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構建一座基於認同和共鳴的社交城市
文 | 闌夕
Quest Mobile的秋季大報告裡,記載了最近幾年的「泛社交模式」逐漸興起的現象,它象徵著一個被驗證的結論:
縱使中文社交網路有著騰訊這麼一個巨頭存在並支配,但是這個市場並不是不可觸碰的,因為在通訊社交的主航道之外,還有名為興趣社交的蜿蜒河流如枝葉般散開,承載著細分領域的使用者需求。
當然,如果使用更加精確的定義,大多數的興趣社交其實都應該被稱作是同好社群。
社交和社群看似一字之差,產品邏輯卻有本質差異,前者以人為中心組織內容,後者則是反過來的,以內容為中心黏聚人,因果關係恰好相反。
在試圖以來往撬動微信地位失敗之後,馬雲也曾說過,社交領域可以讓給騰訊來做,但是隨著網際網路的社會性與日俱增,社群領域還是會有新的機會,「超越微信的不會是又一個微信。」
事實證明,當騰訊掌握的社交關係鏈下沉成為某種基礎設施資源,它既獲得了不可撼動的地位,也騰出了生長其他種子的空間,就它投資的物件而言,從Same到B站,從鬥魚到虎牙,從知乎到即刻,都有社群屬性的影子。
美國作家雪莉·特克爾寫過一本名為「群體性孤獨」的書,在她看來,現代社會的便利和效率實際上對真實的人際關係產生了一定的隔離作用,人類時常感到孤獨,卻又害怕被親密關係所束縛,所以線上社交才讓人上癮:「我們有人陪伴,卻無須付出感情,在網路世界中我們彼此連線,同時也可以互相隱身。」
一語中的的殘酷。
前幾天潘亂問我為什麼我會選擇在即刻上活躍——這是一個看上去非常欠缺職業回報、同時又徒增時間成本的地方——我說我本來就用得多,自然有所產出。
我也從不諱言自己對於即刻的好奇和興奮,說是一股清流或許有些過分,但在中文互聯網裡,能夠有這麼一款產品拔地而起,委實相當難得,我曾以為它會是中國版的ifttt,沒想到它又變得更像是中國版的Reddit。
重新組織內容的顆粒度,是即刻做了足足三年的事情,在這一千多天的時間裡,它用自定義的方式——無論是編輯的設計,還是使用者的建立——把網際網路當作了一個巨集大的內容存量市場,一勺一勺的舀水,倒進寫有不同標籤的碗碟裡。
傳統的興趣分類結構是以BBS為代表的,按照客觀標準切成多個版塊,並形成經典樹狀結構——比如體育-足球-英超這種遞進關係——最終組成數字社群,如同街巷之於城市、樹木之於森林。
百度貼吧意味著這種結構的終極形態,它的顆粒度細到足以「下筆成章」的地步,延續了搜尋引擎的關鍵詞索引方案,任何一個詞彙都能被建立和運營,無疑相當於物理學終於發現了不可分割的最小的物質單位。
即刻的確是在追求內容組織的細分,然而其聰明之處在於並未攀比顆粒度的絕對值,而是把自由和靈巧擺在了使用者面前,進而創造出了新的需求。
在我訂閱的主題裡面,有一個「又有大公司的負面新聞了」,這在其他社群的分類系統裡是很難成立的,因為它不是簡單的靜態詞性,在大公司新聞的框架裡塞進去了一個負面訊息的過濾器,這種定製化的內容服務,只有即刻的演算法引擎可以實現。
這也是我最初認為即刻可以走向ifttt的原因,它相當於用爬蟲為使用者提供內容在不同維度上的遴選,亮點在於自主化、自由化和自動化,最後成為解決資訊過載問題的一款絕佳工具。
當然,工具這個定位不太性感,也缺乏想像,永遠只是抓取別人的內容,更是有著可能被卡脖子的風險,如果細心的話便不難發現,在使用者建立主題的選項裡,已經不再支援追蹤特定博主的微博了,這顯然是接受來自新浪微博的意見的結果。
另一方面,一個缺少UGC能力的產品,是很難被稱作是社群的,在一些精選的主題裡,除了即刻的爬蟲貢獻內容之外,還有廣場承載使用者的主動生產,隨著運營進度的發展,後者所佔比重與日俱增。
這也是同好社群和內容平臺的區別,它並不需要投入高昂的補貼成本——比如今日頭條做的那些事情——才能激勵使用者創造內容,而是把內容供應和使用者喜好捆於一繩,使其體驗快感在於交流、發現和正向反饋。
就像前面說的,即刻有意的避開了BBS式的社群架構,將短動態作為內容創造的核心,這使使用者和使用者發生連結的方式得到了根本的改變:越是氣味相投,越是體驗上癮。
換句話說,在興趣之外,情緒、職業、狀態、經歷、地理位置等等都可能是讓一個人和其他人產生認同和共鳴,所以你會發現在即刻有很多這樣的主題:今天不開心,浴室沉思,我在音樂現場,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去過的好玩地方……
有趣的是,中文網際網路的社群產品——那些在移動時代依然能夠屹立不倒的——大多都有這麼一個迂迴向前的過程,以彈幕聞名的B站、以問答起家的知乎、以點評著稱的豆瓣,都在構建了社群文化之後開始了扁平化的程序,經過市場檢驗的最佳方案,則是訂閱和推薦兩種模式交疊的內容消費平臺。
截止到2018年9月,中國移動網際網路使用者規模大約為11億,全國總計人口差不多是14億,中間的3億空白主要是由10歲以下的兒童和70歲以上的老人組成的,換句話說,能被發現的使用者資源都被開發殆盡,所有已成氣候的網際網路公司都需要調整進入存量市場的競爭狀態,發掘現有使用者的單均價值,和尋求新增使用者具有相等級別的權重。
不過基礎網路的日臻完善也為具有獨特價值的應用提供了爆款式的上升通道,只要湯匙夠大,就能從海洋裡舀出一座湖泊出來,只要前期資料反饋亮眼,就不必吝嗇於市場費用的增加,把握時間窗口才是最重要的。
幾乎是以肉眼可見的動作,即刻開始了它的加速行程,相繼贊助愛奇藝的打歌節目「中國音樂公告牌」、B站的網路綜藝「故事王」和騰訊視訊的電音競技「即刻電音」,分別意味著投向飯圈、二次元和潮流音樂的三顆種子,冀望收穫穿透圈層的森林。
當然,這種追求增長的選擇是否會對原有的社群文化造成衝擊,對於即刻而言會是一道不那麼簡單的考題。
豆瓣就曾在騰訊推行開放平臺戰略時作為首批第三方應用進駐QQ空間,隨即帶來非典型文青使用者的劇增,老使用者一度對突如其來的火星文內容感到懵逼。
美國城市學家簡·雅各布斯認為,從合格到優秀的社群設計,是能夠讓不同的人群都能找到容身之地的多元化結構,「如果一個城市的街道看上去很有趣,那麼這個城市看上去就有趣;如果這些街道看上去很枯燥,那麼這個城市看上去就很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