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070年了,《流浪地球》裡怎麼就實現不了自動駕駛?
流浪地球-運載車劇照
今年春節期間最火的四句話莫過於來自電影《流浪地球》中的,北京第三區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很多觀眾看完電影后,對其劇情,特效印象並不是太深,但是這四句話卻記得很清楚,換句話說,如今的行車安全真的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因人操作失誤造成的交通事故真的是太多了。
在電影中偷拿了爺爺韓子昂駕駛證的戶口,初次駕駛運載車,起步就撞到了旁邊的車輛,在通過星型發動機採石礦區的時候,也是橫衝直闖,屬於典型的危險駕駛。影片中巨型運載車的駕駛通過一個圓球體完成,類似於現在的方向盤,雙手控制圓球體,電影中出現的運載車駕駛方式與現實中的汽車差別不算太大,有離合器、油門、剎車踏板,就是方向盤的樣子有所不同了。
運載車的外觀非常有蘇制工業的氣息,和俄羅斯使用發射白羊M洲際彈道導彈的用MAZ 543重型卡車非常相似,看到這裡我們就會想了,人類都可以驅動地球去外太空了,怎麼就是不能讓汽車實現自動駕駛呢?試想如果運載車採用高級別的自動駕駛模式,車內有更多的控制螢幕、人機互動系統,儘可能減少人的判斷和操作,行車安全將大幅度提升,也不用再區別高階駕駛員和初級駕駛員。

運載車設計圖
自動駕駛技術在電影設定的2070年不能完全實現嗎?
這並不是導演以及科學家們對未來發展自動駕駛技術的悲觀看法,而是這輛由人來駕駛的卡車是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最重要工具。要是把自動駕駛這項技術直接運用在運載車裡,我想這個設定就非常合情合理的,但是就不會有太多的故事情節的推動。
電影中的另一個鏡頭當赤道上的地球發動機啟動之後,地球便停止了自傳。地球停轉後,地核磁場的擾動就會影響到電子器元件的正常執行,到那時搭載自動駕駛系統的運載卡車就會癱瘓,更不要說去辨別東西南北了,駕駛員則只有依靠手動駕駛模式用純機械的方式來繼續完成運輸任務,而那些環繞地球的導航衛星,即使沒有在地球開始流浪時就已經墜入大氣層了。
從我們已知的自動駕駛技術來看,自動駕駛分為5個級別,是目前廣泛被認可和應用的級別分類,從L1到L5,L1代表有輔助駕駛、L2實現部分自動化、L3達到有條件自動化、L4高度自動化、L5完全自動化。下面我們來簡單解析一下自動駕駛的分級。
L1即駕駛員輔助階段,有一項以上駕駛輔助功能,例如車道偏離警告(LDW)、前碰預警(FCW)等,現在大多數的汽車都內建攝像頭和感測器等器件,以幫助限制行駛速度或提供輔助制動。
L2的汽車具有實現部分自動化。部分自動駕駛輔助自動駕駛,同時具備縱向(比如緊急自動剎車AEB)和橫向控制功能(比如車道控制、彎道行車),目前已經能實現L2的量產。當今大多數高階駕駛員輔助系統均屬於L2級,包括特斯拉的Autopilot(自動輔助駕駛)、凱迪拉克的Supercruise(超級巡航)和沃爾沃的Pilot Assist(自動駕駛輔助)。L1級車輛可以控制速度或轉向,L2 級車輛則可以同時控制這兩個方面。由目前的駕駛情況可以知道,L1、L2的智慧化還屬於自動駕駛比較初級的階段,基本上還是需要駕駛人來掌控和操縱汽車,智慧化程度不高。
L3即有條件自動駕駛、人機共駕,在某些汽車不能實現自動駕駛的情況下,還是需要駕駛員接管車輛控制權。達到L3及以上階段的汽車,主要由系統實現監控和駕駛汽車。目前L3還需2- 5年成熟,未能實現量產。目前來說,量產版釋出L3的,有全新奧迪A8和即將在日內瓦車展上釋出亮相的全新一代賓士S級,這輛車也是目前量產車所能達到自動駕駛的最高水平。但是L3所存在的問題是,如果一旦系統出現無法控制車輛的情況,需要駕駛員接管。
L4也稱高度自動駕駛階段,與L3階段相比,L3在系統出問題時需要人接管,L4階段的汽車在緊急情況下能實現自動處理,自己解決所有特殊情況。防止駕駛員未能及時接管車輛而造成交通事故。據估計,L4還要5至10年實現量產。
L5的汽車也就是無人駕駛車輛了,對於自動駕駛來說,路況的複雜程度也是考量自動駕駛深度的一個很重要維度,能區分複雜的駕駛環境(包括周圍的車輛、行人、交通燈等)。
然而,光有車輛本身的自動駕駛科技並不能實現車輛的無人駕駛。無人駕駛除去車輛本身以外,還需要道路上的清晰標識,高精度的地圖來輔助。
我們在來看電影中出現的暴風雪,離開城區道路後,被大面積的冰雪覆蓋的路面,這些條件等同於給運載車和護送車蒙上了眼睛。眼前的路面沒有行車線路,沒有路牌,沒有任何可以給車輛滿足自動駕駛提供輔助的標識,即便是用雷達波探測碰撞危險,也會受到冰面散射的干擾,更別提那隨時會崩塌的地面,所以要想實現以目前等級劃分的智慧駕駛級別,也只有L5可以滿足電影場景的需求,看到這裡有的觀眾就會問了50年後L5級別的智慧駕駛就不會實現嗎?
我們把目光單獨轉到運載卡車本身的電影外觀設定,不難發現當時人們的設計思路是實用主義。那種看上去方頭方腦,車身下的那8個碩大無比的輪子,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前文提及到的MAZ 543重型卡車。而這輛車的原型,自然也沒什麼智慧駕駛和人機互動功能了,它為了遷就發動機的佈局以及作為重型武器的機動平臺,玻璃鋼駕駛室非常侷促。雖然方便了使用用途,但是駕駛員的右側視野盲區巨大。駕駛舒適度當然無從談起。

流浪地球-施救
然而以上的這一切推測,並非《流浪地球》的導演和概念設計團隊棄用自動駕駛的理由。因為《流浪地球》所設定的世界,是一個資源極度匱乏的世界。
在劉慈欣的原著中也提到過,為了完成這長達2500年的旅行,每個在流浪時期出生的新生兒都被植入了科學記憶。而這些記憶的目標只有一個,完善現有的地球發動機技術,保證旅行的順利。在逃離太陽的黑暗紀元,每個個體都如同蜂巢裡的雄蜂一樣,存在的意義只有幫助地球逃離太陽系。至於娛樂和休息,早已不復存在了。
正因為科學技術和資源都全部供給了這些行星的發動機了,其他的科技發展可以說是基本停滯了。所以我們才能看到還需要用人駕駛的巨型運載卡車,吊車,警用護送車等,還有身著外骨骼裝甲的武裝人員。人和這些需要人操控的機械,都淪為了地球逃離太陽系的工具。
至於《流浪地球》電影中描述的50年後的場景,也就是2070年。按照目前汽車發展的情況看,那個時候駕駛一個具有與電影中同樣運載能力的卡車,是否仍然需要如此繁瑣的人工操作,我想在此還是需要打上一個問號。 (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Seb祺,編輯/項歐)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訊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