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融資563億,每單抽成20%,卻虧掉581億,為何沒滴滴罵那麼慘
“美團永遠離破產只有6個月時間。”
這是王興在2013年底的一次內部講話中,用“危機意識”敲打員工說過的一句話。不過,5年過去了,美團不但沒有破產,反而越做越大,搶佔了中國外賣50%以上的市場份額。

9月20日,美團又更進一步,在香港上市了。總募資約326億人民元,估值為534億美元。 以此計算,持股超10%的創始人王興,身價將超過50億美元,此外,美團一大波千萬富翁走在路上。
美團是典型的O2O模式,線上下單,線下取貨。8年來,美團經歷了千團大戰,幸運的活下來,又轉戰外賣,酒店旅遊等等,可以說是在戰火中成長起來的網際網路企業。
但是, 成立8年來,還沒盈利過,總融資額超過563億,卻在2015-2017年虧損353億,2018年前四個月更是虧了228億,總共虧損額達581億。 虧損如此嚴重,卻依舊能在香港上市,市值達到4000多億,可見投資者看好美團的模式。
不過,相比成立6年沒有盈利,虧損390億的滴滴,在虧損方面,美團一點都不遜色。可是滴滴被罵成一家賺黑錢的公司,遭到網友的集體討伐,美團卻沒有罵那麼慘,這是為什麼?
滴滴VS美團,鉅額融資都花哪裡了?
2012年,滴滴成立,6年時間融了900多億,虧損額高達390億,一直沒盈利。 很多人不明白為何滴滴公司不用買車,也不用給司機付工資,就是提供一個APP,卻還虧損了390億元。 滴滴CEO程維的解釋是說,滴滴的虧損主要是給使用者跟司機的補貼。

除了前期的補貼大戰,確實讓顧客和司機都感受到了優惠,但是現在補貼取消了,抽成照舊,但 2018上半年還是虧了40億。按照滴滴的說法,抽成在16%,也就是說一個司機一天跑500元,滴滴得拿走90元,司機還要承擔油費等。但司機們卻反映,滴滴的抽成高達25%。
因此,滴滴在取消了各種補貼後,還產生了鉅額虧損,就讓人想不明白,所以,才會被攻擊為一家賺黑錢的公司。

美團融資歷史
2010年,美團成立,8年時間裡,美團共融資了7輪,總額563億人民幣, 比滴滴少了快一半,但是也 一直沒盈利,卻在三年多的時間裡虧了581億 。美團的模式和滴滴有點像,也是靠抽成,但是是抽商家的,據瞭解,美團抽成商家20%—25%的菜品價格提成,也就是說一份20元的外賣,商家要給美團4塊錢,還要扣商家每一份2-3元的快遞費,到商家手裡不到14塊。

美團上市時,王興說有60萬騎手,但實際上大多數是眾包出去了,並不是美團員工,美團直營的騎手其實並不多,這麼說來,美團也不需要承擔那麼多成本。
那美團虧損比滴滴還嚴重,錢花哪裡去了?根據美團的說法,錢主要花在推廣買流量、開拓新業務、技術研發等方面。但這些成本這麼高,一般人是理解不了的。
不過,滴滴是一家獨大,還虧損這麼多,美團因為有餓了麼這個強大對手,經常搞些補貼活動,所以也會虧損點。 這兩家虧損的錢,具體花哪裡了,也許只有兩家的高管才清楚。
滴滴為什麼被罵成狗,美團卻沒那麼人神共憤?
滴滴和美團,同樣是虧損嚴重的企業,為什麼網友對兩家的態度卻不一樣呢?
先來看滴滴, 滴滴目前因為乘客遇害案,到了網友集體討伐的地步,恨不得滴滴立即倒下。那滴滴被罵那麼慘,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是司機拿自己的車,時間,精力給滴滴公司打工,但是被滴滴平臺抽成太多,心裡自然不平衡。
其次是司機如果得幾個差評或者投訴,滴滴可能就要罰款,這樣收入就更低了,微薄的收入,讓怨氣從多個方面積累後,形成對滴滴的仇恨。
再次是乘客方面,網約車出現後,一部分人在享受補貼中,出行方式從地鐵換成了打車,之後補貼取消了,打車變貴了,就開罵起來。另一個就是打車難以及高峰期加收費用的問題,這讓很多乘客產生了不滿。
最後是乘客安全問題,這個是全民關注的問題,滴滴屢次出現的乘客遇害案,讓不滿的情緒在網上集體爆發,滴滴自然成了眾矢之的。
再來看美團,雖然不少人對美團的意見也不少,但是至少沒到滴滴那麼慘。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騎手方面,其實更多是多勞多得,屬於比較辛苦的行業,最讓騎手不滿的可能是平臺的懲罰制度,但是也有人說,你既然從事這行,就得遵守這行的規矩。不過,對於處於一線的騎手,美團等外賣平臺應該給予更多的關心,比如在五險一金等福利方面,在人生安全方面。這點上,京東劉強東對待快遞員上,就做得比較好。

其次,商家方面,商家不是再給美團打工,實際上是一種互利,除了美團來的單,自己店裡的實際單也有很多,不是靠外賣平臺活著。美團對很多商店來說,只是外部引流渠道之一,而不是主要渠道。所以,商家對美團等外賣平臺的怨氣沒那麼大。
所以,對比起來,滴滴是一家社會化更重的公司,只要犯一點錯,可能就會立即引起全民的關注,而美團,即使某個地方的騎手遇到交通事故了,也是小地方的媒體報道一下,根本沒那麼多人去關注。
如今, 美團也成長為一家千億公司了,有3.4億使用者在上面消費過,作為中國最大的外賣平臺,無論是騎手,商家都需要更多的關注,企業的責任感應該更重了。
企業家聰明,能幹,大家都佩服,但是如果只把心思放在業務增長上,利潤上,而忽視了底層員工、社會責任感,這樣的企業也走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