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決策流程詳解——它可不是開個會那麼簡單
由於Vitalik Buterin的個人光環太過耀眼,一些人會產生一個錯覺,認為以太坊的治理決策似乎就是V神的一言堂。關注以太坊發展的一些人也會覺得,似乎每次遇到什麼重大決策時,核心開發者人員開個電話會議討論一下就輕鬆決定了。比如此次君士坦丁堡的硬分叉升級,很多人沒仔細看新聞就以為是開發者已經決定把升級延後了,而事實卻是,他們只是做出提議,而非決策。
以太坊的治理到底是中心化的,還是去中心化的?網路安全專家、致力於去中心化治理的以太坊愛好者Andrew(推特ID:cyber_hokie)今日在推特上詳解了以太坊的決策流程。同時,這也是一個簡單的教程,告訴想要提出建議的你,到底該怎麼做?
階段1:
1.開發人員、研究人員、社群成員起草EIP。
2. EIP在reddit、twitter、github和以太坊魔法師協會(Fellowship of Ethereum Magicians,一個以太坊社群組織)上進行討論。使用者表達自己的看法。
3. 建立投票或者臨時仲裁(如果有爭議)來粗略評估社群情緒。
4.客戶端和以太坊基金會的開發者會面,討論技術可行性以及普遍的情緒反應,直到達成粗略的共識。如果沒有,重複步驟n次,直到達成共識或陷入僵局。
5.如果粗略的共識達成,客戶端負責實施(注意:客戶端沒有義務一定要實施)。
階段2:
1.客戶端團隊廣播已經更新且可用的客戶端。
2.對於潛在的有爭議的變動,交易所提供支援。
3.在衡量使用者、開發人員、交易所情緒和各種討論之後,節點執行者(所有9000多個),來決定是否執行客戶端。
4.如果一部分節點執行者和礦工放棄升級,客戶端為他們提供了支援,並可以在一些交易所上架,那麼新社群可能會誕生。
5.根據結果來最終確定分叉幣的市場價值。
6.即使發生分叉,原來的一條鏈分為反映各自價值和利益的兩條鏈,只能各自安好(比如ETC和ETH)。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以太坊在整個決策過程中有多個決策點。在每個決策點上,多個利益相關者都能夠做出自己的決定,從客戶端開發人員到礦工,到節點執行者,到使用者,再到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