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一下:關於消磨時間
嘗試名詞解釋是很好用的思考方式,把一件事兒(自認為)想通,就是能把這件事向他人快速解釋清楚。
給自己放了一個清明假的我,認真消遣了兩天時間,然後想試著聊一下“消磨時間” 這件事:
人們到底是怎麼消磨時間的呢?他們選擇了某種消磨方式有原因嗎?
我眼裡人們選擇哪一種消磨時間方式,取決於:個人滿足方式的差異+預期目的+可消磨時間長短+附加價值。 具體來說:
1.個人滿足方式的差異
①即時滿足: 迅速能夠獲得快感,比如遊戲、影視綜藝、各類視訊、非觀點類肥皂資訊…;
②延時滿足: 願意在當下有一定的付出,不完全在消磨時間中馬上得到快感,比如看書、寫作、交流某事、運動、攝影……
每個消遣方式都有一定的即時成分、一定的延時成分。
2.預期目的
①just waste time: 偏向於使用慣用的消磨方式,延時的可能仍然是延時;即時的可能仍然是即時(也就是愛看書的還是看書、愛打遊戲的還是打遊戲);
②自我放鬆: 偏向於使用輕鬆的的即時滿足方式,不用腦;
③有特定的動機: 比如順便和某個人維繫關係、瞭解熱點、排解身體的無聊和慾望……就會使用特定的消遣手段,比如聊天、看新聞、約炮。(不過這一點可以單獨成為一個話題)
3.可消磨時間長短
①長: 偏向於選擇花費時間多的消磨方式,不在意自己是否可控結束時間(比如一些策略遊戲,不確定玩多久;電影,長度是對方控制的,自己中途停下就無法完整看完……);
②短: 偏向於選擇自己能夠決定隨時開始隨時結束的方式(比如碎片資訊、短視訊、部落格/朋友圈類內容檢視……)
4.附加價值
消磨時間的同時,有了其他的收穫,比如增加談資、豐富了知識、認識了牛逼的人、交到朋友、獲得情感沉澱……
前三個因素,基本決定了無聊時的你我,會首選什麼方式來度過 ,我們並不思考選擇,就像是潛意識,無聊時就自然開啟那個開關了。
而附加價值是下一次是否還會選用該方式的重要因素 (留存),這可以解釋,同樣用於消磨時間的電影,帶來觀點的 經典影片比商業片的流傳久;有有社交成分或個人情感沉澱 的遊戲,許多人一玩就是好幾年不棄坑;踏青拍攝到一組好照片,被大家認可、誇讚 ,下一個週末無聊時更願意出門繼續記錄生活。
不同的人,這四個因素的重要程度不同, 這也是為什麼就算極度無聊,有的人也絕對不會選擇看書(滿足方式作為重要選擇因素),有的人也絕對不會選擇刷抖音(滿足方式、附加價值作為重要選擇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