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研圈風暴來臨,未來一兩週部分中國教授或遭解僱
文章經授權轉自公眾號:新智元(ID:AI_era),來源:sciencemag,編輯:金磊、張乾
這將是一場科研界的暴風雨!
上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院長弗朗西斯·柯林斯一席話掀起驚天巨浪:在接下來的一兩週時間內,將對各個大學違反NIH規定的科學家採取行動,有人將被開除。
目前,NIH正在對全國55個機構進行調查,主要內容是瞭解外國科學家是否遵守有關披露外國關係、保護同行評審的機密性和處理智慧財產權的機構規定。
柯林斯表示,一些美國大學將在“接下來的一兩週內宣佈”,他們已經採取的行動,以防止外國政府不公平地利用NIH資助的研究。
更重要的是,這些研究人員可能將會被解僱,包括中國科研人員。
美國科研界未來一兩週“腥風血雨”
柯林斯的這番言論是出席上週的聽證會時發表的。
柯林斯說:“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有人不遵守適當的規則,正在利用這個國家的資金撥款。這完全不可容忍。”
他在聽證會上說,一些科學家被判犯有“double dipping”罪,沒有對外披露受到了國外資金的支援,但仍舊享受著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對其的幫助;將本屬於美國機構的智慧財產權進行轉移;或者向其他國家傳送贈款建議。
去年8月,柯林斯首次寫信給NIH資助的10000家機構,要求他們尋找問題。柯林斯在公開信中提到,有三個問題令人關切:
向包括其他國家在內的其他實體轉讓資助申請或轉移由NIH資助的生物醫學研究的智慧財產權;
與包括外國實體在內的其他國家的NIH同行審查員共享關於資助申請的機密資訊,或者試圖影響資助決定;
受NIH資助機構的一些研究人員未能披露包括外國政府在內的其他組織提供的資源,這可能會扭曲有關NIH資金使用的決定。
同時NIH還公佈了受資助人員可能違反報告規則的六個案例,並提醒審查撥款申請的研究人員不應與外界分享提案資訊。
當時這封公開信引起了巨大爭議,遭到了包括北大理學部主任饒毅教授等人的聯名反對。不過,爭議並未阻止NIH的調查,柯林斯後來也出席了幾次聽證會,彙報了調查結果。
在上週剛剛結束的聽證會上,柯林斯說,現在越來越多的教師被解僱,被要求離開學校,其中許多人隨後回到了以前的他們國家的機構。
“我們正在採取行動,你會在媒體上看到更多的證據,特別是在未來一兩週。”
柯林斯也強調,NIH資助的大多數在美國工作的外國科學家都遵守這些規則,為研究做出了寶貴的貢獻。“我們不想介入一些看起來有點像種族定性的事情”,案件也不僅限於中國科學家。
高校出“訪問學者政策”,或影響近千名訪問學者
柯林斯的公開信已經在學術界產生影響。
去年10月,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一份“訪問學者”政策引發熱議,讓人們擔憂赴美學術交流會受到當地限制。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發出一封名為“訪問學者政策”(Visiting Scientist policy)的郵件,根據媒體提供的郵件截圖,該學校響應NIH對(美國的)生物醫學受到威脅以及智慧財產權損失的擔心,決定終止訪問學者專案。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會響應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對(美國的)生物醫學受到威脅以及智慧財產權損失的擔心,我們決定終止訪問學者專案,並且立即生效。
……
因此,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未來都不會招待任何訪問學者直到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放心地感覺可以讓外國學者參與到美國政府資助的科研專案中,直到威脅解除。
郵件中還提到,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已經成立欺詐調查小組。
這一郵件引起了海內外華人學者的高度關注。一位駐美的中國生物醫學研究人員告訴《華盛頓郵報》,如果這一限制持續一年的話,取消該計劃可能會影響到將近一千名訪問學者。
10月22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在官方部落格中釋出了一篇文章作為對此事的迴應。文章標題為“與NIH的多次互動引發了對其需要立即關注的2項政策合規性問題的考慮”,以下為這篇部落格的截圖:

這篇文章中特意將NIH“涉外政策”的範圍框了出來,而這一範圍相當寬泛:無論是否有資金往來,任何同外國機構僱用的研究人員簽署的專案或部分參與的專案皆屬於涉外專案。文章還列出了符合這一定義的專案內容:來自美國境外的人體標本或脊椎動物資源;以收集資料、調查、取樣等為目的而受到國外專案資助進行的外國旅行行為;受到外國資助的可能涉及環境、資源的任何活動。
以上這些都需要提前向NIH申請、通報並獲得事先批准。
訊息還提醒,如果醫學院人員有參與當前受NIH或其他聯邦資助的涉外專案,請準備一封解釋該關係的信函,並需取得專案官員的批准。
此外,在今年3月,兩名伊朗研究生到訪NIH時,遭到該機構安保人員拒絕,其中一名研究生的演講被打斷,隨後被帶離會場。這兩位研究生都在美國生活多年,持有美國綠卡和駕照。
對此,柯林斯在後來的公開信中致歉,表示該機構對訪客的通關流程處理不當。
科學還能無國界嗎?
科研機構很難對智慧財產權轉移進行界定、管理和防範,這也是美國從政界到學界一直在呼籲解決的問題。
去年12月,白宮釋出了國家安全戰略,聲稱將“審查簽證程式,以減少非傳統情報收集者的經濟盜竊行為”,之後對STEM相關領域的外國學生、學術交流明顯增加,而中國留學生簽證的議題也頻頻被提及。
現在,中國是美國的第一大留學生來源國。此前美國發布的《2017門戶開放報告》,2016-2017學年就讀於美國高等教育機構的中國學生增至35萬人,在所有留美生源國中位居榜首。

對於NIH院長的公開信,北京大學饒毅教授曾公開發文,表示對柯林斯所謂美國生物醫學研究面臨威脅的言論感到震驚,因為“這是和平時期第一次政府官員限制科學交流”。
饒毅教授稱,30年來,NIH都資助了在中國國內的研究。這些中國研究人員自然都有中國機構的經費,他們的智慧財產權屬於自己的單位,中美兩國的政府基金都不能擁有其智慧財產權。
不過,也有人擔心,巴斯德曾經說過的“科學無國界”是否還能夠擲地有聲?未來國家間的科研交流還會順利嗎?
參考連結: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8/11/nsf-suspends-program-allowing-graduate-fellows-study-abroad?utm_campaign=news_daily_2018-11-02&et_rid=17057684&et_cid=2465506
https://www.sfgate.com/news/article/NIH-director-apologizes-for-security-measures-13745046.php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9/04/universities-will-soon-announce-action-against-scientists-who-broke-nih-rules-agency
特別宣告: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