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資料正替代貨幣部分職能
“貨幣有一種很重要的職能是像潤滑劑一樣幫助市場運轉,而這種職能正被大資料所替代,無論紙幣還是比特幣……”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說。
9月21日,作為第十七屆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活動之一的2018亞洲教育論壇年會在成都召開。會議期間,《大資料時代》作者、被譽為“大資料之父”的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以下簡稱舍恩伯格)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獨家專訪,他表示,大資料下一步將解決市場中資訊不對稱問題,在大資料的支援下,供需關係可能實現完美平衡,而“金融”的社會價值將被削弱。
舍恩伯格是牛津大學教授,也是最早洞見大資料發展趨勢的資料科學家之一。他還擔任眾多機構和國家政府高層的資訊政策智囊,以及微軟、亞馬遜和IBM等企業的資訊顧問。
###人工智慧可以說是大資料革命的延續
NBD:距您出版《大資料時代》已過去6年,如今大資料給全球社會、經濟帶來了哪些前沿的變化,未來大資料及人工智慧還會在哪些方面帶來影響?
舍恩伯格:在我和我的同事創作《大資料時代》時,我們洞見了一些前所未見的東西,其他人當時都告訴我們這不可能發生。然而五六年後,大資料帶來的變化已隨處可見,且不只是網際網路的變化,如阿里巴巴的智慧推薦或者百度的智慧搜尋,還包括無人駕駛、IBM對面板癌症更準確的預測。
我們確實在書裡預測,通過大資料能提前知道飛機發動機會出問題,但現在是所有人都已在用大資料做預測,包括飛機發動機制造商,以及現在被廣泛提到的製造業4.0。製造業4.0即指在製造業領域大資料目前已無處不在,現在也稱人工智慧,此類人工智慧是由大資料餵養的深度學習機器,這可以說是延續了始於6年前的大資料革命。
對於未來,我的新書將提到市場、經濟及商業在大資料作用下的改變。很多人在說資料是“新石油”,因為它是一種資源,但我們認為它不僅是“石油”,資料還是“新貨幣”。因為貨幣有一種很重要的職能是像潤滑脂一樣讓市場運轉,而這種職能正在被資料所替代。
NBD:那麼比特幣呢?作為一種數字貨幣,您對其的看法如何?
舍恩伯格:比特幣仍然是一種貨幣,但我們認為比特幣並不是我們的未來。
舊市場基於價格,新市場基於資料。具體來說,市場的運轉需要買賣雙方找到他們都想要的。比如在果蔬市場,你會先嚐試芒果,得到好吃與不好吃的資訊再作出決定。知道越多他人的資訊,市場就會運轉越好,因為供需匹配會更多。當市場急劇擴大時,會有過多需要交換的資訊,我們才把這些資訊用價格象徵,在傳統資訊不對稱的市場中只議價就足夠了。
但使用貨幣的問題是,在單一用“價格”衡量價值時容易損失很多資訊。如,你去一家鞋店試了一雙紅鞋,詢問價格後你離開,店員只獲取你不喜歡這雙鞋的資訊,至於“是型號不合適”“價錢不合適”等資訊,她沒有獲得。正因丟失了這些資訊,下次你光顧時,她們仍無法提供更好的服務。
而對於如阿里巴巴這樣的平臺,它掌握大量資訊,因而可更好地匹配需求,阿里巴巴的大資料像潤滑脂一樣支援市場交換。未來大資料可以幫助實現供需的完美平衡,同時更加環保,可以避免產能過剩及不滿足喜好時的浪費。
再列舉一家歐洲名為BLABLACAR的網約車公司,和滴滴類似,它做得很成功,但是提供長途駕駛服務。當你註冊時,你不僅要提供議價資訊,還有你喜歡的音樂、是否健談等資訊,平臺則幫乘客匹配志趣相投的駕駛員。這裡面就包含社交等需求,而不僅是價格。實際上最原始的市場沒有價格,而是社交在驅動交換,在更廣闊的市場中,有更多樣的量化分析可支援比較,同時配合人工智慧系統發現最優供需匹配。這就是未來市場,且我們已預見它會非常成功。
同時,貨幣會變得不那麼重要,包括銀行和金融業。我們想說的是,“市場會嬴,資本會輸”。這也意味著,倫敦和紐約會輸,而懂得市場的中國人可能會嬴,因為中國人在市場中成長了幾千年。
###中國製造業對資訊產業發展是有力支撐
NBD:製造業4.0時代的到來也讓更多人開始擔憂他們的工作會被人工智慧替代,甚至有人擔憂我們可能被人工智慧取代,您認為這種擔憂合理嗎?我們又該如何應對人工智慧的影響?
舍恩伯格:是的,我們確實應該有危機感。我們已看到,在製造業的革命中,有工人失去工作,人力資源更多向服務、管理、白領階層轉移。和製造業革命一樣,新的資料革命也會讓很多人失業。
對我來說,最需要關心的問題不是20年內有更多或更少人工作,而是目前應如何幫助那些失去工作的人。貨車駕駛員是美國50個州中30個州里最受歡迎的職業,而他們正失去工作,這些駕駛員怎麼辦?我們未來會需要大量資料分析師,但貨車駕駛員不可能一夜之間成為分析師,這些四五十歲失去工作的駕駛員讓人擔憂,需要有政策來幫助這些人,否則會造成社會不穩定。
因而我們提出需要建立一些基礎收入制度,另外需要重新定義“工作”的內涵。現在一個員工一週工作40~50個小時,而以後一個人可一週進行多份工作,其中一份工作20小時,掙錢更多;一份工作15小時,薪水稍少而工作滿意度更高;一份是5小時喜歡的志願者工作。這也意味著在勞動力市場更高的匹配度,讓聘用雙方資訊更加透明。
目前,已有歐洲的許多大型企業將大資料運用在人力資源領域,在尋找員工時通過資料平臺讓員工跨部門工作,且匹配不是基於薪水而是工作願望,如SPOTIFY等公司。SPOTIFY採用小組機制,且沒有組長,按照目標來指導工作,這讓工作滿意度提高。
NBD:據瞭解,您對亞洲資訊產業的發展與戰略佈局也深有研究,您如何看待中國資訊產業的發展?
舍恩伯格:中國在製造業領域非常出色,這對於中國發展資訊產業十分有利。過去十年,在歐洲和美國,有很多科技創業企業有很好的點子,但他們沒有工廠,只能來到中國進行製造。出現的現象就是,創業公司多在歐美,製造主要在中國,而中國的機遇就在於已具備製造規模,只要有具價值的科技創意立刻可以實現量產。中國有很多辛勤的工作者,加上科技創意,市場正在爆發。
轉自:每日經濟新聞
版權宣告:作者保留權利,嚴禁修改,轉載請註明原文連結。
資料人網是資料人學習、交流和分享的平臺http://shujuren.org 。專注於從資料中學習到有用知識。 平臺的理念:人人投稿,知識共享;人人分析,洞見驅動;智慧聚合,普惠人人。 您在資料人網平臺,可以1)學習資料知識;2)建立資料部落格;3)認識資料朋友;4)尋找資料工作;5)找到其它與資料相關的乾貨。 我們努力堅持做原創,聚合和分享優質的省時的資料知識! 我們都是資料人,資料是有價值的,堅定不移地實現從資料到商業價值的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