲端計算能力,或者是雲端計算+大資料、雲端計算+物聯網,雲端計算+人工智慧的能力,而不是雲本身。
所以,在真正應用場景下的雲服務能力,是客戶考量雲平臺的重要指標。
我們知道,Openstack自身的一些侷限,導致Openstack私有云在節點超過500之後帶來的運維難度呈幾何級數上升,因此國內的Openstack專案很少有超過500個節點的案例。如何在Openstack私有云上部署更多節點,就成為了雲服務能力的一個分水嶺。
而由浪潮設計實施的基於OpenStack的全國廣播電視全國有線電視網路互聯互通平臺專案,作為目前國內最大的廣電雲平臺,單一叢集規模超過1000節點、總規模近1500節點,在OpenStack實現大規模叢集部署上做出了重要的探索和突破。
蔣永昌說,“首先,單一叢集上千的節點規模體現了軟體的成熟度,有沒有能力管理那麼節點;第二我們在通訊協議和架構設計當中,有很多技術創新。”

實際上,這個案例之所以能成為檢驗雲端計算廠商OpenStack解決方案設計開發和實施能力的標尺,正是浪潮雲海平臺在OpenStack從測試環境向生產環境的滲透加速、大規模叢集管理、多雲資料中心管理等方面的創新和能力的體現。
聚焦並“跑贏”Openstack
浪潮雲海平臺從雲海OS 5.0時代開始,就開始全面融入Openstack。之後逐漸成為Openstack圈子當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在IDC報告中,浪潮被評為OpenStack成長最快的企業,增長率達到了303%。
蔣永昌認為,浪潮對OpenStack的態度完全取決於使用者的思考,“近幾年國內的客戶都在成長,他們對OpenStack已經有比較新的認識,就像他們對X86伺服器的態度一樣,客戶已經將OpenStack看作是成熟度高、又開源的好選擇”。
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中國雲端計算開源發展調查報告(2017年)》顯示,以OpenStack、容器等為代表的開源技術應用愈發廣泛,國內開源生態圈逐步建立。同時,有分析預測,OpenStack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突破50億美元。對於那些渴望私有云能夠媲美公有云的企業來說,OpenStack依然是一個最優的選擇。
經過了8年的成長,OpenStack已經開始進入到正式的落地階段,浪潮也更為堅定了OpenStack的路線。OpenStack第18個版本Rocky,在今年8月31日正式釋出。針對R版本對裸機雲和AI雲的新特性,浪潮的InCloud也將在2019年做出優化,保證讓客戶可以得到最適用的Openstack。

在蔣永昌看來,未來浪潮平臺在私有云上,還有幾個方向要突破。“第一個是政務雲,現在看國內政務雲的版圖基本已經確定了,浪潮也是當中最重要的服務商之一;第二,在2019年浪潮雲海平臺將會加大對企業市場開拓,尤其是以工業網際網路為代表的市場;第三,浪潮還在推安全可靠的雲,因為安全可靠這個關鍵詞在當下的市場環境確實很重要。”
我們不難從中總結出浪潮雲海平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浪潮雲海平臺從開源中初生,如今聚焦於Openstack,未來將會集中突破一些大行業市場和企業市場。
構建生態護城河,用時間去證明價值
在雲服務這個維度,“平臺+生態”基本上是行業的共識,這對浪潮雲海平臺來說也不例外。

蔣永昌認為,“雖然浪潮不做應用,但我們要懂應用的能力,浪潮會與合作伙伴聯合研發去創造應用。” 所以,浪潮會面向ISV側共建護城河,用生態彌補行業應用的缺失。
具體怎麼做呢?首先 “生態裡面的產品技術要在浪潮雲海平臺上做深度認證,並在深度認證的基礎上去形成商業模式,在過去的一年半的時間裡面,更多的是在產品生態,業務行業生態和外圍的營銷生態裡做,這些生態在2019年是要出效益的。” 蔣永昌說。
其次,浪潮希望生態的構建能夠往縱深走,比如說安全可靠這個方向,不僅是基於晶片,還要基於整機,更可能基於應用場景,來做一些更深的認證。第三,因為浪潮在AI計算上有領先優勢,所以浪潮雲海平臺也會考慮在AI側與合作伙伴去探討如何去結合應用,去做一個AI的雲平臺生態。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思考,蔣永昌認為有兩點原因:一個是浪潮高質量的夥伴越來越多,比如和利時、易智瑞等;二是浪潮去做這種生態建設的能力越來越強,基於能力的提升,生態的構建和護城河的建立就變得順其自然。
而浪潮背後的研發體系則是浪潮在平臺側的底氣所在。目前,InCloud Lab平臺已經在北京、濟南、鄭州、臺灣、矽谷、西雅圖建立了六個分中心,投入大量軟硬體資源,以及架構師等專家團隊,為企業上雲保駕護航。
儘管,很難用盈利目標來衡量作為浪潮集團戰略部門的浪潮雲海平臺自身的價值,但從目前各地雲服務專案的招標到落地的過程看,雲平臺作為一個切入點,甚至是與客戶的核心接觸點,它的價值會在未來得到更大的體現。
【本文版權歸儲存線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文章僅代表作者看法,如有不同觀點,歡迎新增儲存線上微信公眾號(微訊號:doitmedia)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