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為發燒而生,還是為價效比而生?
熟悉小米的使用者都知道,小米一直有個口號“為發燒而生”,這是雷軍創造小米時的初衷。不過這些年雷軍很少提起,但當我們開啟小米官網,滑鼠拉到頁面最下方時仍然能看到一行小字,“探索黑科技,小米為發燒而生”,其淺灰色的字型搭配白色的頁面背景,彷彿不想讓人輕易發現,卻又不忍放棄。

提起小米,人們第一反應總是,便宜貨、價效比手機,和發燒沒有半毛錢關係。這可能就是雷軍內心的矛盾所在,明明是要打造極致科技感的發燒產品,現在做成了為銷量而生的便宜貨。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也是無奈之舉,從PC時代開始真正擁有發燒精神的群體是非常稀少的,他們期望用最“酷”的產品來滿足自己的極客精神。雷軍想要做出一款符合這個群體的“酷”手機,但又不想做的如此小眾。

一邊宣稱自己的產品為發燒而生,另一邊又向消費者灌輸小米手機價效比之王,價格感人這樣的定位。我們知道,極致的“酷”與價效比是兩個維度的詞彙,他們無法相融,一旦消費者對價效比的感知超越“發燒”的感知,那麼小米手機就會與便宜貨劃等號。
雷軍早已認識到這個問題,遲遲沒有動作的本質原因還是小米離不開紅米,又或者是離開紅米的小米可能就不是小米了。2018年財報顯示,小米手機出貨量七成以上是紅米系列,小米手機不到三成,紅米系列才是小米真正的主體,這讓雷軍如何忍痛割愛呢?

雷軍還是選擇拆分小米和紅米,就算小米手機的銷量可能會掉出第二梯隊,雷軍也要把小米拉上高階市場,讓小米重新為發燒而生。但那個為發燒而生的小米,其實一直都不存在,所以這次拆分,更像是雷軍帶著小米的二次創業。那麼還有機會嗎?雷軍認為是有的,但市場可能不這麼認為。
科技銀狐
知名科技自媒體:百度動態紅人,簡書網際網路優秀作者,微博知名網際網路資訊博主。
社交電商專家:500人減肥社群運營經驗。
資訊保安專家:多次保障春晚、世界盃、歐洲盃等直播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