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城市大腦還無感嗎?多個真實案例感受一下
杭州城市數字化的“一池春水”,正被全面啟用:
不久前,杭州市資料資源管理局牽頭制定的《城市大腦建設管理規範》和《政務資料共享安全管理規範》新鮮出爐, 這意味著城市大腦建設有了地方標準 。
桐廬首條城市大腦數字旅遊專線亮相後,杭州市旅遊委員會正在全市大力推廣專線。而杭州市氣象局、上城區、臨安區、淳安縣等單位、區縣,已等不及春節過後,就主動要求加入城市大腦建設專班……
這些得益於上月底杭州城市大腦(綜合版)的釋出。政府十幾個不同部門系統接入城市大腦的中樞系統,形成了新的五大服務系統,九項惠民舉措應運而生。杭州城市大腦技術總架構師王堅稱,這是杭州城市數字化程序中的關鍵一躍,城市大腦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大腦”。
自此,城市大腦的應用從交通拓展到城市治理領域。各部門可通過其中樞系統的資料融通,有效調配公共資源,用全新方式治理社會、服務民生、支撐決策。
化學反應
打通資料資源共享的“最後一釐米”
富陽市民包連芳,每隔幾個月就要去醫院檢查。如今,她只需在就診結束後點一下收到的簡訊連結,即可付費。根據包連芳的市民城市信用分(錢江分),500元以內的費用都可以先診再付。
和包連芳一樣,所有杭州市民的城市信用分已經躺在“中樞”裡,供授信調取。富陽衛計系統接入中樞後,實時取得授信,讓78萬在富陽區工作或生活的“新富陽人”憑錢江分,可率先享受先看病後付費的服務。
“每個管理或服務主體把自己的資料系統接入這個中樞系統,並在此產生互動和協同。”負責城市大腦中樞系統研發的雲棲工程院專班組長彭伊莎舉了個例子:旅遊、交通、城管等部門同時需要某個區域的地圖,他們可直接通過中樞系統實時線上調取。
這就是城市大腦最重要的意義所在:以資料資源實時調動公共資源,實現城市治理、城市服務和城市產業發展的突破。
“中樞”功能,來之不易。2016年以來,城市大腦成為了眾多城市繞不開的話題,儘管認識不盡相同,但大家都想抓住這個機遇。
2016年4月,杭州在全國率先提出以城市大腦來推動城市治理,並立即付諸實踐。
杭州資料資源管理局、公安局、城管委等數十個政府單位、提供技術支撐的企業和雲棲工程院的100多位常駐人員,組成17個專班,進駐雲棲小鎮的研發基地辦公。在城市大腦兩年多的建設基礎上,他們要打通資料融匯貫通的“最後一釐米”,探索一個更多元、更智慧、應用更廣泛的城市大腦中樞系統,並支援全新的創新服務。
“百日攻堅”,如同一針“催化劑”,迅速催生出部門、政企間醞釀已久的“化學反應”。各部門的業務系統正式接入城市大腦中樞後,形成了體現各部門之間業務協同創新的“歡快旅遊”“暢快出行”“舒心就醫”“便捷泊車”“智慧警務”五大系統,結出眾多惠民碩果。
駕車連續3個月沒任何交通違法行為的情況下,若有3類特定輕微交通違法行為,只會收到簡訊警告;杭州5萬餘輛工程運輸、危化品運輸等重點車輛被全時空跟蹤、全過程嚴管;手機定位可就近找空閒停車泊位,還能“先離場後繳費” ……這些杭州城市大腦新推出的惠民應用,將在杭州1.6萬平方公里的各個角落陸續落地。
裂變效應
創新之花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開放。
2018年12月7日,是杭州市旅委旅遊經濟實驗室主任傅衛權難忘的日子。這天,杭州市公安局有關人員和他來到雲棲小鎮,現場對接資料。
這一刻,傅衛權盼了三年。此前,為打通遊客住宿資料,兩個部門一直在努力,但苦於沒有資料交換機制,一直未能實現目標。加入城市大腦旅遊專班後,問題迎刃而解。原來旅委僅掌握148家星級酒店的資料,如今對城區9789家住宿單位瞭然於心;原本只能通過人工統計、幾個月才能分析一次的旅遊測算,如今可每日更新、實時掌握。
“這一升級將帶來裂變效應。杭州每年1.8億人次遊客的放大效應將不可估量。”杭州市旅委主任張鴻斌說。
資料上下貫通,直接帶來財政投入的“節流”和資料應用效率的提升。
連通城市大腦旅遊系統的杭州市旅委,已在西湖區、桐廬縣、建德市、湖濱街道等建立子系統,實現全網資料的交換共享。“不搞另一套,不另起爐灶,旅遊市、區、街道三級大資料應用體系已初步形成。”傅衛權說。
打通資料鏈,貫通價值鏈。傅衛權說,當天有多少遊客、來自哪裡、愛去哪裡,掌握這些資料後,就能確立新的營銷目標, 比如大資料分析發現,入住索菲特西湖大酒店的遊客大多喜歡去美院和雷峰塔,酒店據此更改搜尋關鍵詞後,搜尋量明顯上升。
來到上城區湖濱商圈黨群服務中心,只見一塊名為“湖濱智芯”的大屏上,顯示著該商圈、音樂噴泉景點和龍翔橋地鐵站等的實時人數、男女比例、年齡分佈等。“我們接入杭州市旅委的資料,結合商圈自身實際開展應用。”湖濱街道黨工委委員王潞告訴記者。
比如,他們從資料中看出,湖濱商圈活躍著很多白領和求職者,於是街道就在商圈放置一臺“最多跑一次”自助服務機。這臺機器的利用率,是該區其他機器平均利用率的近4倍。此外,商圈每天人流中70%以上是25週歲至45週歲的人群,這個指標為商圈的招商方向提供引導,考拉、嚴選等線下店也因此落地。
當然,資料交換共享的前提,是保障個人資訊的安全。
據杭州資料資源管理局資料資源處處長齊同軍介紹,2018年底,相關部門已為城市大腦制定和建立了一個從資料歸集、傳輸、儲存到處理、共享,再到銷燬的全過程管理規範。街道和商圈能獲悉的,都是脫敏過的統計資料,比如年輕人比例、本科以上學歷多少人等,商家可據此調整商品結構。
“接入資料不再是問題,資料拿來做什麼,才是杭州城市大腦建設者當前思索的問題。創新之花,在你曾經意想不到的地方不斷開放。”在王堅看來,這一次城市大腦的涅槃式生長,讓資料真正用到了城市管理和民生痛點的解決之道上。
獨特財富
政府、企業、社會機構協同的創新機制
城市大腦從單點到融通的突破,為何能率先在杭州“化蛹成蝶”?答案是:一個政府、企業、社會機構協同的聯合創新機制。
孔萬鋒,杭州市公安局交警局副局長,最早入駐雲棲小鎮交警專班的人員之一。他率領業務團隊與規劃工程師、人工智慧工程師們一起,找到了利用城市大腦緩解“擁堵”的方法。《生命3.0》,這本論述人工智慧發展趨勢的書,一直擱在他的案頭。
“城市大腦在書本里沒有,在理論上也沒足夠支撐,開始的探索也飽受非議。我們像搭乘一塊小舢板,在大海里摸索前行,而今終於能看見燈塔的光亮了。”講起近三年來的感受,孔萬鋒最振奮的,是城市大腦交通系統迭代出新,城市大腦建設已從“治堵”跨越到“治城”。
這種快速突破,源於2018年10月開始的“百日攻堅”。杭州城市大腦建設成立17個專班,政府派出“最懂業務的人”,企業派出“最懂技術的人”,雲棲工程院的專家、工程師牽引管理城市大腦架構,三方合力利用資料資源,掀起一場場“用資料解決痛點”的實驗。
在城市大腦面前,他們彷彿披上了“理想主義”的戰衣。
從最初懷疑和排斥“不知工作量、又沒有費用”的城市大腦任務,到帶領一個團隊成為雲棲工程院志願者,參與城市大腦(綜合版)旅遊系統的開發,上海脈策合夥人李慶華稱自己經歷了一次理念洗禮:“對個體來說,往往是靠著特殊的事件和機遇,獲得重生的機會和飛翔的力量;城市大腦建設,就是那樣特殊的事件。”
各家企業派出的志願者進進出出,雲棲工程院卻始終力量充盈。
這次“百日攻堅”組建的雲棲工程院專班,除了新華三、數夢工廠、華數以及銀杏谷等2016年首次聯合探索的企業人員,浙數文化、華通雲、天壤智慧等40多人的新面孔也加入進來。“沒有一人隸屬於雲棲工程院,但IT從業者都明白,成為城市大腦的初創者,意味著未來會有更好的機會。”雲棲工程院專班負責人彭伊莎說。
城市大腦,打通的不僅是資料,還有部門、層級、城鄉、理念的隔閡。
杭州市城管委與主城區各區縣、街道以及企業、志願者一起,在“百日攻堅”期間摸清了30多萬個停車泊位的資料“家底”並完成接入; 桐廬縣率先成為數字旅遊專列的試點,呼叫城市大腦對熱點景區進行大資料分析,通過小區簡訊誘導潛在遊客,提供個性化旅遊訂製服務……
“參與這件面向未來的事,每個人都變成‘自燃型’,尤其是城市大腦給了桐廬這樣的郊縣平等的機會。”桐廬縣副縣長翁嫣感嘆。桐廬縣把城市大腦的旅遊系統建設,作為提升桐廬全域旅遊的最大推手。
1月2日晚9時,翁嫣乘高鐵去上海拜訪合作方,尋找補上城市大腦數字旅遊專線應用短板的資源和方法。“我們要讓資料為百姓、企業、社會創造更多價值。”這位80後副縣長說。
“這種聯合創新機制,正是杭州城市數字化程序中形成的獨特財富。這也是城市大腦之所以能在這裡誕生成長的獨特生態。”王堅說。
2019年,杭州城市大腦建設,將結出更多碩果,變得越來越聰明。記者問王堅,建成期會在何時?他給出了肯定的期限:2022年亞運會,杭州將以城市大腦的建成,向世界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