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要和keep們剛正面,閃電戰還是持久戰?

咕咚終究還是要和keep們剛正面了。
19日,咕咚在北京舉行了主題為“健身3.0,Alive”的咕咚戰略&秋季新品釋出會,釋出了包含智慧硬體、AI虛擬教練系統以及”資料+直播”課程—咕咚LIVE在內的多款產品。這次釋出會還向外界傳達了一個核心資訊:一直做跑步騎行的咕咚要進軍健身界了。
巧的是,咕咚還藉機定義了“健身3.0”時代,其實對標的正是處於“健身2.0時代”的當紅線上健身App們,而keep這個線上健身的老大首當其衝。換句話說,把自己定義在3.0時代,顯然咕咚是在向整個線上健身領域開火,頗有一種“我行我上”的感覺。
在外界看來,咕咚一向比較低調,和keep們也是井水不犯河水,但這一次咕咚一反常態,跨到了keep們的賽道上,這明擺著是要真刀真槍地幹,難道咕咚有祕密武器?或者說,咕咚有必勝的把握?否則誰會去惹氣焰正盛的“小夥子”呢?
咕咚的差異化
進軍健身,咕咚必然要去思考怎麼俘獲使用者,尤其是那些被keep們所吸引的使用者。
從這一次釋出的幾款產品來看,咕咚的答案已經很明顯了,就是要差異化,做和keep們不一樣的產品和服務。至於怎麼差異化的,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
第一,智慧硬體生態。
咕咚這一次釋出了兩款智慧硬體產品,分別是智慧心率手環和智慧心率耳機HiFi,加上咕咚此前陸續釋出的智慧運動BAR、智慧跑鞋、體脂秤等智慧硬體,咕咚在智慧硬體上已經形成生態化。此外,咕咚成立的Hub開放平臺也已經先後接入了Apple Watch、卡駱馳、佳明、頌拓、宜準等近百家第三方知名運動裝備。
但keep在智慧硬體上的進度卻要慢不少,第一款智慧硬體K1智慧跑步機誕生在今年,加上剛剛釋出的體脂秤,keep顯然距離“智慧硬體生態”還有一段距離,走的太慢了,這與其以往在健身領域快跑的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咕咚走了八年,keep才走了三年,也許時間是一個很好的解釋。但正因如此,咕咚也在不斷擴充自身的智慧硬體版圖,以期在關鍵時刻能擰成一股繩向敵人揮去。這次再添兩款智慧硬體,於咕咚來說是錦上添花,但於keep來說可能又平添一份壓力。
在智慧硬體豐富度上,咕咚要拉開和keep的距離的決心毋庸置疑。因為一個豐富的智慧硬體生態,起碼在輔助使用者健身這件事上,會讓使用者更快進入狀態,更清楚自己現在的狀態以及接下來要做什麼。這一點即使是keep也不會懷疑,否則它也不會走在完善智慧硬體生態的這條路上了。
第二,大資料價值。
在36kr最近對咕咚CEO申波的一次採訪中,申波反覆強調了一個觀點:咕咚是一家資料公司。為什麼?因為從客觀環境來看,資料是驅動力,AI、大資料這些前沿技術的進化,都是以資料的質和量為基礎的。
咕咚八年,現在有1.5億使用者,積累了50億條運動資料。單從量上面來看,咕咚的確有非常大的資料庫,這些資料的來源無非是APP、智慧硬體以及第三方品牌接入。keep使用者數截止目前有1.4億,但是智慧硬體數量和發展時長上的落後,讓咕咚在資料量上佔盡了先發優勢。
不過,光憑“資料量”的多少還不足以說明咕咚和keep誰更靠近一家資料公司,資料的質量,其實更重要。拿現在的AI醫療行業舉例,只有給AI“喂”有價值的可靠資料,才能驅動AI進化,更準確地分析出各類病情。
有價值的資料,在健身行業該怎麼定義?在咕咚看來,就是“高維度”資料。何為高維度資料,區別於步數、距離、軌跡這些中低維度的資料,咕咚認為高維度資料包含心率、體脂、血糖等。
更直接地來說,高維度資料是APP難以獲取的,但智慧硬體可以,這也是咕咚馬不停蹄豐富智慧硬體矩陣的一個重要原因。有了智慧硬體,就能產生高維度資料,加以技術輔助,就能提供多樣化服務吸引更多使用者,使用者繼而持續產生資料。這個完美的閉環,其實就是咕咚一直在追求的一個生態動因。
的確,因為智慧硬體種類不足,keep不可能生產太多的高維度資料,因此keep自身的資料探勘能力多少都會受到限制,自然服務使用者的能力也存在天花板。反觀咕咚,對高維度資料這麼上心,無非是想借此來打keep們的“七寸”,好在資料上形成一種居高臨下的勢態。
第三,基於資料和技術的產品和服務。
這次咕咚釋出的兩個產品分別是虛擬教練——CODOON V-COACH和視訊+資料直播服務——CODOON LIVE,這兩款產品也被咕咚定義為“戰略級”產品。
根據咕咚的介紹,虛擬教練系統包括智慧訓練計劃、互動式訓練課程、實時語音指導和運動評價系統等四大智慧化的服務。這麼來看,這個虛擬教練系統其實就是基於AI技術的一種智慧化健身服務,只不過比起很多純軟體的智慧服務,這個AI教練還把硬體加了進來。
比起keep的私人虛擬教練,咕咚仍然還是佔了優勢,原因就在於咕咚把底層的資料和智慧硬體搭建得更豐富,所以在此之上的AI教練也因此受益,在服務寬度和廣度上都要優於keep。不得不說,keep在產品高度上並沒有輸給咕咚,但是“底層架構”卻沒有咕咚好。
比起AI教練,CODOON LIVE可能被咕咚視作一個更強力的“殺手鐗”,因為咕咚將其定義為“連線教練和使用者的開放平臺”,還說這是健身行業的首個“資料+直播”服務。具體來看,CODOON LIVE就是讓教練通過直播的形式對學員進行教學,而且因為智慧硬體的輔助,加上團體課的形式,仍然保留了強互動性和社交元素。用咕咚CEO申波的話來說:咕咚LIVE是將線下健身房的兩大優勢服務私人教練和團操課程搬到了線上,與線上健身APP的優勢進行了完美的結合。
這麼來看,咕咚仍然認為最合適的媒介是線上,但是它知道如果解決不了1.0和2.0時代的這些使用者痛點,一切都是白瞎,所以把自己的資料服務(基於智慧硬體)加了進來。
keep怎麼做的?今年3月份keep在北京開了第一家線下店,主打智慧化小團課,課程容量20多人。咕咚和keep,一個回到了線下,一個還在線上。一目瞭然,keep用的其實是O2O的思維,雖然部分優化了課程模式,但其實和線下健身房沒太大區別。
咕咚顯然不屑於此,所以才有了CODOON LIVE。但是咕咚卻一不小心佔據了一個天時。試想為什麼keep這樣的線上健身軟體能夠興起,一是因為人的惰性,二是因為時間的碎片化,家庭場景反倒成了主流。也就是說,大趨勢是使用者更願意在家裡健身,keep反其道行之,想把大家拉回線下,能行嗎?
以上三點,已經非常明確地說明了咕咚和keep在智慧硬體、資料維度和健身教學模式上的差異化,但咕咚的對手不止是keep,還有線下健身房這個強勁的對手。
說來也奇怪,都說大家更願意在家裡健身了,各種高階家庭私教也在一二線城市發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因為健身觀念的改善,我國的線下健身房數量和市場規模還一直在增長。
線下健身房雖然互動性高、激勵性強,但是貴、效率低這些問題已經備受消費者詬病,咕咚的AI教練和CODOON LIVE是基於技術的線上服務,所以在成本上佔有更多優勢,而且CODOON LIVE並沒有忘記教學中的互動和激勵問題,取長補短會讓咕咚吸引到那些忠於家庭場景的健身者們。
拋開所有的競爭因素,回頭想想咕咚為什麼在這個時間點入局健身行業,難道不也是看準了行業大環境下的機遇嗎?這個機遇包括兩點,其一就是整個全民健身的重心逐漸向家庭場景、輕模式傾斜;其二就是現有的線上健身模式不夠完善,否則咕咚也不會率先3.0模式了。
不過話說回來,咕咚雖有野心要大幹一場,但並非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要成功超車,咕咚還得想明白兩個問題
一系列產品的鋪墊下,差異化是打出來了,想開創健身3.0時代的咕咚也一幅勢如破竹的樣子,但有一個事實無法忽略,在健身賽道,keep比咕咚起步早。
所以要成功超車keep,咕咚還必須想清楚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keep營銷能力極強,咕咚要怎麼樹立更好的品牌形象?
為什麼要提到營銷能力,keep僅三年就發展成了一個超級App,有1.4億使用者,而且比keep更早入場的健身軟體不在少數,但卻是keep成為了“最快的那匹馬”,其營銷能力可能要居首功。
在keep的強大營銷能力下,其呈現給外界的品牌形象是年輕有活力。反觀咕咚,太過於低調,反倒有股“中年男人”的味道在裡面,沒有去把自己更多地推銷給市場。但是現在進到健身行業了,這個市場內的使用者大多都是年輕人,咕咚必須要學會取悅他們。
既然要取悅他們,咕咚必然要去更積極地改善品牌的形象。是像keep那樣去策劃更多年輕化的品牌營銷事件,還是說咕咚要另闢蹊徑去討好年輕人?咕咚應該要仔細考慮好這個問題,雖然現在咕咚有1.5億使用者,但假設計劃再去拉5000萬的年輕健身使用者,如果不具備合適的營銷能力,咕咚可能就走的相對較慢了,這不是咕咚想要的。
第二個問題,整個涵蓋軟硬體、視訊、資料和技術服務的產品生態,到底能在keep們的輕健身土地上撕開多大的口子?
咕咚的野心到底是什麼?肯定不止是打敗keep這麼簡單,大概率是要吃下足夠多的健身市場蛋糕,成為健身行業的“BAT”。有理想總是好的,但是現在這一切還沒有發生,咕咚胸有成竹的整個產品和服務生態,最終能收割多少使用者,又能在市場獲得什麼站位?
咕咚只有想清楚這個問題,才能更好地制定戰略,奪取更多的高地。假設咕咚意在快速佔領足夠分量的市場份額,與keep抗衡,那麼咕咚可以先從自身所擁有的1.5億使用者下手;假設咕咚想借3.0健身模式一躍成為健身行業的超級霸主,那麼咕咚在全面提速的基礎上,可能更需要專注自身的產品進化。
只要這兩個問題有了明確的答案,彎道超車對咕咚來說,絕非一件難事。
咕咚VS keep們,閃電戰還是持久戰?
咕咚前腳宣佈進軍健身,keep們後腳肯定會緊張地動起來。
但keep們到底該緊張什麼?是咕咚的產品生態,還是說咕咚的1.5億使用者基礎?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keep們真正需要緊張的,其實是咕咚野心的邊界。
咕咚的野心,怎麼去衡量,CEO申波其實已經給出了答案。
“咕咚不是競爭者,我們做好基礎設施,賦能健身行業。”這是申波在此前接受採訪時說過的一句話。
基礎設施是什麼意思,好比陽光和水,是生存不可缺少的元素。而且基礎設施、賦能的概念,其實都出自BAT這樣的巨頭口中。咕咚的野心很明顯了,就是要成為所有人的必須,起碼要把健身行業做滿。
但縱使咕咚有此野心,年輕氣盛的keep們會束手就擒嗎?誰能說keep的野心不大呢?況且咕咚面對的對手也並不只有一個keep。野心對野心,獅虎狹路相逢也好,群狼雄獅對峙也罷,一場惡戰在所難免。
這是一場持久戰,還是一場閃電戰?咕咚和keep其實有著一樣的訴求:速戰速決、擊敗對手。但商業競技場風雲變幻,稍有差池就可能前功盡棄。也許咕咚的發力給keep帶來了足夠的壓力,從而讓keep換了賽道,那麼這可能就是一場閃電戰;也許咕咚的挑釁激起了keep的鬥志,那麼這可能就是一場持久戰。
雖然過程存在無數種可能,但既然仗打起來了,就沒有講和的餘地,結果其實很簡單,咕咚和keep只能有一個勝者。咕咚到底能在keep們的輕健身土地上插多少旗子,還須靜觀其變。
文/劉曠公眾號,ID:liukuang110,本文首發曠創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