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慘你的可能是你一直自豪的,正視自己的弱點
徒弟:佛家說“有求皆苦”,儒家說“無欲則剛”。專案經理權小責大,很多時候不得不求人,求人就難免畏人、怕人,就很痛苦,如何破解?
師傅:正己而不求於人,處處要求自己,讓自己做到被別人所需要。一個男生追女生,如果一味的去滿足對方,讓你做什麼就做什麼,那麼得到的可能只是一張好人卡;如果反過來提升自己的魅力、修養、學識,去吸引對方,追到的可能性就大多了。

01 害慘你的可能是你一直自豪的
一位著名的漫畫家參加一個朋友舉辦的雞尾酒會。有人請他給在場的每一個人畫一幅漫畫,他寥寥數筆就勾勒出一幅,很快就給每個人畫了一幅肖像畫。當把這些漫畫拿到眾人面前辨認時,每個人都很快認出了別人,但對自己的那幅卻很難辨認出來。

認識別人很容易,但是認識自己卻很難。我們有的時候往往鑽進自己給自己設定的“套子”裡面,掙扎著難以解脫。
古人講究“放下”。但是,對於一個孩子來講,放下很容易,因為他本無所依。而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講,真正做到放下自己一貫堅持的東西,迎接改變卻不太容易。固執的人往往成功過,也或者說成功的人往往都比較固執,成功的經歷會成為人的一種認知模式,也會讓自己更加迷信自己的某些做法。
要改變自己的做事模式,需要打破一些固有的惡性迴圈。一旦我們進入某種惡性迴圈可能就很難再走出來,就像墜入沼澤的人一樣直到耗盡所有氣力。
我的一同事是一個特別謹慎的人,事事都要做得特別得體,努力讓自己成為大家都喜歡的人,簡直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時間久了,同事們瞭解他的個性,善於思考、處事謹慎。這也使得眾人在他面前難以放鬆,害怕自己的言行被他鄙視。另一方面,大家也習慣了他的風格,只要他說話大家都認為是其深思熟慮的,以致於他的話眾人也會認真對待。
人總有犯錯誤的時候,這個同事的一個小紕漏(僅僅是言語稍有不當而已),另一個同事懷疑其內心就是這麼想的,導致了一場矛盾。這個同事花費了很大力氣才彌補了過來!“我都這樣注意了還是引發了麻煩,如果我不這麼謹慎的話,事情不知道會亂成什麼樣子!”他深深地警告自己。
這就是惡性迴圈,被自己一直所堅持的東西毒害。人往往被自己設定的“套子”給圈住,出不來。
一位特別呵護孩子的媽媽,對孩子飲食起居照顧得細緻入微。擔心孩子生病受涼,穿多了擔心孩子受熱,穿少了擔心孩子受涼。偶爾孩子感冒,媽媽往往會說:“我都如此地小心了,孩子還會感冒,可見對待孩子可真是絲毫怠慢不得。”

你也要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陷入了一個惡性迴圈中去了?自己到底能不能放下一直堅持的東西?你並不需要做一個完美的人,只需要做一個可以面對自己內心的人。只有試著做一個“旁觀者”,才可以真正從做專案的成就中獲得快樂。
02 正視自己的弱點
對專案而言,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各種不可預見的意外都會給專案管理者帶來壓力。情緒不佳時,每個人都會表現出弱點。你應該正確對待,並適時調整。
在這裡,以下4個方面你要引起注意!
1.放大某種感覺
現實的專案管理,本質上是在條件不完備情況下尋找可行解。這樣那樣的問題總會發生,客戶要求不合理、專案人手不足、干係人期望不切實際……身處其中的人常會放大問題,於是類似抱怨出現了:
客戶總是挑三揀四!
公司一直這樣不正規!
現在的團隊成員都是自私的!
高考前,我們對是否會做一道試題是很看重的,多年後回憶起高考前的經歷,誰還會對當時試題的會做與否當回事兒呢?
當身處某個環境中時,人們會放大某種感覺,問題擴大化的結果是限制瞭解決問題的可能。請記住,專案的艱難過程,在專案結束後幾乎沒有人還會記得。這就是“好了傷疤忘了疼”!
2.人往往沒有這麼複雜
過分推理,總以為其他干係人在和自己作對。過分重視某個客戶在某種情景所說的話語,斷章取義。這在剛剛成為專案經理的人身上時常發生,總是以己度人。他人無心之言,自己卻總覺得“話中有話”“寓意頗深”,繼而導致精神緊張。這樣的專案管理者在和干係人交往時,也常會引起其他人的緊張和不舒服的感覺。
每個人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面,干係人表達的往往是基於自身位置的觀點和利益。 人在日常交往中,不太可能總是在神經緊張地深思熟慮後,再用一套高超的技巧來表達 。事實上,人往往沒有這麼複雜。

3.是非曲直、完美主義在專案上行不通
現實中,只是人所處的角度不同,並沒有嚴格的對錯。非要區分是非的人,自身有一套行為準則,也希望別人遵守這套準則。他們的語言模式是“應該……”如果實際事情沒有按照他自己假設的結果發生,他就會有強烈的挫折感,甚至鬱鬱寡歡。
專案管理者一定要注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做事準則,這沒有嚴格的孰對孰錯。如果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最好首先熟悉別人的做事準則。這個世界正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個性才精彩紛呈。不要強求別人按照自己的方式來響應自己的行為,認真理解別人的想法,試著適應別人的規則,會發現自己變得快樂得多。
專案管理從來都是尋找一個可行解而不是理想解,完美主義在專案上很難行得通。
4.貼標籤是一種心智模式
貼標籤來源於日常生活的認知僵化。一個專案經理可能第一個或者第二個專案遇到了有強烈牴觸情緒的使用者。對於認知僵化的人,會形成一種模式,以後只要使用者有什麼新的需求就會認為使用者有意刁難。貼標籤的心智模式,有可能並不是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形成的,而是通過別人的經歷或者某些人的遊說形成的。在這種心智模式下,往往會對別人的進步視而不見,形成和周圍環境的相互誤會。
一個常見的例子是。多年來,很多文藝作品塑造的“軍閥”形象是“粗俗+留點小鬍子+罵髒話+不識字+穿軍裝”。問題是,歷史上的軍閥果真如此嗎?
小米在公眾中被貼上“屌絲”的標籤(其實標籤是小米給自己貼的),以致於很難“高大上”起來,其惡果是難以形成品牌價值,這就是很多人不用小米手機的原因——用上小米就讓人感覺不夠好!這也是小米價格上不去,很難獲得超額利潤的原因。其實,小米產品本身是很不錯的。於此相對應的是,華為努力將榮耀與華為品牌劃清界線,我想你已經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一個太太如果有貼標籤的弱點,她就有可能通過丈夫的幾次疏忽而認定丈夫就是一個粗心大意的人。在這種心智模式下,她會把丈夫的某些行為理解為粗心大意的表現。所以,發生點意外事件,立即就會責怪丈夫粗心大意。時間久了,兩個人都會形成一種心智模式。太太指責丈夫粗心大意,丈夫認為太太總是抱怨自己……這種惡性迴圈的結果最終導致許多夫妻走向了分手!
本文作者|郭致星
本期編輯|小圱
參考文獻|“專案管理實踐三法”之《管法:從硬功夫到軟實力》
特別敬告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版權所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