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新風向 | 花 10 塊錢三分鐘就能洗好車,無人洗車要成為千億級大生意?
文 | 王藝瑾
編輯 | 苑伶
2018 年 12 月,智慧洗車公司「驛公里」宣佈獲得阿里巴巴的 B 輪獨家戰略投資,標誌著該賽道第一次吸引了巨型資本的注入。
事實上,2018年也是過往三年裡、智慧洗車公司落地運營數量最多的一年。
驛公里在 2017 年 8 月正式投放智慧洗車機,是最早入局的公司之一。除了驛公里,36氪還採訪了另外 6 家智慧洗車公司,包括洗車貓(原名“蟲蟲洗車”)、大盒子、鵬達新、閃洗客、車洗捷、摩爾社群洗車。
目前,這些公司的 洗車機站點數量從0到200多個不等。 而在 2019 年,他們打算少則鋪設幾十個站點,多則鋪設 500-1000 個。
新玩家的入場、老玩家規模化的開始,都意味著智慧洗車很可能在2019年形成賽道。
對於這個即將形成的賽道,我們主要關注以下幾個問題,將在本文討論:
-
智慧洗車會是一個千億級賽道,如果成為車後市場流量入口,天花板還將更高
-
智慧洗車公司的站點投放和擴張模式各有不同,但收入模式大同小異,1-2年回本
-
智慧洗車的投資風險主要在於裝置效能不夠穩定、商業模式還未完全跑通
智慧洗車會是一個千億級的賽道
“現在幾乎所有的洗車店都不怎麼賺錢。他們的房租高、人工成本高、水電成本高,所以就會出現車主去洗車的時候,今天辦了卡,明天(洗車店)就跑路。”車洗捷的CEO申曉鵬說。
“為什麼這兩年4S店和美容店都在陸陸續續使用全自動或半自動的洗車裝置,就是因為洗車人員不好招、流動性大,那乾脆就用機器。”鵬達新的CEO嚴偉說,根據他過去十年與4S店、汽車美容店打交道的經驗,汽修職業學校出來的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做洗車這種繁重、機械的勞動密集型工作,而更想做修理和銷售。
其實,傳統洗車店的這些弊端不僅讓經營者困擾,也讓消費者困擾,因為人工洗車往往要排隊半小時以上、洗車店營業時間又有限、洗車價格也一再攀升。目前各大城市傳統人工洗車價格大概在30-35元之間,個別地區甚至達到45元以上。而在北京,因為環保政策,市區三環內很少有洗車店,四五環以內、不辦卡的單次人工洗車要100元以上,辦卡需要充值上千元。
很明顯,無論是對供給端還是需求端,洗車都是一個痛點。
按照人類歷史以往的經驗,人工不足和效率低下,必然會刺激新技術的產生。而針對洗車這件事,智慧洗車正在成為一個重要的解決方案。
智慧洗車指的是機器“全自動”洗車,使用者可在手機APP或微信小程式上通過掃碼/輸入車牌號與洗車機對接,把車輛停入洗車機內指定位置,洗完後線上支付費用。
其特點是低價、7*24全天候、無人值守、服務標準化、配備汙水回收再利用系統 。也就是說,理想狀態下,智慧洗車可以把傳統洗車店的人工、房租、水電、效率、服務不標準化的問題,都統統解決。
圖源:驛公里
那麼,智慧洗車這個市場到底有多大呢?
目前,智慧洗車單價基本是在10-15元之間,洗車時間從3到7分鐘不等,每個站點每日洗車數量在30-150輛之間。
根據公安部的 最新統計 ,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汽車保有量達2.4億輛。其中,小型載客汽車(包括跑車、轎車、微型麵包車)的保有量達到2.01億輛,私家車的保有量達到1.89億輛。
如果這 2 億輛小型載客汽車都使用智慧洗車機,平均一年洗70次,按照10-15元/次的市場單價, 智慧洗車的年市場規模可達1400億到2100億元人民幣 ,按照每個站點日均洗60臺車來算, 大概需要30萬臺智慧洗車機。
這樣一個能解決痛點、市場規模可達千億的賽道必然會引來投資者的關注。但在2018年年底之前,幾乎沒有巨型資本進入這個領域,一些智慧洗車公司還遇到“見了幾十個投資人但大部分都不看好”的窘境。
可成為車後市場的流量入口
談及阿里巴巴的投資原因,驛公里的CEO施恆之告訴36氪, 智慧洗車高頻、低價、可複製性強,是汽車後市場新零售最重要的流量入口。阿里這次的投資也是看中了智慧洗車的引流效應和業務協同。
2018年8月,阿里巴巴把汽車後市場業務剝離出來,與金固汽車超人、康眾汽配成立了合資公司“新康眾”,阿里佔股30%-40%。關於這次合作,新康眾CEO商寶國曾告訴36氪記者,康眾過去給修理廠提供零部件,開了大量的線下店;汽車超人做輪胎、潤滑油業務;淘寶、天貓有品牌旗艦店,沒有線下落地的。三者天然互補。
而這次,阿里又用智慧洗車去補全自己在汽車後市場上缺失的一角。驛公里稱,本輪融資後,他們會和阿里在投放渠道、金融服務、供應鏈上進行合作,合作領域包括洗車、美容、保養、維修、保險、查違章、二手車等車輛全生命週期服務。
其他智慧洗車的創業公司告訴36氪,不管阿里打的是什麼算盤,這個投資訊息都給他們帶來了信心。
和驛公里一樣, 大部分智慧洗車公司都不只想做洗車這個生意,而是想以高頻次的汽車外洗服務作為流量入口,逐步把業務擴充套件到整個汽車後市場。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們的智慧洗車機都配置了車牌識別功能,能獲取車主個人資訊和洗車頻次,再與第三方資料供應商合作,綜合描摹出車輛畫像,包括車輛日常活動軌跡、消費習慣等。
可以想象, 當這些智慧洗車公司的規模足夠大、使用者和站點足夠多的時候,他們也可能演變成資料提供商,成為 加油站、保險公司、汽車廠家等的戰略合作伙伴。這意味著,行業的天花板不止千億。
“裝置只是我的一個載體,我甚至認為,有一天我的裝置可能是免費送給這些人……我需要的是使用後臺資料去做汽車的後市場服務,”申曉鵬說,“我投入大量的精力生產裝置,只是為了讓我的資料未來有更好的入口,別人更願意用。”
話雖這麼說,但也有一些公司想專注做洗車,因為洗車是剛需、且掙錢。鵬達新的CEO嚴偉是這麼想,大盒子的CEO林燕也是這麼想。
林燕曾經在阿里巴巴工作了10年,做過天貓汽車的業務,親身體驗了 車後服務的非標和資訊不對稱 等問題。她說,大盒子以後不會去做汽車後市場,至少未來三年都會專注在洗車這件事情上,目標是服務中國60%車主的洗車服務。
圖源:大盒子
選址和擴張方式各有不同
洗車機作為一種固定裝置,投放場景的選擇非常重要,因為它直接決定了可觸達使用者的範圍和數量。一旦搶佔優勢地理位置,便具有天然排他性。
市面上這些智慧洗車公司, 大部分都把加油站作為投放首選 ,因為加油站是車主流量最集中、最高頻的地方,日均車流可達500到1000輛。此外,這些公司還會在寫字樓、商場地下停車場、汽服門店等地投放洗車機。
洗車貓的CEO樂冬凱說,雖然加油站流量大,但流量大也導致排隊嚴重,即使5分鐘能洗完一輛車,但如果前面有5輛車在排隊,也得等半個小時,會大大降低洗車效率、引起客戶不滿。因此,洗車貓也會 在加油站周邊1公里內的社群鋪設站點 ,作為分流措施。
同樣對加油站有疑慮的是摩爾社群洗車公司的CEO白東才,他認為,加油站的客戶一般都是路過、比較匆忙、不願意排隊等待,而 車流量在500或1000輛以上的社群是更好的佈局位置 ,因為社群車輛往往長期停駐,能夠做精細化服務。
而對於申曉鵬來說,圍繞車主的“生活圈”進行佈局是最理想的方法。所謂的“生活圈”,包括了充電站和加油站、家和單位的停車場、出遊的高速公路服務區和景區。
當然,也有人提出疑問:如果加油站自己運營洗車機怎麼辦?樂冬凱表示, 加油站做過類似的嘗試,路走不通。因為洗車不納入業務考核指標,為洗車新成立一個部門也不可能,而如果站點自己做,因為不熟悉洗車這個垂直品類,在管理和執行上都存在問題。
在規模化擴張方面,大多數智慧洗車公司採用的是“打陣地戰”的方法,想在某個省市形成規模效應之後,再往外擴張。
具體來說,洗車貓在以重慶、四川為主的西南片區落地了10個站點,鵬達新在以深圳為主的珠三角片區落地了33個站點,閃洗客在鄭州落地了6個站點,車洗捷在鄭州和南陽落地了3個站點,驛公里在以浙江為核心的7個省落地了200多個站點。
但也有一些公司採取全國性“撒網”的建站模式,比如,大盒子在全國16個省市運營了60個站點。這種方法的弊端在於跨省市運維成本高、在特定區域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容易被對手鑽空子。
但林燕告訴36氪,這種佈局是源於她的戰略規劃,他們打算在2021年佈局6000個站點,倒推回去,就決定2018年做寬度,覆蓋多個省市,2019年通過加盟與合作等方式、落地做深度。
收入模式大同小異
目前,智慧洗車公司的收入模式主要分兩種,第一是洗車費收入,給加油站或物業10%-20%左右的營業額分成,給區域加盟商/代理商高比例的營業額分成;第二是出租/售賣洗車裝置的收入,4S店和汽車美容店會是租借/購買裝置給汽修客戶提供免費洗車服務。
智慧洗車公司也會尋找B端合作伙伴,保證穩定的收入來源,主要包括:
1.與加油站/汽服門店合作,當消費者的加油或汽脩金額達到一定數額,會獲贈洗車券;
2.與共享汽車合作。比如,閃洗客與鄭州EVCARD簽約,鄭州的500輛EVCARD共享汽車都將在閃洗客洗車;
3.與新能源汽車合作。比如,大盒子與小鵬汽車簽約,小鵬G3的中控螢幕可以一鍵導航到附近的大盒子站點,車進入洗車房後可自動洗車,無需手機操作;或者,當任意車輛進入大盒子洗車房時,如被識別為小鵬,汽車中控螢幕會自動開啟洗車系統。大盒子還計劃在小鵬汽車的充電站、停車場、直營門店鋪設智慧洗車站點。
既然可盈利,要不要融資?
36氪接觸到的智慧洗車公司單個建站成本多在15萬-50萬之間,根據站點流量不同, 基本能在1到2年回本。
雖然可盈利,但利潤不足以支撐大規模擴張。大部分智慧洗車公司都說自己簽約了成百上千個站點,但苦於體量不夠、資金不足,無法立馬落地。
樂冬凱此前與上海的EVCARD商談,後者有多達1.5萬輛共享汽車。“他們的數量太大了,我們承受不了。如果我們能在上海放一百個店,可能勉強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
圖源:洗車貓
嚴偉告訴36氪,中石化從2018年開始力推在全國加油站安裝智慧洗車機,智慧洗車把他們的油品銷量提升了3%-5%。“既然中石化有這個需求,中石油也可能有,而國營單位的特點就是全國大規模地上,不會一點一點地做。”
面對這種情況,一些公司選擇引入外部資本,以快速擴張, 但 一些公司對融資仍然抱有審慎態度。
大盒子的CEO林燕告訴36氪:“普通的VC對我的意義不大,我可以從銀行貸款,沒必要釋放我的股權來拿錢……但是我照樣還是會融資,當然我們可能會往產業、往戰略的角度去考慮。如果你有更多的除了錢以外的幫助,而且能夠真正地讓我們認真去做好洗車這個事兒,我們才會接受。”
智慧洗車存在的投資風險
裝置效能不夠好、故障率高,是這個行業目前最大的痛點。
現在這些智慧洗車公司多采用“龍門式”洗車機,一次洗一輛車(區別於可同時洗3輛車的“隧道式”洗車機)。 他們大部分是自己設計機器外觀和軟體系統,從外部廠家購買硬體(整機和零部件),進行組裝。 這樣的裝置大概可以用5-8年。在機器生產環節參與越多,對後期運維的掌控就越強。
從洗車方式來說,主要分為“接觸式”和“非接觸式”。接觸式使用的是毛刷,非接觸式使用的是高壓水刀。毛刷的缺點在於,直接接觸漆面,一旦裝置故障,容易刮蹭車身;高壓水刀的缺點在於,可能洗不乾淨。
為了解決毛刷刮蹭問題,一些公司重新設計了洗車步驟:首先高壓沖水,去除泥沙等刮蹭介質,然後噴泡沫(含泥土鬆動劑),之後用毛刷擦車。車洗捷在最後這個環節加入了“柔性杆”,使擦車壓力始終保持在3公斤,與傳統洗車的人手擦車壓力相同。
但德加福的聯合創始人傅鵬智告訴36氪, 毛刷並不是造成車身刮蹭的主要原因,裝置故障才是。
德加福從2013年開始生產智慧洗車機,2018年賣給運營商400多臺。 根據他的經驗,洗車機會在以下幾種情況下對車輛造成刮蹭: 第一,立刷突然閉合,沒有開啟;第二,風機降下來,沒升上去;第三, 車沒有停正,機器就啟動了。此外,很多洗車機都內建感測器,可以根據車型大小,決定噴水擺臂距離車身的遠近,但如果感應失靈,距離不合適,要麼導致水壓不夠、洗不乾淨,要麼就刮蹭車身。
傅鵬智認為,機器故障是難以完全避免的,但如果有足夠的安全保護措施,就能避免事故發生。“比如程式設計有1000步,但如果編了1300步,多出來的300步就是對每一個環節起干涉作用。”
除了裝置故障問題以外,閃洗客的CEO李翼飛告訴36氪,他接觸的投資人對這個賽道的擔憂還包括:
第一,投資人認為洗車必須是內飾和車身一起洗,外洗不能滿足客戶需求。但李翼飛認為,外洗高頻,內洗低頻,本來就可以分開,美國洗車市場就是這樣,已經驗證好幾年; 第二,前幾年上門洗車和自助洗車的網際網路公司都沒有做成規模,很多經驗主義VC會覺得這個市場出現不了巨頭; 第三,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等重資產企業的失敗,讓大家不敢碰這類前期需要投資的企業。
此外,一些關注智慧製造的投資者告訴36氪,他們擔心洗車機沒有很強的技術壁壘,後來者通過多次試用就能學到洗車技術和操作流程。而所謂的後臺大資料分析,必須建立在能積累大資料的基礎上,否則天花板很容易見頂,無法成為車後市場的流量入口。
圖源:閃洗客
雖然有諸多擔憂,但當汽車銷量增長趨緩、保有量逐漸穩定,對車後市場的改造和提升,已經成為很多投資人共同認可的、未來3-5年的投資主題。
樂冬凱告訴36氪,2019年,一旦智慧洗車的賽道出來,會出現兩個態勢:
第一,會有巨型VP往頭部注資,注資額很有可能達到億級以上的體量,注資主要是為了擴張;
第二,可能會有一些跟風者出現,但很可能會被有運營經驗的公司所教育。因為這個行業需要很深的技術沉澱,洗車裝置的效能和故障率差別很大,如果直接去買現成的裝置,可以很快搭起平臺,但運營一年下來,可能有一半時間是在維修和停擺。“這種狀態你沒法做生意的,也沒有任何的市場好評度,使用者的年卡也沒有辦法賣。”樂冬凱說。
也有人說,阿里投資驛公里、入局智慧洗車行業之後,很可能意味著其他初創公司不再有競爭優勢。
關於這一點,36氪接觸到的智慧洗車公司普遍認為,這個賽道目前不可能一枝獨秀,只會百家爭鳴。
一方面,全國洗車市場太大,一家公司傾其全力也做不完,頭部公司如“驛公里”目前也只有200多個站點、集中在幾個省市;另一方面,大部分消費者還不習慣使用全自動洗車機,這種新模式要想站住腳,必須依靠很多家公司在全國廣泛鋪設站點、給消費者洗腦,就像當初移動支付的普及一樣;而且,智慧洗車的玩家運營資料不多、對彼此的技術壁壘都沒有充分了解,無法區分出優劣。
此外,申曉鵬猜想:“當阿里去找驛公里的時候,京東和騰訊他們不會說坐著,這個市場我不要。”
相關閱讀:
阿里再次加碼汽車後市場,智慧洗車「驛公里」獲 B 輪獨家戰略投資
人工洗車又貴又慢?「閃洗客」想以3分鐘智慧洗車切入汽車後市場
我是36氪記者王藝瑾,業務交流可新增微信catherineyijin,煩請備註公司+職務+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