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音箱火熱表象下資本遇冷,AI技術竟是最大瓶頸?
上個月,市場調查機構Canalys公佈了今年第二季度智慧音箱出貨量資料。昔日的“霸主”亞馬遜以410萬臺的銷量排名第二,被谷歌540萬臺的銷量超越,而阿里巴巴和小米分別以300萬臺和200萬臺位列第三和第四。

從出貨量來看,智慧音箱市場依然呈現良好的勢頭,而來自中國廠商的智慧音箱在其中貢獻了50%的出貨量。素有“智慧家居入口”之稱的智慧音箱領域一直是各廠商爭奪的焦點,就連華為、OPPO等手機廠商也因不想錯失時機而入局。預計中國智慧音箱的市場規模將在今年達到3.3億元,中國智慧音箱市場潛力巨大,甚至可能趕超美國。
然而在資本層面,智慧音箱卻在今年遭遇資本冷卻。今年投資人的目光多轉向語音、晶片、零件及技術方案供應商所在的上下游產業。例如小米AI音箱和天貓精靈背後的語音互動解決方案提供商思必馳在今年6月完成了D輪融資5億元,領頭機構為元禾控股與中民投,跟投者中則包括富士康。
在智慧音箱領域,使用者體驗是經常被強調的點,語音互動與服務內容則是競爭核心。然而教育市場需要一定的時間,而智慧音箱行業發展的最大瓶頸則是AI技術的不成熟。目前AI技術雖愈加火爆,但仍處於弱人工智慧階段,其語音識別、語音合成、自然降噪等技術僅僅處於“可用”階段,遠未能滿足人類的深度體驗。

在智慧音箱使用之前,需要加入區域網,而這一步需要在相應的手機app中操作才能實現。雖然這只是初始的一步,卻反映出手機在智慧家居體系中的重要地位。與小巧便攜的手機相比,智慧音箱顯得臃腫了很多,尤其是對於許多經常出差的商務人士而言,智慧音箱的使用率更是大打折扣。
在智慧音箱背後,真正起作用的是語音助手,語音助手的背後則是基於大資料的人工智慧。而人類是情感動物,智慧音箱發展到今天之所以還沒有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常態,是由於AI技術還停留在機械化階段,無法消解人類的孤獨感。
儘管現在的AI音箱能夠完成人類的一些指令,但想要進一步發展,需要完成從機械式執行到情感式對話的轉變。要實現這一點,就需要AI技術更加成熟,需要AI朝著人性化的方向發展。

雖然AI技術尚不成熟,但這並不能影響AI音箱的市場潛力。即使資本冷卻,也有越來越多的公司進入AI音箱這一領域,預計在2019年或2020年,AI音箱行業將迎來大爆發。不過在爆發之前,AI音箱需要解決遠場識別差、誤喚醒率高、連續對話功能不穩定、語義理解能力差等一系列問題,才能有更強勁的後續發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