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旅行已不是夢,但交通的“寒武紀時代“還有多遠?
前兩天,Elon Musk 在Twitter上宣佈,Space X即將在2023年完成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私人太空旅行。這無疑令人激動,畢竟自1972年阿波羅17號宇航員哈里森·施密特完成最後一次登月計劃之後,再也沒有人類如此近距離地接近月球。
遺憾的是,這只是近半個世紀以來,人類在交通出行上取得的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當iPhone XS的A12仿生晶片能夠進行每秒5萬億次的運算時,很多人的出行體驗依然停留在上個世紀:噴氣式客機的巡航速度與40年前幾無差別;除了中國、日本、法國等少數國家外,依然有超過90%的國家沒有高速鐵路;全球的高速公路建設也陷入低潮,只有中國例外,高速公路通車裡程已超過13萬公里,差不多是美國的兩倍。
這就是今天的現實,我們可以輕易在方寸手機螢幕上購物、社交、娛樂,卻對於飛機晚點、顛簸的公路和漫長的等待束手無策。
相比1908年大眾第一輛T型車給消費者帶來的驚喜,今天,「汽車+公路」的組合不再是繁榮和青年文化的象徵,更多的扮演的是麻煩製造者的角色:尾氣汙染、高能耗、交通擁堵、惡性事故等問題越來越突出。
在公路為主的運輸結構之下,中國的物流成本長期居高不下,一個主要原因是收公路運輸效率所拖累。
在中國,公路是最為主流的運輸方式,據統計,2016年全社會貨運量中鐵路佔比僅7.7%,而公路佔比則高達78%。2015年,中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 的比率為16.0%,而美國這一比例同期僅為8.3%左右。
因此,提高交通運輸效率的牛鼻子,就是如何提升公路運輸的效率。
從車輛智慧到車路協同
21世紀雖然堪稱是資訊的世紀,但整個汽車和交通行業與網際網路結合,卻遠不及其他行業緊密。2017 年前,交通網際網路化主要體現在車輛的智慧化改造上,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傳統車企前裝功能開始最早期的車聯網建設。車企大多數採用基於感測 器的車載式技術路線,讓感測器技術與汽車製造業深度融合,如立體攝像頭和雷達結合車輛驅動器,控制單元和軟體組合,形成具有決策能力的駕駛輔助系統。
第二階段:百度、華為、阿里、騰訊等科技公司切入車聯網領域。網際網路企業發展車聯網多依靠車輛互聯的網聯式技術路線,運用網際網路思維對傳統汽車駕駛模式進行變革,主要是利用資訊科技開發車載資訊系統。目前網際網路企業的做法大多是將智慧手機的功能對映到汽車中控臺上,將現有業務植入。
這兩個階段的一大特點是,焦點集中在車輛的改造上,缺乏全域性、全盤的考慮。人、車、路三者之間事實上是沒有實現互聯。
以自動駕駛為例,單獨看是解放了人力,但卻有兩個忽略和不足,一個是缺乏對車輛外部巨集觀環境資料的認識;二是在經濟性還不夠理想,在汽車上安裝大量感測器的成本過高,不利於市場普及。
導致這種局面大致有三點原因:
其一,行業標準未定,行業內企業協同合作力度不夠。受限於傳統車企網際網路化趨勢緩慢, 導致其在車聯網領域話語權削弱,汽車和車載裝置製造商、網路運營商,內容提供商,服務提供商競爭混亂。
其二,消費體驗提升不明顯。車聯網直接面向消費者,而車聯網終端入網滲透率低,使用者碎 片化嚴重。從發展歷程來看,終端使用者消費體驗感提升不強,進而影響了消費端的付費意願。
其三,車的網際網路化程度和路的網際網路化程度處於不同發展階段,也就是車路協同還不夠,車輛內部的網際網路、智慧化程度要遠高於道路的智慧化程度,由此導致錯配。經濟觀察網的報道稱,目前全國已有北京、上海、重慶、無錫等七個地區建設了智慧網聯汽車測試示範區,已有12個地區,共發放了32張智慧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的牌照。
圍繞著道路的智慧化改造起步未久,2018年3月,交通部發出《關於加快推進新一代國家交通控制網和智慧公路試點的通知》,決定在北京、河北、吉林、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河南、廣東等九省份加快推進新一代國家交通控制網和智慧公路試點。
美國早在 2003 年就釋出《車輛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的政策,為車路通訊專門分配了通訊頻段,之後又釋出以 5 年為一 期的「ITS 戰略計劃」,引導相關產業健康發展。國內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發展標準。
參考美國經驗,中國當下最為緊迫的任務是,實現從車輛智慧向車路協同的根本性轉變,要跨越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一是需要加快改造現有高速路網,使之適應交通智慧化;二是提升車路協同水平。
春江水暖鴨先知,一波科技公司早已看到交通痛點。
騰訊在2017年與交通運輸部路網監測與應急處置中心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宣稱要共同推進智慧高速專案。 根據協議,騰訊公司將利用人工智慧、大資料、雲端計算和微信平臺,與路網中心在ETC全國聯網運營服務、幹線公路網執行監測和出行資訊服務的優勢相結合。
去年底,百度的Apollo無人車在雄安新區試跑。據悉,百度將與雄安共同打造「智慧公交+無人駕駛」智慧出行試點示範。
在2018杭州·雲棲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宣佈升級汽車戰略:由車向路延展,利用車路協同技術打造全新的「智慧高速公路」,「探索未來二十年的路」。阿里巴巴的車路協同戰略,主要從雲控平臺、智慧感知基站、協同計算系統三個層面推進。路側使用達摩院感知基站技術,車的感知與協同計算由AliOS構建,雲控平臺扮演雲端大腦的角色。在會上,阿里巴巴還展示了50多個車路協同的應用場景方案。
按照阿里巴巴的構想,智慧高速公路將全面支援普通功能車、網際網路汽車、自動駕駛汽車,賦予駕駛者以「千里眼」和「順風耳」。路會告訴車「我看到了什麼」,車會告訴路「我經歷了什麼」,大腦則在雲端運籌帷幄,「人-車-路-雲」全面協同。即便是高速路上500米外的一個小坑,你的車也能提前知曉。
政策與市場的雙紅利期來臨
好訊息是,工信部級國家標準委 員會於 2018 年 6 月 17 日頒佈《國家車聯網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總體要求)》,車路協同的痛點將被解決,相關標準有望在 2020 年落地。
根據這份指南要求,政府對此寄予厚望:
「加強對產業發展的規範和引導,營造有利於產業發展的環境,著力突破先進感測器、車載作業系統及中介軟體、車載智慧處理平臺、汽車級晶片等關鍵技術,加強LTE-V2X無線通訊技術的覆蓋和應用,加快訊號燈、交通標識等道路基礎設施的資訊化和介面改造,加快建立車聯網產業體系,促進自動駕駛發展,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來自消費側的需求同樣旺盛。埃森哲一項調研顯示,71%受訪者希望擁有車輛生命週期管理服務,35%受訪車主希望獲得貼身管家式的車聯網服務,中國車聯網預計到2025年會以2162億美元的規模佔據全球26%的市場份額。而中國電子資訊行業聯合會預測,2018年中國車聯網市場規模將達到1200餘億元,車聯網使用者規模將達到2420萬戶。
行動網路與智慧交通的發展是不斷適配的過程。車輛需要更先進的定位技術,更高的解析度地圖自動生成技術、可靠直觀的人機互動介面等新型技術。5G的到來,使得我們距離真正的車路協同的智慧交通更進一步。
這也意味著,未來科技公司在車路協同的發展過程中將扮演主導角色。
圍繞著高速公路的升級將成主戰場。據中國智慧交通協會統計,2017年我國新建高速公路智慧化系統的市場規模已達478億元,預計到2023年市場規模將接近900億元。但實際的影響還不至於一條條高速公路,同時也意味著網際網路與大交通的深入融合。
在今年的雲棲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資深副總裁胡曉明堅定判斷:「路是人類最重要的基礎設施,網際網路是資訊時代的基礎設施,這兩大基礎設施開始歷史性交匯:我們要將路也鋪在網際網路上,打造智慧高速公路。」
就在阿里召開雲棲大會前幾天,百度宣佈在2018年底將正式開源Apollo車路協同方案。
華為也在大力投入車聯網。在德國漢諾威舉行的「2018國際消費電子資訊及通訊博覽會(CEBIT 2018)」上,華為釋出OceanConnect車聯網平臺,致力於使能車輛的智慧化網聯、車企的服務化轉型和交通的智慧化演進。
在這一波前仆後繼的公司中,以阿里最為來勢洶洶、志在必得,從其公佈的一攬子計劃來看,智慧交通將會成為其他下一個戰略級目標,特別是相比市場上其他玩家而言,車聯網業務有可能成為電商、雲端計算之外另一超級B端業務。
從戰略佈局看,阿里的戰略級別最高,幾乎涵蓋了所有核心部門——AliOS聯合阿里雲、達摩院、高德、支付寶、千尋位置、斑馬網路等多條業務線都已加入;在車路協同上,百度和華為的戰略考量級別遜於阿里。
從技術儲備看,百度比較突出的是在自動駕駛,作為較早研發自動駕駛技術的公司,百度的策略是主推以自動駕駛為核心的Apollo平臺,據悉目前已與19家車企在車聯網領域達成合作;而阿里由於其業務覆蓋面更廣,且主打人車路的全面連線,如阿里巴巴集團資深副總裁胡曉明所說,「我們會構建一個智慧的感知基站,從原來單純以車為主的智慧,真正成為車、路、收費站、休息站一體的全域性智慧,不僅僅在端上智慧,而且希望在網路層、雲端同時協同。從技術的角度是雲、管、端,但是從交通本身來講,人、車、路、雲的協同。」相比之下,阿里更為高舉高打。
相比阿里,華為與之有著截然不同的基因。前者為中國市值最高的網際網路公司,後者則從電信裝置起家,決定了這幾家公司車聯網業務的風格迥異,而車路協同對於雲端計算支援能力要求頗高,在這點上,華為尚有進一步提升空間。
從試點落地看,目前百度無人車已在雄 安演示性地行駛過,但距離日常應用尚有時日。基於浙江省的大力支援,阿里巴巴人車協同的遠景可能最先在浙江落地。據透露,阿里雲已經與浙江省交通運輸廳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推進智慧高速公路建設。目前,阿里無人車已應用了車路協同技術,並在杭州的開放路段進行了多次測試。在此前進行的多次對比路測中,設定了可移動假人從障礙物後突然出現的場景,在不開啟道路協同的情況下,緊急避讓全部失靈,在開啟後緊急避讓或停車全部成功。
如果說科技不分國界,那麼在車路協同上,無論哪家公司最後成為市場的翹楚,對於提升交通效率、降低社會經濟成本、乃至提升國家競爭力來說,都是一樁好事,相比人類何時重返月球來說,地球上的交通問題顯然應該享有更高的優先級別。
如果阿里、百度、華為、騰訊們的許諾成真,那麼未來二十年,我們可能將見證另一個交通新物種大繁榮的寒武紀時代的到來。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訊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