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網際網路+”到“AI+”,實體經濟將迎來什麼改變
9月17日,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在上海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致信,向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同時在賀信中指出,新一代人工智慧正在全球範圍內蓬勃興起,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正在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全球著名的諮詢公司麥肯錫最新報告也表明,到2030年,將有70%的業務會使用至少一種AI技術。目前越來越多企業選擇引入AI技術,而AI技術的引入也將促進全球經濟快速發展。該報告表明到2030年,AI技術帶來的價值將達13萬億美元,即意味著每年將帶來1.2%的GDP增長。
“AI+”成實體經濟新驅動
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振興實體經濟。《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了大量關於提振實體經濟的重要舉措,發展實體經濟已經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實體經濟是市場的主體,也是國民經濟的基石。過去”網際網路+“興起之時,”網際網路+“推動了傳統產業變革,促使實體經濟在生產製造、營銷服務等各環節發生了群體性技術革命。同時網際網路技術在各行各業的融合應用,產生了大量的新生事物,成為新實體經濟活力四射的重要動力源泉。而隨著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在全球範圍內的興起,”AI+“成了新一代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有力驅動。

2018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提到,目前我國人工智慧企業數量超過千家,位居世界第二。我國逐步走出了一條需求導向引領商業模式創新、市場應用倒逼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創新的獨特發展路徑。9月5日,工信部官網公示了2018年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創新專案名單。除了上榜的企業外,我國從事與人工智慧相關的企業,遠多於此。大會期間釋出的“全球人工智慧產業地圖”顯示,目前我國人工智慧企業數量高達1040家,位居世界第二,是全球人工智慧發展高地之一。
AI行業成為“AI+”行業
國內不光人工智慧企業數量超前,商業應用能力和行業滲透能力也超過大部分國家。根據此前億歐釋出的《2018中國人工智慧商業落地研究報告》表明,2018年是中國人工智慧商業落地元年,企業開始實現了規模性商業收入,AI行業逐漸從概念深入到了各行各業,變成了真正的“AI+”行業。目前中國人工智慧技術已經深入到了包括健康醫療、智慧城市、智慧製造、智慧零售、智慧服務業和智慧教育等在內的實體經濟各個領域。
在健康醫療領域,人工智慧技術輔助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是基於計算機視覺通過醫學影像診斷疾病;二是基於自然語言處理,“聽懂”患者對症狀的描述,然後根據疾病資料庫裡的內容進行對比和深度學習診斷疾病。國內依圖團隊就把影像和病理結合起來,接近影像本身的診斷極限,其影像智慧輔助平臺已經被上海和浙江省多家三甲醫院所採用。
而零售領域將感受更多來自人工智慧技術的改變,也將成為從人工智慧發展創新中受益最多的產業之一。目前國內人臉識別技術蓬勃發展,為消費者提供全新的支付體驗。《麻省理工商業評論》釋出的“2017全球十大突破技術”榜單中,中國的“刷臉支付”技術位列其中。除了刷臉支付之外,國內也有不少廠商開發了基於人臉識別技術的商業智慧產品。國內專精影象識別領域的圖普科技,就利用基於人臉識別的視覺裝置和處理系統,打造了賦能傳統零售的商業智慧產品,用客流分析等技術,實時輸出特定人群預警、定向營銷及服務建議,以及使用者行為及消費分析報告。零售商還可以利用人工智慧簡化庫存和倉儲管理,像國內的電商巨頭阿里就投資了快倉科技,來簡化倉儲流程。

除此之外,智慧城市、智慧製造、智慧教育和智慧服務業也將成為新的風口。正如馬雲在雲棲大會上所說的過去製造業的日子不好過,接下來隨著技術的發展,新制造將成為一大重要變革力量。
政策密集出臺 聯動實體經濟
出於對振興實體經濟的高度重視,我國很早便開始通過新技術產業的政策佈局,來大力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其中人工智慧產業政策尤為重要。2015年7月,國務院出臺《關於積極推動“網際網路+”行動的指導意見》,首次提出培育發展人工智慧產業,並將人工智慧列為11項重點行動之一。從2016年起,已有《網際網路+人工智慧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促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多個國家層面的政策出臺,我國逐漸形成了涵蓋計算晶片、開源平臺、基礎應用、行業應用及產品等環節較完善的人工智慧產業鏈。
隨著中央層面產業政策的不斷出爐,各地對人工智慧產業也日益重視。從2016年開始,上海、北京、浙江、廣東等地陸續出臺了地方性產業政策和措施。業內普遍認為,針對性的具體政策可以促使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應用,加快人工智慧應用市場成型,另外,有效的政策出臺可以促進產研結合,形成完備的“AI+產業”生態,有利於人工智慧做大做強。
伴隨技術的成熟與應用場景的鋪開,人工智慧技術正加速滲透到人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麥肯錫的研究報告中描述的那樣,未來每個人都將面臨一個全新的世界,新的產業會蓬勃發展,人們也需要過渡到新的工作方式,並且不斷更新工作技能來匹配日益變化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