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中“髒雪球”的科學事實:早期太陽系留下的殘餘
彗星是一種由冰構成的天體,可向外釋放氣體或塵埃。它們往往被比作“骯髒的雪球”,但受到近期一些研究的啟發,一些科學家開始稱之為“蓋著雪的泥球”。彗星的成分包括塵埃、冰、二氧化碳、氨氣、甲烷等等。天文學家認為彗星是46億年前構成早期太陽系的物質留下的殘餘。 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最初也許是彗星為地球帶來了生命所需的水和有機物分子。為研究該假說,羅塞塔號任務於2014年11月12日在一顆彗星上部署了一
彗星圍繞太陽飛行,但科學家認為,大多數彗星聚集在一塊名為奧爾特雲的區域,遠遠超出冥王星軌道。偶爾會有一顆彗星闖入內層太陽系。有些較為頻繁,有些則幾百年才會造訪一次。許多人從未見過彗星,但一旦目睹便終生難以忘懷
ASA指出,彗星的固態核心主要由冰和塵埃構成,外層包覆著深色的有機物。冰的主要成分是水,但也包含固態氨氣、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甲烷等物質。彗星核中也許還有小小的巖質核心。 隨著彗星靠近太陽,彗星核表面的冰便會逐漸變為氣體,形成雲狀的彗發(coma)。太陽輻射將塵埃粒子推離彗發,形成塵埃彗尾,同時太陽發出的帶電粒子將彗星的部分氣體轉化為離子,形成離子彗尾。由於彗尾是在陽光和太陽風的作用下形成的
乍看之下,彗星與小行星非常相似。區別就在於彗發和彗尾。有時人們會把彗星誤認成小行星,直到後續觀測顯露出這兩項特徵。 大多數彗星核直徑都不足16公里。一些彗星的彗發直徑可達160萬公里,有些彗尾更是長達1.6億公里。 有些彗星靠近太陽時,由於彗發和彗尾會反射陽光、甚至在吸收太陽的能量後發出閃光,我們用肉眼便可見到它們。不過,大多數彗星要麼太小、要麼太黯淡,必須用望遠鏡才能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