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特輯】今年這個情人節有什麼不一樣?
一項調查顯示,60%的日本女性選擇這個情人節給自己買巧克力,而不是像過去幾十年一樣“義務性”地送給男性上司或同事。而中國近幾年關於“單身經濟”的討論越來越熱。
2019年的情人節,似乎與往年不太一樣。
在日本,給男性買了幾十年“義理巧克力”的女性覺醒了,更多人選擇在情人節這一天買巧克力犒賞自己,對父權主義的傳統說不。
在中國,從券商到媒體,單身經濟熱潮席捲而來,但究竟是熱潮還是“熱炒”,依然沒有足夠堅實的資料能夠驗證。
在美國,情人節消費倒是一如既往的火熱,今年預計會“燒掉”超過200億美元,令復活節和萬聖節望塵莫及。但打著“浪漫”旗號進行的情感詐騙案件數量逐年上升,且老年人損失慘重。
不再給男性送巧克力的日本女性
日本的情人節傳統始於1958年。當時,日本糖果公司Mary Chocolate發起了一項活動,建議女性向男性贈送巧克力。
之後的幾十年裡,日本形成了這樣一項傳統,在2月14日情人節當天,日本職場女性會向男上司、男同事贈送“義理巧克力”(giri choco)。
而如今,隨著女性意識的覺醒,日本女性正在反抗這種象徵著“父權主義”的做法。
今年一月,日本百貨公司鬆屋銀座公佈了一項關於情人節女性意識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781名18-78歲的受訪女性中,60%表示會在情人節為自己買巧克力,只有35%的受訪者計劃給男同事送巧克力。
反抗這項傳統的不僅僅是日本女性。
據CNN,一些日本 公司現在已經禁止了“義理巧克力”的習俗,稱如果同事們比較巧克力的價格或者突出那些沒有收到任何糖果的人,就會產生問題。 東京上智大學研究員Kukhee Choo解釋稱,如果受歡迎的男性得到了所有的巧克力,其他所有員工的士氣都會下降。 這會影響公司的氛圍。
對於依靠情人節和白色情人節沖銷量的巧克力公司來說,這種轉變未必就是壞事。
名古屋國際研究中心資料顯示,情人節如今佔據了日本巧克力年銷量的四分之一。至於買來的巧克力是送給自己還是送給異性,對巧克力公司來說都不是什麼大問題,最多隻意味著改變市場營銷方向、重新包裝一下而已。
中國:單身經濟獲得關注 但未必已“進入”單身社會
近兩年的情人節,“單身經濟”獲得越來越多關注,券商、媒體都將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單身群體。
2月12日,國金證券一份名為《單身經濟崛起,消費新勢力抬頭》單身經濟專題分析報告在圈內火速傳開。報告指出,中國未來會像日本,主動選擇單身的人越來越多。單身經濟是懶人經濟、也是悅己型消費,家電汽車什麼都要講“顏值”。
此外,此報告揭示了較為有意思的資料:年輕人的收入低於你的想象,月入6000元大有人在,餐飲支出成為僅次於房租/房貸的第二大開銷支出;20-30歲人群貢獻了65%的訂單量,外賣一人食消費成為主流;顏即正義:有35%的單身青年每年購買2000元以上衣飾單品在3次及以上……
國金證券認為,年輕的單身群體是未來中國消費趨勢變化的重要風向標。在花錢為了便利、悅己、精神寄託和自我提升的意願驅動之下,便利店和外賣將成為未來購物的主要場景;“好看皮囊+有趣靈魂”的認知將推動旅遊、化妝品、小家電、寵物和職教等行業的高景氣發展。
去年情人節前一天,東興證券發表了一份《關愛單身狗,消費升級新風口》的報告。該報告指出,單身潮背後隱憂,可能導致諸多社會問題,比如危害社會公共安全、人口問題連鎖反應、加劇階級固化、心理影響、成婚成本、家庭傳統觀念與收入決策和養老問題。
東興證券當時指出,“城市剩女和農村剩男”是重點單身群體畫像。此外,單身經濟孕育新的產業機會,一是改善婚戀市場供需;二是減少婚戀市場資訊不對稱;三是單身群體消費市場;四是社會後果引發的產業機會。
而第一財經的調查顯示,儘管中國看起來正迎來單身經濟的商機,但消費領域各大公司並沒有給出預想的積極反饋。
典型的迴應有三種:
一種是說“我們從未從這個角度想過”,哪怕是開發了更適合一個人食用的“小餅乾”的樂事;
另一種是判定“這個細分市場目前規模太小”,因此尚未開發對應的產品線,比如美的;
更多的公司則抗拒被貼上“單身”這個標籤。此前勇敢嘗試過“相親角廣告”的女性護膚品牌SK-II,十分保守地以郵件的形式接受了採訪,在迴應中聲稱“這條視訊並非針對單身人群”。連最適合一人進餐的火鍋品牌呷哺呷哺也對《第一財經週刊》稱:“我們是個倡導聚會的品牌。”而從日本單身社會中成長起來的無印良品和松下以類似原因直接拒絕了採訪。
來自上海復旦大學社會學系的教授沈奕斐同樣否認中國已進入單身社會,“一線城市也沒有。”她說。她的依據是單身人口占總體人口的比例並沒有上升。事實上,因為計劃生育政策,1980年代以後出生的年輕人甚至更少了,而如果談晚婚,這部分人應該是主力。
美國:情人節“燒掉”200億美元 情感詐騙數量上升

美國零售聯合會資料顯示,今年美國人預計將為情人節花費207億美元,遠超184億美元的復活節和91億美元的萬聖節。
最受歡迎的禮物是珠寶。美國零售聯合會調查顯示,有20%的人計劃給自己的伴侶購置珠寶。此外,鮮花、巧克力也是常見禮品。美國花商協會資料顯示,情人節鮮花的人均消費額為77美元。
美國男性過節負擔遠高於女性。WalletHub調查顯示,男性情人節人均消費339美元,是女性(64美元)的5.3倍。

(來源: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報告)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本週釋出的報告顯示,去年,美國人在尋找真愛的過程中至少損失了1.43億美元(2015年僅為3300萬美元)。在該機構追蹤的所有欺詐行為中, 儘管情感類欺詐的總金額只佔所有欺詐行為的1.5%,但其人均損失金額卻是最高的。
通常,騙子會利用假身份與受害者聯絡、交流,建立信任,然後謊稱遭遇不幸或緊急情況,向受害者索要錢財。
這種詐騙通常是在網上進行的,大部分發生在交友網站上,也有些詐騙者通過Facebook或網路遊戲等社交媒體接觸受害人。
上述報告顯示,情感詐騙受害者的損失中值為2600美元,年齡在40歲至69歲之間的人損失比例最高,但70歲及以上的人損失最嚴重,人均損失1萬美元; 年齡在20歲至29歲之間的受害者平均損失約1000美元。
報告顯示,情感類詐騙的增速相當驚人,案件數量在三年內翻了一番,總金額則從2015年的3300萬美元增至2018年的1.43億美元。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建議, 在網上尋找真愛時,千萬不要給現實生活中尚未謀面的人贈送錢財或禮物,且應當 與家人和朋友多交流,如果家人朋友表達了擔憂,則應當引起注意。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微信ID:wallstreetcn)。開通華爾街見聞金卡會員,馬上領取2019全球市場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