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瘟疫更可怕,科技社會中的孤獨感正在快速蔓延
編者按:毋庸置疑,網際網路科技給人們提供了諸多便利。但網際網路在讓人與人之間的聯絡變得快捷方便的同時,卻讓人們遠離了現實生活中的親密關係,變得越來越孤獨。孤獨已經成了一種普遍的社會性問題,需要被正視,需要整個社會的重視。
如果說孤獨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那麼手機上癮問題正在對這種孤獨進行升級。如果說孤獨是一種需要交友互動的原始警告訊號,那麼社交媒體成癮則讓人更加孤獨,它使得人與人之間的聯絡變得更加微妙和脆弱。
如果將現在的網際網路社交當做是科技社會人類孤獨的第一階段,那麼接下來,能夠理解我們情感的人工智慧社交將是孤獨的第二階段,這個階段也將很快到來。
孤獨警告訊號與技術發展不同步
對很多人來說,獨自生活,朋友寥寥,和熟人之間缺乏真正的親密關係是一種常態。在現在這個科技社會,朋友聚會、家人聊天的時間都被上網消費的以及其他一些網路體驗所取代。在網路普及的科技社會,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非常獨立的個人,而不屬於某個群體。
但是如果科技進步帶來的親密關係疏遠最終會導致人的孤獨感,甚至讓人在孤獨中死去,那該怎麼辦?事實上,人們的意識已經開始覺醒,越來越意識到沉迷網際網路、手機上癮等所存在的健康風險。
我們沉溺於網路世界
必須承認,是我們的習慣驅動了我們的行為。比如例行檢查我們最常用APP的最新動態。這就像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的習慣一樣。但是,我們內心總感覺不對勁,為什麼不檢視最新動態我們就會感到不舒服呢?錯過了最新新聞並不會真的影響到我們的正常生活 。
在我們沉溺於網路消費時,其實我們錯過了最有價值的東西: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
當人工智慧變得足夠複雜、足夠智慧,可以為我們提供情感上的陪伴、心理上的慰藉時,就會有人產生質疑,既然人工智慧已經能滿足我的情感需求,那我們為什麼還要去進行現實中的人際交往呢?
確實,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可了網際網路,覺得網際網路就是真實存在的事物。他們將自己大部分空閒時間都花在網際網路上,在手機上進行一些操作交流。並且在手機上花的時間越來越多,也沒有要改變的跡象。
哪怕斷開網際網路,人們仍然離不開智慧世界
在一部精彩的電影中,女主角陷入生存困境時,身為觀眾我們會和她一起緊張、害怕,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沉浸感。但這種沉浸感並不是人類的本性。
照這樣發展,在未來,作業系統可能才是我們唯一真正的朋友,這也是Google助理以及亞馬遜語音助手Alexa正在做的事情(當然還有華為,這家公司同樣也在為這個目標奮鬥)。
確實,我們已經預感到了2019年的孤獨感。我們對這種孤獨感的瞭解就像瞭解我們的手心手背,這種孤單感日夜跟隨,但卻很容易被人們忽視。人們不關注這種孤獨感本身,而是關注製造孤獨感的螢幕,比如手機。
伴隨網際網路一同成長的心理健康風險
我們每一個個人,很少生活在一個現實的部落,而往往聚合在一些虛擬部落。虛擬部落也確實吞噬了我們自己的個性。不同國別、性別、個性的人們聚合在一個虛擬部落裡,假裝表現出有相似的經歷。網際網路無序地擴張、資訊錯誤地連結導致人們的認知失調。
科技社會帶來的孤獨感肯定會越來越嚴重。關於科技進步給人類帶來的潛在精神健康風險,現在才逐漸被人們瞭解。事實上,相比肥胖、吸菸、久坐不動等不良生活方式,孤獨對人類的危害更為嚴重。
但這種孤獨的傳播是無聲的,孤獨的製造者是那些在消費者身上賺取數十億美元的公司:蘋果、Facebook、谷歌、亞馬遜等等。
資訊娛樂巨頭的崛起
對科技巨頭公司而言,我們在網上瀏覽的資料以及我們的孤獨感都會為它們創收。有意思的是,這些科技巨頭也在進軍醫療領域。我想它們知道,進軍醫療領域,不是因為它們想為人們謀福利,而是利用人們的孤獨感給自己增加收入。
數百萬年的進化,人類才被塑造為社會性生物,就像需要食物和水一樣,人類也需要交流和溝通。但僅僅是這10年,我們人類卻幾乎都變成了手機成癮者,並且沒有人瞭解成癮的現狀以及成癮後的孤獨。
隨著千禧一代人年齡的增長,他們會發現自己身處一個特殊的社會。在這個社會裡,他們很難約到一個聊得來的人,很難交友聚會,甚至很難主動去結識一個朋友。
神奇的是,這種情況並不是外部因素造成的。只是很多時候,我們自己選擇放棄了人際交往。性生活變少了,長期穩定的關係變少了,面對面的交流減少了,更別說是定期的聚會了。
然後,越到後來,我們發現自己被孤立地越厲害。孤獨不再是一種強大的驅動力,驅使我們擺脫糟糕的生活現狀。大部分人甚至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孤獨現狀,即使這種孤獨現狀導致了一些特殊的心理健康問題,比如焦慮、對於生活的質疑以及睡眠質量下降等等。
我有一種感覺,在個體與世界的關係中,我們的認知產生了失調。在我們現有的社會認知中,有些觀念其實並沒有意義,並不值得傳承。
定時檢視熱點動態的緊迫感並不屬於強迫症,這種緊迫感和強迫症之間存在著差距。
孤獨是一種新出現的常態
孤獨已經成為一種常態。不管導致這種現狀的原因究竟是無情的資本主義、網際網路的虛擬認知、頑固的個人主義,還是對社交媒體、電子遊戲、電商購物的全面沉迷。不管你願意與否,在全球大多數地方,個人的孤獨感都在不斷升級。
個人很難擺脫孤獨帶來的寒意,也很難從社會學的角度去量化孤獨的範圍,孤獨存在於科技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的日常生活變得越來越機械,日常生活與人工智慧等機械的接觸面越來越廣,但人與人的交流卻越來越少。
如果是網際網路導致了我們孤獨,那麼能夠和我們互動、迴應我們感情的人工智慧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呢?
就像我們對高熱量食物的喜愛一樣,明知多吃不宜,還是忍不住多吃。我們對網際網路的熱愛,對YouTube、Netflix以及手機中各類app的迷戀,最終都會使我們疲憊不堪。
網際網路擠壓了人們的休閒時間
休閒不一定是人類文明的追求目標。但因為網際網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自然休閒時間越來越少。我們生活中缺失了那種人與人之間獨特的聯絡感,或者說是更高階、更深層次的交流。儘管這種關係對於多數人來說難以捉摸。
科技網際網路的發展,使得虛擬行為擠壓了人們本應該休閒互動的時間。當網際網路上的社互動動成為常態,並且你已經習慣的時候,你就很難想起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交流的實際情況,也不一定願意去進行現實生活中的社交。
很難拿現如今的集體孤獨感與前幾代人的個人孤獨感比較。網際網路創造了一個虛擬社會,我們可以隨意參與一些匿名遊戲,消費大量的碎片化資訊(甚至不能稱之為資訊,只是一些無價值的文字和娛樂內容)。虛擬的網際網路並沒有為我們提供真正的、有價值的資訊,更別說是精神食糧了。
長期的孤獨感會讓人心情低落,對個人的發展不利,甚至這種孤獨感會有致命的危害——降低人類的預期壽命。不僅如此,還會降低人的生活質量。生活在虛擬網際網路環境中的人們,很多都遭受這慢性孤獨的侵蝕,就像某些人的焦慮和抑鬱症一樣。
我們身處的關係網現狀,以及我們希望的關係網的樣子,如果兩者的差異過大就會使人產生負面情緒,儘管這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孤獨地過一生,不僅是悲傷的事情,更是有致命危害的事情。
孤獨的危險和代價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嚴重
不僅僅是提高自殺率、導致危險行為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脆弱性,孤獨感還會增加我們在生理以及心理多個層面患病的風險,
這種孤獨感破壞了我們與地球上其他生命體的聯絡,甚至會抑制我們的社交需求和能力。孤獨就像一種慢性疾病,一般你都不太能感受到它,但是它正在慢慢侵蝕我們的內心。
如果人們長期處於這種孤獨的狀態下,未來所有醫療保健、疾病治療方面的成本將大幅提升。當科學家發明網際網路的時候,肯定也沒有想到網際網路會導致人類心理健康方面的疾病。
隨著技術的發展,科技社會的孤獨感會越來越重。那些從我們的孤獨感中獲利的公司,不僅不會幫忙緩解這種孤獨,反而會在越來越嚴重的孤獨感中獲取更多的利潤。
當人們感到孤獨的時候,會選擇將更多的時間投入虛擬社會,買更貴的手機、更多的進行網購,或者花更多的時間與谷歌助理聊天,亦或者是泡在Instagram等內容平臺上,無論哪種行為,都在為孤獨感的始作俑者“科技巨頭們”創收。
科技社會的孤獨感甚至會導致人們在虛擬社會的惡意攻擊。在Twitter、Reddit、LinkedIn等平臺,可以很經常地看到各種負面情緒、惡語相對。哪怕是在電子遊戲中,都能很輕易地產生矛盾。
網際網路的匿名宣洩者是現實的逃避者
人們匿名上網時,並沒有一套道德標準的約束,沒有人有義務幫助另一個人,人與人的關係相對冷漠。當一個孤獨的靈魂在傾述或者尋求幫助時,可能並不會有人發現或者說,發現了也不會提供幫助。
哪怕我們不在網際網路上尋求幫助,僅僅是作為一個匿名觀察者或者資訊瀏覽者也是不利的。我們的負面情緒並沒有得到宣洩,反而因為壓抑更難受。
網際網路技術開拓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見識到了本來一生都不可能見識的東西。但是我們並沒有利用網際網路技術提升我們的生活質量。甚至可以說,自從網際網路出現以後,人們的生活質量實際上是下降的。
這種現象並不是偶然的。千禧年之後出現的人們,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更少,甚至性生活也更少了。這到底是個人自己的選擇還是時代的一些原因。社會在變得越來越複雜,人工智慧的技術水平在不斷提高,千禧年之後出身的人們受此影響會有多大?
連線的需求一直存在,但不是人與機器的連結,而是人與人直接面對面的連結。
如果孤獨是一種某種事情惡化的訊號,那麼整個社會都應該找到一種合乎道德的方式去解決它。而不是把它作為一種可利用的謀利工具,像很多沒有人性的醫療行業一樣。
網際網路帶來的孤獨可能起始於千禧一代,但終結於哪一代,我們也不知道。
一顆拯救孤獨的藥丸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對於科技帶來的問題,用科技去解決可能會更糟糕。這真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無形的傷害行為,我們是無聲的受害者。這不是我們自己的錯。
幫助資本主義壓榨人們的app們
如果我們能夠通過某種方式減弱個體頭腦中的孤獨警報系統,這是否能幫助感到孤獨的人們重新找回生活的意義呢?
現在的科技世界,無論是Tinder還是Facebook,這類軟體的設計初衷都是為了讓人上癮,而不是為了幫助人們彼此聯絡。如果科技的初衷都是如此,那我們身處的世界將會變得多麼糟糕。
就像網際網路利用我們久坐的生活習慣,然後引導人們消費謀利一樣,人工智慧的也會利用人們的孤獨謀利,讓人們沉溺於不真實的網際網路中,離現實的親密關係越來越遠。
就像口渴是即將脫水、需要補充水分的訊號一樣。如果你感到孤獨,說明你需要和外界進行聯絡。但如果我們已經缺失了在現實世界中的社交技巧,我們還如何能擺脫孤獨呢?
整個社會的困境
如果我們的家庭關係、戀愛關係和工作關係的質量都在全方面下降怎麼辦?科技巨頭們是否會正視這一問題呢?
現在我們整個社會都得了一種孤獨的病,我們個體只是能感受我們自身的問題,但無法糾正和改變周圍的問題。難道說這是網際網路某日的一種奇怪徵兆嗎?還是說人類已經進入了虛擬社會的死衚衕。
科技社會的孤獨感是所謂的“網際網路智慧城市”中無處不在的症狀嗎?或者僅僅是真實人際關係一種可容忍的衰退?我們都不得而知。
我們需要為退休之後的生活做準備,我們更需要在心理上做好獨自變老的準備。據相關資料表明,在未來的幾十年,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孤獨終老。
科技社會的孤獨感是真是存在的,它不僅對我們的精神健康構成了威脅,而且對整個人類的經濟發展甚至於是人類的發展意義都提出了質疑。
原文連結: https://medium.com/futuresin/the-coming-plague-of-technological-loneliness-9f1b46774ca8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