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與人文教育竟是必然關係?于丹老師給你揭曉答案
12月3日-5日,以“融合•創新 讓教育點亮每個人”為主題GES 2018未來教育大會在北京順利舉辦。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進行了“人工智慧時代與人文教育”的主題演講。于丹認為,人工智慧正潛在對人的異化,或超出倫理邊界,因此人工智慧時代更需要人文教育。
當下,技術正在快速向前推進,帶來革命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小的困惑。于丹舉說:“以色列的歷史學家赫拉利有這樣一個觀點,他說未來威脅人類有共同的三大問題:第一是核戰爭潛在的威脅;第二是環境生態系統有可能面臨全面崩潰;第三個命題就是人工智慧。”如果說前兩個對人類的影響比較隱形,或觸手不可及,那麼人工智慧則是當下便面臨的問題。無疑,人工智慧已經成為發展風口,諸多人工智慧產品也在落地,但當“機器”有意識之後,便帶來“道德”層面問題。
那麼如何賦予機器情感呢?其實技術本身並沒有罪,主要在於人。那麼這便需要發動教育的力量。于丹表示,當下社會已經不缺少感性,未來的教育應當偏向理性,這是重構秩序的起點。同時引經據典道,道德經最後一句是“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意為,蒼天本來是應該有利萬物生長,不製造禍害的。 而人間應該是有所作為,守住本分,不去與他人紛爭的,這就是理性 。如此,人文精神教育便尤為重要,人文精神為底蘊,現代科技為手段,用理性看待人工智慧,永不過時。
其實,人文教育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過程,在於內外兼修。于丹強調,人文教育意味著內心秩序的建立。學者所以求為君子也,學者不是文憑,不是職位,而是為了有君子的內心。于丹進一步強調稱:“內心的邏輯起點從未改變,我想這是人文教育對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孩子最有價值的地方。即你的身份不靠一張名片,不靠社會給你的評價,而是內心對自我有期許,對自我有確認,一個人知道它和大時代之間有什麼樣的使命和擔當,這是中國的人文交流”。
那麼這種教育是怎麼形成的呢?于丹繼續說道“人文教育不光是觀念,它是行為方式的分寸感。”會上,于丹舉了“ 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本 ”的例子,孩子要從小進行人格全面教育,要有格物致知,要有與時俱進的覺悟。人文教育還意味著什麼?于丹補充道:“意味著思考邊界的拓展“ 。如今大眾碎片化時間增多,專注力越來越短了。人文教育之下,大眾應該是自信,高認知,與自身使命的積極擔當。會上,于丹呼籲教育靈魂應該是喚醒學子們使命價值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