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入選全球10年“十大思想者”的中國人,憑什麼是馬雲?

"真正能改變一個社會的人很少,但馬雲是其中之一"
近日,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評選出過去10年全球十大思想者榜單,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上榜,排名第三位,位列企業家之首。
“......馬雲的阿里巴巴象徵著一家公司怎麼可以讓整整一代人取得線上商業機會,並協助一個從前貧窮的國家成為超級大國。”
以上是《外交政策》給出的入選理由。
同時入榜的還有德國總理默克爾、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和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等。
訊息傳出後,引發了一片爭議,有人拍手叫好,有人嗤之以鼻——這就讓人納悶了,有些人怎麼就是見不得別人好呢?

凡是做事的人,被罵被詆譭是逃不過的宿命。
馬雲入選全球10年“十大思想者”,憑什麼?
人家是靠著制勝未來的遠見卓識和艱苦奮鬥一步步幹出來的,有事實,有結果,過程經得起推敲和調查,你有什麼不服氣的。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說過,“在國際交往中,索尼是我的左臉,豐田是我的右臉”,每一個強國一定就有自己的強大企業名片。
當年韓國總理酸溜溜地說,希望馬雲是韓國人。馬雲當即表示,“我是一個完全‘中國製造’的人”
我們如今拿得出門的民營企業有幾個?
人家為國爭光有什麼不好,商業價值觀和影響力的輸出也是國際社會軟實力的一部分啊,除了馬雲,還有哪個企業傢俱備這樣的貢獻?

1月21日,在2019達沃斯會議舉行前,聯合國數字合作高級別小組第二次全體會議在日內瓦總部萬國宮召開,而會議的主持人正是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
在會議上,有"數字經濟的創新者"稱號的馬雲在談到數字經濟監管立法的時候說,“就好像為一個三歲小孩做了一雙鞋子,這個小孩以後一輩子都要穿。”
他認為,數字技術領域的規則制定必須要兼顧前瞻性、靈活性和包容性原則。
馬雲是一個超級符合,實際上具備巨大國際影響力的馬雲是中國影響力的一部分,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促進中國走向世界、增加了解和互信的潮流中有其獨特的作用。
眾所周知,馬雲將很快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職務,但我覺得,人們離得開馬雲但離不開阿里巴巴,而阿里巴巴正是馬雲思想的產物。
“很多公司因為看見而相信,阿里是因為相信才看見。”,如果沒有非同凡響的思想和認知,阿里又怎麼會是今天的阿里?
馬雲對阿里巴巴的意義就在於他為其賦予了企業的價值觀和靈魂,2018年5月13日,在出席母校杭州師範大學110週年校慶上,馬雲表示,“我從來沒學過如何當CEO,我是用做教師的方法去當CEO。在我看來,CEO就是Chief Education Officer——首席教育官”
而教育、老師,首要的任務就是喚醒別人的智慧,讓他們變得更好。

物質是思想的產物,今天的阿里巴巴早已不是一個電子商務公司了。
你看阿里旗下的阿里雲端計算、螞蟻金服、菜鳥物流、新零售和電商天貓、淘寶,你能準確說它是一傢什麼公司?
只能說阿里巴巴是一個商業體,是數字經濟時代的商業基礎設施,是一個無處不在、使用者已經離不開的公司。
就是這樣一家商業巨無霸企業,有幾個知道馬雲也曾為“不知道路怎麼走”而痛苦落淚的時候呢,所以,不要光看別人現在的風光,還要看人家背後的奮鬥。
馬雲說,“外面的版本太多了。因為大家都認為價值觀只是貼在牆上,自己不誠信的人,永遠不相信別人會為誠信付出代價。什麼亂七八糟的事情都出來了,哪有這麼複雜?”
在中國企業界,在科技領域,阿里巴巴的風格都可以說是獨樹一幟的,是與眾不同的。
我們看阿里巴巴的核心管理層,有幾個是馬雲的親戚?他連自己老婆都趕出了公司,他的接班人張勇是一個職業經理人,幾個核心合夥人都是靠貢獻進入的,沒有一個是憑關係留下的。
就這一點大多數企業都做不到,馬雲從來不是一個權力控、獨裁者,員工對他是真的服氣。

“最大的失敗是放棄,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最大的對手是時間”
馬雲眼光的角度、廣度和深度都是非凡的,他的胸懷、智慧和格局也在商界獨樹一幟,只是看錢多少,馬雲肯定沒有比爾·蓋茨和傑夫·貝佐斯多,但他可以排在前面,一定是有他的理由。
財富和權勢都不是標準,“全球十大思想者”的評選最重要的參考就是“全球性的影響力”和“實質性地在改變世界”兩條。
所謂知行合一,你光有思想不行,你還要有行動,並能夠做到引領世界發展的潮流。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自1999年創立阿里巴巴以來,馬雲和他的夥伴們就給自己立下了志向、擔當,一起幫助無數的中小企業觸達到了原先遙不可及的消費者,讓整整一代中國人融入了國內和國際市場,可謂成就非凡。
而且在取得商業實踐的成功之後,馬雲並沒有止步不前,“一直讓我擔心的是環境問題、貧困問題、疾病問題、不公平問題。”,他以超前的洞察力和極大的熱情、努力投入到了脫貧、教育、環保、全球化等領域,對整個世界都產生了長久的影響。

最後,凡是羨慕嫉妒或詆譭嘲笑的人都是沒有出息的,看別人的成功並對其評頭論足是非常容易的,但關鍵是對你自己的思考和行動產生了什麼積極作用。
“無論年齡大小,都要問自己三個問題,你有什麼,你想要什麼,你要放棄什麼,經常思考這些問題,你就不會迷路。”
願天下有志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