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esigner:邂逅設計師,像熱愛自己的孩子一樣熱愛自己的每一個作品!

年前的最後一篇更新。
在《Re-Product:重塑產品》中,我們分別站在消費者、企業家和設計師的視角拆解過一款產品——在消費者眼中,它是一切需求的具現;在企業家舌尖,它是一切目的的承載;在設計師筆下,它是一切創意的優化。
因此,產品是企業家、設計師和消費者三位一體的具現產物。
在《Re-Design:再設計》中,我們切換視角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分別論述了一款產品在基礎、體驗和感知之上的再設計——在消費者眼中,基礎升級是功能化之後產品、體驗升級是場景化之後的服務、感知升級是故事化之後的情緒。
所以,設計是在預支消費者的某種生活方式。
言而總之:產品的本質是為了解決使用者需求的一套方案,設計的本質是為了解決問題;兩者都是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只不過設計是過程,是一段流動的時間以及時間內創意的蝶變;產品是結果,是一段凝固的空間以及空間內感知的具現。
就像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闡述過的:
產品是一個既定的事實,是企業家、設計師和消費者想象力的結晶;從產品最早在企業家這裡“起於微末”只是一個點子開始,到後續準備資源和設計師接洽商量專案可行性,接著就是設計師綜合甲方需求和消費者體驗進行創作,然後產品走上生產線從夢想照進現實,最後通過各種場景送到消費者面前;這是一件產品漫長的“前半生”,也是它們落入尋常百姓家進入社會之前的“求學生涯”。
設計是一種主觀意識,是設計師在有限的資源、有限的資金以及有限的資歷之上帶著鐐銬跳舞的過程;它以設計師為中心,會考慮到企業家的專案可行性、消費者的使用體驗,以及生產線的具現。
綜上,我們會發現在一款產品的生命週期“需求——想法——創意——設計——生產——銷售——反饋”內,我們其實能夠發現兩個中心,一個圍繞著設計,包括企業家、設計師、生產線、消費者和供應商,它們以設計師為中心;一個圍繞著產品,包括消費者、企業家、營銷官、生產線、大賣場、稅務局和設計師,它們以企業家為中心。
設計師是一個產品的靈魂,生產線是他的血肉,供應商是他的食糧,消費者是他的物件。
企業家是一個產品的恩主,營銷官是他的引擎,稅務局是他的監督,大賣場是他的故鄉。
在以上的角色扮演遊戲中,產品缺少了哪一種,他的人生都不平坦。
供應商決定了他的產量、生產線決定了他的產能、設計師決定了他的產生、企業家決定了他的產權、大賣場決定了他的產銷、營銷官決定而來他的產額、稅務局決定了它的產出、消費者決定了他的產資;供應商、生產線、大賣場、稅務局雖然都在一款產品的生命週期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但是真正決定一款產品的“想象力”和未來前景的卻往往只有設計師、企業家、消費者和營銷官。
畢竟,對於一款從零開始的產品:企業家是在畫餅充飢,設計師是在無中生有,營銷官是在點石成金,消費者是在坐享其成。
這就足以凸顯設計師的“不可或缺”性,沒有設計師的無中生有,企業家畫的餅無法充飢,營銷官沒有石頭也變不出黃金,至於消費者也不是每一次都喜歡守株待兔。
既然設計師這麼重要,那麼在即將到來的5G時代,第五代網際網路,這個世界對設計師的要求又是什麼?
這就需要設計師重新認識自己,給自己一個新的定位:Re-Designer,邂逅設計師。
①
胎教
▽

對於一款產品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
不是供應商能給你提供什麼,也不是生產線能給你做到什麼;不是企業家能給什麼點子,也不是消費者能給你什麼建議;最重要的是設計能給出怎樣的創意,設計師又能給產品多大的想象力。
因為,設身處地它就是一款產品“鶴立雞群”的生命力。
當然,設計可以天馬行空,但是設計師卻必須腳踏實地。
因為對於每一件無中生有的產品而言,它是設計師以自己的資歷擔保從企業家那裡拿過來的專案;如果不是企業家和設計師有裙帶關係,又或者是設計師本身就有競爭力,企業家對於設計師格外信任的話;設計師從企業家那裡拿到的專案往往都限定了資金、時限和方向,專案的本身決定了企業家只是輕描淡寫的提出了自己的點子,卻要設計師在有限的時間、限定的方向內合理的運用有限的資金帶著鐐銬跳舞。
在這段相對“漫長”的時間內,除了籤合同那一剎那的快感,剩下的都是屬於設計師個人的“賢者時間”。
如果把每一款產品都當做是一個生命,設計師就需要傾盡所有,十月懷胎:把企業家的點子變成圖紙,把企業家的妄想變成提案,這段無中生有的過程,我們稱之為“胎教”。
在這段相對特殊的時間週期,往往只有設計師和消費者之間進行磨合,或許;企業家和設計師還會對消費者進行調研,但那終究只是基於一小部分人喜好的統計學,而產品卻要根據這一小部分人的某種傾向去討好大多數。
先不說這種取樣的方式是否科學,但這至少證明了企業家和設計師的“良苦用心”,基於調查資料和經驗推理,設計師就開始針對企業家的點子進行各種理念具現和準備升級;像是材料、造型、功能、色彩等產品的基本素養都會在這個時間段載入;此時此刻,設計師的每一個想法、每一次改動都會影響產品是順產,還是流產,或許還有可能夭折。
這也是設計師在征服/取悅企業家之前,為數不多能夠揮灑創意的絕對領域。
②
幼教
▽

當一款產品征服企業家進入第二階段,供應商和生產線就會浮出水面。
這裡或許會需要企業家進行協調,但更多時候只是設計師和生產線之間的雙人舞。
設計師從企業家那裡拿到資金、從供應商那裡拿到資源之後,就需要和生產線進行協調,如何把“夢想照進現實”,成為了一款產品能否順利誕生的另一個關鍵節點。
在這裡設計師和生產線之間的關係,幾乎就是第一階段企業家和設計師之間關係的翻版——秀才遇見兵;不同的是在第一階段中設計師是兵,在這裡就變成了秀才。
因為在一款產品的“胎教:創意階段”設計師可以信馬由韁,為了創新,為了另闢蹊徑會做大量的“燒腦”工作,只為了能夠讓自己的提案脫穎而出,但由於他們對生產線,生產工藝太過樂觀又或者是悲觀,就會下意識避開某些常規操作尋找捷徑;面對企業家的時候,他們還能自圓其說,但是面對生產線的時候,自然就是各種犯規動作。
這個時候,設計師就有必要根據生產線生產工藝的臨界點重新評估自己的方案,是否需要推到重來,又或者是在有限成本內尋找更優秀的解決方案?
當然,產品的核心創意不會變,只不過他的內臟悄悄汰舊換新。
我們並沒有改變產品的整體感官,相反在生產線上再度調整的時候我們還會在不影響產品本身的時候對它的工藝進行升級。
這就像從胎教階段生出來的嬰兒,我們還有機會在嬰兒慢慢長大、開始懂事之前的這段時間塑造它的個性和三觀;因而,這段時間可以稱之為“幼教”。
家教
▽

一款產品的“胎教”階段能決定什麼?就像正常的嬰兒一樣,我們無從知曉。
但至少,我們有機會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為他塑造更美、更好、更精緻的“家庭環境”;因為,這段時間決定了產品後期的爆發潛力。
一款產品“幼教”階段能決定什麼?這裡似乎稍微清晰了一點,因為我們能看見發生在它們身上的改變。
把夢想變成藍圖,和把藍圖變成現實,這都是一款“成熟”的產品必須經歷的生命階段。
以往,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第一次叢生產線上走下來的產品就已經能夠滿足消費者的基本生活需求了;但現在不行,人們開始注重生活品質,注重個性消費,尤其是在當下這個二進位制化的世界,產品的本身已經不侷限在產品的軀殼之上,縈繞在產品周遭提供的服務(內容也是一種服務)同樣是產品的一部分。
這個階段,就需要我們在“胎教”和“幼教”之上對產品進一步“加工”,我們需要它更通人性,更能瞭解使用者需求;於是,“家教”就應運而生。
為什麼稱之為“家教”?
很大程度是因為這種為消費者提供服務(資訊、社交、電商、內容、視訊等)型別的產品,他們所提供的服務內容雖然有可能是在不斷迭代更新,看起來是完全屬於使用者自己的使用體驗;但其實,這些不斷迭代的內容背後往往都有一套基礎的演算法、又或者是底層邏輯,基於服務商早期對於產品的設定,後續的內容實在這套框架之下形成的;所以這種服務本身並沒有超出服務商預期,還是屬於“家教”的一部分。
但這種型別的“家教”相對“胎教”的私密、“幼教”的刻意,它更加寬鬆,便於使用者發揮,又不至於脫離掌控。
而這種在“有限規則之內的自由”就是服務商一方設計師的傑作——使用者體驗設計;他們需要時刻揣摩、制約並鼓勵使用者創作,不斷地更新自己,拉長產品的生命週期,增加自身的魅力,才能更好的服務於使用者。
這一階段的本質是設計師和消費者的較量。

如果把一款產品從零到一,從無人問津到萬人空巷的過程當做是一個人,那麼產品從點子變成提案就是“胎教”,從提案變成樣品就是“幼教”,從樣品變成商品就是“家教”。
只不過現階段,設計師“家教”的時間被無限拉長,“幼教”和“胎教”的時間越來越短;更有甚者,在不少軟體生態中,企業家更是直接省去了“幼教”和“胎教”,他們直接在市場上測試反饋並迭代自己的產品,這就意味著企業家已經慢慢把自己(程式設計師)變成了“設計師”。
當然,這只是設計師在網際網路蠻荒階段的生存方式;但或許,設計師也有必要在硬體之外略懂一點程式碼知識;因為網際網路已經成為了當下人類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言歸正傳:設計師,是新時代的造夢者,他們有能力也有義務把企業家的“空想”付諸於現實,變成一種融入消費者感知的生活方式,而不管是在硬體還是軟體平臺。
對於設計師來說,創意變成了圖紙,不意味著工作完成;圖紙變成樣品,也不意味著工作完成;樣品上了貨架變成商品,同樣不意味著工作完成;因為產品的本身還包含著使用者的使用體驗和反饋,收集這些主觀情緒或許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開始。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設計師的價值觀、審美觀和設計觀構成了一款產品的特質,它是產品的靈魂,也是產品的感知,更是產品擁抱這個世界的客觀情緒;不管它們有沒有繼續被使用的價值,它們都會伴隨著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而這,就需要設計師發自內心對產品的認同。
我們始終相信,作為一個設計師,如果你自己都不喜歡自己的作品,你又有什麼資格期待它被別人喜歡!
PS:
圖片來自於Behance作者@Horacio CG
我們年後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