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阿里雲Alex Chen:下一代儲存應如何面對雲轉型?
摘要: 如何定義下一代儲存標準?在阿里雲智慧儲存產品資深總監Alex Chen看來,其本質必須具備以下四個特性:安全穩定、優化、無縫上雲、智慧。
數字經濟"乘雲而上"。
十年前,阿里雲開始自主研發雲端計算作業系統飛天之路,開啟了中國雲時代;
十年後,阿里雲在中國市場份額超過2-8名總和,培育了整個中國雲端計算市場,數字經濟在雲上蓬勃發展。
十年前,EMC、NetApp、IBM等國際獨立儲存大廠稱霸市場,中國企業儲存市場被國際寡頭瓜分,一本萬利;
十年後,中國儲存市場國產率超過50%,Dell EMC、NetApp、Commvault、Veritas都緊緊包圍阿里雲構建合作伙伴生態,雲上數字經濟成為了企業儲存走向新的發展階段的原動力。
如果說雲端計算是數字經濟時代發展的新正規化,那麼,儲存作為數字化基礎架構的核心,將成為支撐數字化到智慧化轉型升級的基石。
尤其在混合雲大勢得道的今天,儲存架構應對不同介質、技術、應用的演進升級,儲存系統對雲和雲上應用的支撐能力,以及對海量資料的智慧化分析和管理,都成為了下一代儲存的核心考量標準。
軟體定義、分散式、融合、雲資源化、兩地三中心……這些技術名詞幾乎佔據了儲存熱搜榜,在面向雲的數字化和智慧化的轉型風口,未來儲存之路如何發展?
如何定義 下一代儲存標準 ?在阿里雲智慧儲存產品資深總監Alex Chen看來,其本質必須具備以下四個特性: 安全穩定、優化、無縫上雲、智慧 。
更安全更穩定
資料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儲存是資料的載體,資料安全對儲存的要求不言而喻。
雲環境下,資料儲存是由大量資料儲存節點構成分散式資料中心,通過虛擬化拓展了儲存容量並提高儲存和讀取資料效能,讓使用者可以充分享受高效、穩定的儲存服務。但同時,資料的加密儲存、資料隔離、資料遷移、資料安全審計等環節也都考驗著雲端儲存的安全可靠性。在這點上,任何雲廠商都也不例外。
Alex介紹, 打造更高資料安全穩定標準是阿里雲始終堅持的首要目標 。
在安全方面,阿里雲端儲存產品具備全面的靜態資料加密能力。以物件儲存(OSS)為例,提供包括KMS金鑰、BYOK金鑰、OSS託管金鑰完成服務端資料加密和客戶端線下加密等5種加密方式,也是中國首家通過Cohasset Associates審計認證,符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和金融業監管局(FINRA)合規要求的雲廠商,已成功在海外服務國際金融行業客戶,此舉也標誌著阿里雲已實現合規方面的里程碑式建設。
在穩定性方面,經過十年的技術積累和沉澱,阿里雲自研飛天大規模的分散式儲存引擎已經換代升級為盤古2.0;基於盤古2.0,整個阿里巴巴今天有60%-70%的流量跑在公共雲上,紮實的底層儲存系統支撐了十年“雙11”大規模高併發洪峰考驗,也為阿里雲成為最佳實踐的雲打下良好基礎。
更優化
不同應用需要不一樣的儲存架構,對IOPS、延時、吞吐的要求也自然不同,沒有一個儲存產品可以做到完全覆蓋所有的應用場景。在阿里雲的產品設計上,針對不同場景下,提供滿足使用者定製化需求的最優儲存型別服務。
在資料庫和實時業務分析場景下,阿里雲推出全球百萬級IOPS的企業級ESSD雲盤,相比於SSD雲盤分別提升40倍效能和降低70%讀寫延時,在實際的業務場景測試下,以MySQL和PostgreSQL為例,採用ESSD雲盤可獲得3-4倍的TPS效能提升。此外,ESSD雲盤支援不停機擴充套件容量、不停機提高IO讀寫效能上限、資料加密等高階資料服務功能,給客戶在彈性、安全等方面帶來了更多的技術紅利。
在容器共享儲存、動態網站、DevOps開發測試的小檔案讀寫場景下,阿里雲推出檔案儲存NAS極速型規格,提供百微秒級延時,同時提供檔案系統級快照,以提升資料安全性。
在大資料和離線資料分析、機器學習場景下,阿里雲釋出全球首個雲原生檔案儲存HDFS,無需關心和維護底層儲存,降低TCO,真正解決了傳統自建HDFS系統計算儲存耦合的問題,使得真正實現了計算儲存分離,實現儲存計算分離後分別擁有享受可線性擴充套件的吞吐能力和免運維的快速彈性伸縮能力。
在HPC、人工智慧、基因生命科學場景下,阿里雲釋出高效能檔案儲存CPFS,提供針對億級檔案,提供TB/s級超高吞吐的並行檔案儲存服務,並與阿里雲端計算生態無縫對接,滿足計算密集型場景應用的高效能要求。
無縫上雲
根據IDC公開報告顯示,85%的大型企業表示不會將所有資料儲存一地,而是會採用更多方式且適合自己的方法,在混合雲環境中實現資料在其整個生命週期中的流轉。
Alex認為,通過混合雲IT架構無縫上雲已成為企業應用的新常態,混合雲端儲存將成為架起本地資料中心和公共雲的橋樑,開啟傳統企業使用者上雲的新路徑。
在3月的阿里雲北京峰會上,阿里雲釋出全新Apsara SA系列混合雲端儲存陣列,實現了本地資料中心架構和公共雲端儲存的無縫結合,融合了IP SAN、FC SAN、NAS和OSS多種儲存協議,提供異構儲存虛擬化、雙活容災、混合雲協同計算、線上多控橫向擴充套件等企業級儲存特性,支援端到端資料加密,滿足資料庫,虛擬化,檔案共享,資料分析等各類場景下企業客戶對資料儲存和災備等需求。
更智慧
如果說單純的賣儲存、安全、計算等能力是雲端計算的1.0時代,那麼以智慧化為核心的2019年,則是阿里雲進入2.0時代的標誌。
Alex表示,阿里雲端儲存在第一階段完成了以彈性擴充套件、靈活高效、降低成本為核心的儲存基礎服務,在第二階段,除了支撐集團100%業務上雲外,還要幫助更多企業實現資料管理的數字化和智慧化,不僅是儲存,更是資料智慧管理平臺。
針對不同業務場景,阿里雲釋出了智慧媒體管理視訊型例項,提供場景化封裝資料智慧分析管理,為雲上文件、圖片、視訊提供一站式資料處理、分析、檢索等智慧管理體驗。
阿里雲日誌服務是面向日誌類資料的智慧化一站式平臺,針對AIOps場景,新增面向趨勢預測、異常發現、智慧聚類、根因分析(推導)等4個高頻場景系列函式,提升DevOps分析與診斷的效率,該功能已通過阿里巴巴“雙11”實戰驗證。
後記
2018年底,阿里雲正式升級為阿里雲智慧。3個月後的阿里雲北京峰會上,阿里雲首次對外公佈了雲的下一階段發展定位和雲到雲智慧的思考。
在對Alex Chen的採訪中,這位曾在IBM儲存領域有著19年豐富經歷的專家同時坦言,“安全穩定、優化、無縫上雲、智慧”不僅是雲時代下一代儲存的本質性特點,是阿里雲未來幾年儲存創新的主方向,也將是企業儲存廠商產品服務能力比拼的主賽道。
2018年,阿里雲已實現完整的儲存基礎服務,豐富的資料服務,多元的應用場景的產品佈局,成功簽約5家渠道代銷商,並與合作伙伴在產品層面打造混合雲解決方案,開拓企業級儲存市場。
不難預見,2019年阿里雲將持續圍繞下一代儲存理念持續技術創新,不斷拓展儲存邊界,深耕資料密集型細分行業,並同更多的合作伙伴一起構建企業級儲存生態,這同時也意味著以阿里云為代表的雲端計算廠商也真真正正的進入企業級儲存市場競爭格局中。而在這樣的2019年,無論對於儲存市場還是使用者,都是好事。
本文作者:株莉
本文為雲棲社群原創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