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 Windows 使用者的 macOS 初體驗
我開始用上 macOS 還是 2018 年末尾的事,此前一直都是忠實的 Windows 使用者,這麼晚才接觸倒不是因為對 macOS 不感興趣,而是學生時期買筆電的預算沒那麼多,無法讓我嚐到 MacBook 的甜頭,這也就錯失了體驗 macOS 的機會。
不過我並不認為這是一件壞事,正是由於此前從來沒有體驗過 macOS,如今初次接觸才有了無窮的新鮮感。自然,從操作邏輯到介面佈局,macOS 與 Windows 的差異性決定了這兩個系統在使用習慣上有著諸多的區別,這也使得初次使用 macOS 的我硬是花了點時間去摸索和習慣新系統所帶來的全新體驗。遇見新事物的心情總會是愉悅的,macOS 作為 Apple 開發的作業系統,其精緻的細節處理和出色的穩定性均是它吸引著我的地方,而全新的 macOS Mojave 更是在功能性方面有所完善,我與 macOS 的邂逅也便是從這開始。
我其實很喜歡 Apple 所規劃出來的大生態,或許這種優勢在單品上體現的不夠突出,但如果你擁有的 Apple 裝置越多,那麼就會越來越發現處在生態之下的美好。舉個簡單的例子,在我使用 macOS 之前,Apple Watch 對於我來講可能更多是檢視時間與資訊的工具,但當它與 macOS 配合在一起便成為了一個可以自動解鎖喚醒 Mac 的鑰匙。
在日常工作中,面對鎖住的 Mac,我只需要輕輕晃動滑鼠,隨著 Apple Watch 傳來的振動提醒,Mac 的螢幕便會自動解鎖點亮,沒有了輸入密碼這種繁瑣的操作,一切都顯得那麼的自然且和諧。有意思的是,有幾次因為我戴了其他的手錶,從而無法實現這樣的快捷操作,便開始懷念這種生態下所給予的「特權」,這就是 Apple 無與倫比的使用者粘性,習慣過後你真的無法再忍受其他的解鎖方式,只能跟著它的腳步前行。
關於 Apple 生態下的例子還有很多,像是通過隔空投送快捷的將檔案分享給其他 Apple 使用者、用 iPhone 在瀏覽器上檢視網頁時,macOS 上會自動跳出跳轉連結,方便你在桌面版網頁上檢視、在 Apple 裝置間快捷拷貝和貼上、Mojave 上新加入的連續互通相機功能等等,這種硬體與軟體之間所配合的無縫隙體驗是 Apple 最為迷人的地方,也是我這些日子使用 macOS 感觸最深的地方。


如果你要問 Windows 系統與 macOS 系統之間最大的區別是什麼,那麼我可能會回答: 「系統的使用邏輯與內容的顯示方式。」 這兩點其實也是 macOS 最值得稱讚的地方。
在易用性上,macOS 系統確實要比 Windows 系統做得更為出色,這也意味著對於一名小白使用者來講,瞭解 macOS 的絕大部分功能要比了解 Windows 的絕大部分功能來得迅速。就以我來說,初次接觸 macOS 時自然會因為系統邏輯的不同而產生陌生感,但這並沒有給我造成太多迷茫的感覺,因為如何尋找到我需要的那項功能其實並不算困難。

不同於 Windows 系統,macOS 系統將功能設定基本都整合在了左上角的 Apple Logo 裡,沒有繁瑣的跳轉和複雜的設定列表,直接點進去即可找到你所需要的東西,即使你完全沒使用過 macOS,這樣操作過一遍後你也能夠馬上記住這樣的流程,而在 Windows 系統上某些操作設定有時候我還真記不住。此外,執行在 macOS 上的軟體也將其相關設定統一放置在了視窗左上角,這種不同的軟體擁有著相同使用邏輯的方式也正是 macOS 易用性上的另一大體現。

說個有意思的地方,在 Windows 系統內如果你要解除安裝一款軟體的話可能需要進入控制面板中進行操作,而在 macOS 裡不同,你只需拖動軟體圖示到垃圾桶即可觸發解除安裝指令,非常直觀。不僅如此,在啟動臺中點住軟體圖示不動,一會兒所有圖示便開始抖動起來,這時候點選圖示右上角的「X」號即可解除安裝,這個操作邏輯與 iPhone 上是完全一致的。有時候這些小細節正是 macOS 精緻所在,沒留意時你可能會覺得這樣的操作理所當然,但細想一下卻又感慨 Apple 對於系統邏輯性的考究。

至於內容的顯示方式,在最新的 macOS Mojave 上則有著更為優秀的呈現。
深色模式、動態桌面、桌面疊放等等,這些新功能都使得 macOS 帶來了更加出色的視覺表現力。如果你對比一下 macOS 和 Windows 的系統主介面,那麼一定會發現前者會更加突出使用者內容的展現,弱化軟體應用的存在感,如今在 macOS Mojave 的深色模式上更是將這樣的視覺對比進一步提升。相比淺色模式來說,我個人更為喜歡深色模式所帶來的沉浸感,暗色調的系統介面突出了亮色調的內容介面,以 Apple 的話來說就是會幫助你在工作中更加專注。

而桌面疊放功能則是檔案分類的升級版本,可以按照日期、種類和標籤等方式快速歸類文件,這事實上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功能,尤其對於我這樣的強迫症患者來說,經過 macOS Mojave 自動整理後的系統桌面簡直看得太舒服了,並且還可以快速尋找到自己需要那份檔案,美觀之餘也提升了工作效率。

你可以用 「精緻」 與 「高效」 兩個詞來形容 macOS Mojave 所呈現給使用者的樣子,但沒有一款作業系統是絕對完美的,macOS 相較於 Windows 來說也具有著不少的劣勢,譬如對於軟體的相容性方面就不如 Windows 來得省心,這種感覺我覺得拿 iOS 與 Android 的使用體驗來類比是比較貼切的。macOS 所營造出來的便捷性是 Apple 生態所給予的,但一旦不在這個生態下,那麼 macOS 原本的便捷性很可能會變成製造麻煩的地方,比如在 macOS 上連線非 Apple 的裝置時便需要特定的連線軟體才可讀取,而在 Windows 上則沒有這樣的限制。

老實說,這樣的使用限制對於長期用 Windows 系統的我來講還是蠻打擊的,畢竟我會經常需要通過電腦傳輸音訊檔案到播放器上,而在 macOS 上這樣的操作顯得頗有些不便,一方面是要通過額外的連線軟體開啟,體驗上與 macOS 自身的資料夾預覽有所差距;另一方面是 macOS 的資料夾沒有圖片封面,所以我沒法快捷知道哪個資料夾是哪張專輯,還需要自行核對一遍,非常麻煩。

另外,部分軟體在 macOS 平臺上和 Windows 平臺上所提供的功能有所不同,以我日常使用的「有道雲筆記」為例,其 macOS 版本就不支援匯出為 Word 檔案,而 Windows 版本則支援,這個功能或許對於部分使用者來講無關痛癢,但對於日夜碼字的編輯們來說卻是個相當實用的功能。目前我已經考慮在 Mac 上使用其他筆記類軟體去替代「有道雲筆記」了,像是「Bear」或者「iA Writer 」都是不錯的選擇。
其實就目前國內的辦公環境下,Windows 依舊還是絕大多數企業首選的辦公系統,macOS 雖然上手門檻低且各方面更顯精緻,但考慮到投入成本和部分軟體不相容等緣故使得其在市場佔有率上遠不如 Windows。自然,僅在自家硬體上搭載的 macOS 系統保持著 Apple 獨有的品牌特色與軟體質量,這就是它吸引使用者的魅力之處。

作為一名長期使用 Windows 系統的人,macOS 系統帶給我的感受有驚喜也有繁瑣,我享受著 Apple 生態下的極佳便利,也苦惱著 Apple 生態下的嚴格規則,我並不會說 macOS 是優於 Windows 的作業系統,但它所給予的體驗是其他作業系統所取代不了的,一旦你習慣了這樣的操作方式,也許,你就已經很難從 macOS 中走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