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 iPad 作為外接顯示器,「軟硬結合」的 Luna Display 可能會是更好的選擇 | 新玩意
外接第二塊顯示器是不少筆記本使用者的需求。相比額外購買顯示器,利用手上已有的 iPad 等裝置更為便攜,也更顯划算。少數派此前介紹過的TwomonUSB、Duet Display兩款 App,都著眼於軟體層級幫你實現了這一需求。我接下來要介紹的 Luna Display 則獨闢蹊徑,通過軟硬體結合的方式,為這一領域帶來了更為優秀的體驗。
開箱及設定
Luna Display 的硬體部分分為 USB-C 和 Mini DisplayPort 兩種型號,你可以根據自己 MacBook 的介面購買。其包裝相對簡單,除本體外僅含一張使用說明。

除了包裝,Luna Display 本身也足夠小巧,既方便攜帶,也不會干擾 Mac 上其他介面的使用。不過相應地,如此小的體積再加上一體化的表面,如何妥善收納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我個人建議保留原始包裝盒,並在使用完後及時放回盒中儲存。

拿到產品後,你需要在 Luna Display 的 官網 下載 macOS 版 App,並在 App Store 下載對應的 iOS 應用。隨後,在 MacBook 中插入 Luna Display,等待應用完成更新,就可以開始使用了 1 。
預設狀態下,iPad 螢幕上顯示內容的解析度較低。如果要充分發揮 iPad 視網膜顯示屏的顯示效果,你需要在 macOS 端的 App 中開啟「Retina Resolution」,並根據提示額外下載應用元件。

你可以根據裝置的實際擺放情況,在 macOS 版 App 介面上調整兩個螢幕的相對位置。不過,Luna Display 的應用內預設只提供了左、右兩種相對位置。如果要想要進一步調整,可以點選「Custom」進入系統設定。在系統偏好設定中,你可以通過拖動來控制兩個螢幕的相對位置,並改變狀態列所在的螢幕。

例如,如果你將螢幕的左下角和右下角用做了觸發角,可以使內建螢幕的低端略低於外接螢幕,從而使滑鼠在移動至內建螢幕的相應位置時依然可以觸發對應的功能。
使用體驗
Luna Display 支援有線和無線兩種連線方式:既可以使用資料線連線 iPad 和 MacBook,也可以通過將兩臺裝置連線到同一 Wi-Fi 的方式進行連線。隨後,插入 Luna Display,Mac 上會預設開啟相應 App。在 iPad 上開啟對應 App 後,即可開始使用。

顯示效果
在啟用了高解析度外掛後,Luna Display 充分利用了 iPad 搭載的視網膜螢幕。預設 1366×1024、最高 2732×2048 的解析度,以及較為準確的色彩顯示,讓 iPad 上的顯示效果相較 MacBook 的內建螢幕也毫不遜色。由於 iPad 螢幕並不算大,正常情況下預設解析度已經足以滿足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當你的 Mac 開啟了夜覽或原彩顯示模式時,iPad 的螢幕色溫無法隨內建顯示器變化。如果要獲得一致的顯示效果,你需要手動將 iPad 的夜覽 / 原彩顯示與 Mac 保持同步。
流暢性
要使 iPad 能夠勝任外接顯示器的工作,僅有良好的靜態顯示效果還不夠。如果延時過久,或是螢幕重新整理速度如同播放 PPT,都會極大地影響使用體驗。曾在效能較弱的機型上體驗過 Duet Display 的讀者,應該不會對那種感覺陌生。
相較之下,Luna Display 對 Mac 效能的需求要低得多。即使在較舊的機型上,也不會產生卡頓、延時等問題。當然,在無線連線的模式下,其流暢性還取決於裝置使用的 Wi-Fi 質量。在我個人的測試中,無線連線狀況下基本不會出現卡頓等現象。如果目前所處的網路環境不佳,或是處於公共 Wi-Fi 環境下 2 ,用線纜連線會是更好的選擇。
在有線模式下,Luna Display 的發揮會更為穩定。無論是通過觸控版控制游標、滾動、拖曳頁面、在多個桌面間切換,還是 Force Touch、分屏,都可以獲得和內建螢幕基本一致的 體驗。你可以觀看我錄製的 演示視訊 更直觀地感受 Luna Display 的流暢性表現。
值得一提的是,Luna Display 還充分利用了 iPad 的多點觸控螢幕。你可以點選螢幕來移動游標位置,點選並拖動螢幕來選定文字。此外,Luna Display 還額外增加了雙指滑動瀏覽頁面的動作。遺憾的是,目前還無法用手勢喚出右鍵選單。

應用支援
由於 Mac 的確將 iPad 視為了外接螢幕,因而各類支援多螢幕的應用也都可以在 iPad 上正常使用。例如,macOS 系統自帶的聚焦會自動出現在當前啟用的螢幕上。

在系統原生功能之外,Alfred、LaunchBar等第三方應用也可以經過設定實現這一效果。以 Alfred 為例,在偏好設定中點選「Appearance - options」,選擇「Show Alfred on active screen」即可。

除了啟動器,視窗管理工具也是重要的一環。由於 iPad 和 MacBook 螢幕的長寬比不同,在iPad 螢幕上開啟視窗時,往往需要調整視窗的大小和比例。而 Mosaic 等工具都可以在 iPad 螢幕上正常工作,從而快速調整視窗,免去了手動調節的麻煩。

此外,Keyboard Maestro、 Hazeover 等我常用的應用也都可以正常在 iPad 螢幕上正常使用。
不足
儘管優點不少,Luna Display 也存在一些明顯的不足。首先,相比外接真正的顯示器,採用這種方式對裝置的效能需求依然更高,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 MacBook 續航的下降。此外,Luna Display 的最高傳輸速率也無法與外接顯示器的傳輸方案對比,這也就使 iPad 的螢幕內容重新整理速度較慢。在播放清晰度較高的視訊時,你可以觀察到畫質的下降。最後,Luna Display 79.99 美元的售價 3 也會讓人在下單前三思。
對比 Duet Display
相比 Luna Display,在軟體層面實現功能的 Duet Display 有著兩個明顯的優點:使用方便,價格較低。
Luna Display 額外需要的硬體帶來的麻煩並不僅是可能遺忘或丟失。額外的硬體意味著額外佔用 MacBook 一個寶貴的介面。如果再加上連線 iPad 的線纜以及為 MacBook 充電的電源線,Luna Display 的連線方案可能需要使用三個介面。對於 12 英寸MacBook、新款 MacBook Air 和不帶觸控欄(Touch Bar)的 MacBook Pro 使用者而言,這意味著還需要額外攜帶拓展介面的轉接器,相較僅依靠 App 的 Duet Display 著實麻煩很多。

另一方面,Duet Display 常年 68 元的國區售價也遠低於 Luna Display,購買時也比需要等待跨國快遞包裹的 Luna Display 方便。
但此前的 Duet Display 在其他方面很難比得上 Luna Display。在 2.0.3.8 版本之前,Duet Display 現在實際上是令 Mac 將 iPad 作為「隔空播放」顯示器。這樣不僅不夠穩定,也比 Luna Display 更依賴 Mac 的硬體效能。即使在新款 MacBook Pro 上,執行 Duet Display 時也會出現卡頓、延時的情況,流暢性上遠低於 Luna Display。更為嚴重的是,蘋果在系統升級中為隔空播放顯示器添加了解析度限制,導致 iPad 在較高解析度下會有大面積螢幕空間無法得到填充。這一情況一直持續了數月,也是我最終決定購買 Luna Display 的原因。
但在 2018 年底,Duet Display 推出了一系列更新,改變了以往藉助隔空播放的工作模式。儘管其在最高解析度、流暢度和對效能的依賴上依然不如 Luna Display,但也已較為接近。不過單純藉助應用進行模擬的方式終究不太「安全」,難保不會在又一次系統更新中出現問題。相對而言,Luna Display 的實現方式可能更為穩定。
小結
在 2018 年底的年度總結浪潮中,MacStories 團隊將 Luna Display 囊括在了他們的 「2018 年最佳新配件」推薦清單 中。實際體驗下來,Luna Display 的完成度可謂相當高,儘管其還不足以與真正的外接顯示器方案媲美,但也已經足以滿足大多數需求。在 Duet Display 的新版本釋出前,Luna Display 有著體驗上的極大優勢;而目前,Luna Display 依然保有頗為出色的使用體驗。如果你對 iPad 分屏工作的需求較高,手上已有尺寸較大的 iPad,Luna Display 依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你可以在其 官網 購買 Luna Display,售價 79.99 美元,不含運費。作為參考,發往北京的標準快遞運費為 9 美元,最終價格約為 600 元人民幣
> 下載少數派客戶端、關注 少數派公眾號,瞭解更多的新玩意 :cool:
> 特惠、好用的硬體產品,盡在 少數派sspai官方店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