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火者袁曄:貢獻決定地位
網際網路源起於TCP/IP協議,協議是由一萬五千行C語言程式碼組成,由此衍生出了:T/TCP (TCP事務協議),這是對TCP的擴充套件,使客戶--伺服器間的事務傳輸更快更有效和更可靠; HTTP (超文字傳送協議),這是飛速擴充套件中的全球資訊網的基礎; NNTP (網路新聞傳送協議),這是Usennet新聞系統的基礎; UNIX域協議,這是在UNIX實現中應用非常廣泛的一套協議。
不好意思,這些都與中國人無關。應該說,美國是網際網路的開拓者,引領者,壟斷者。
網際網路IPv4根伺服器主要用來管理網際網路的主目錄, 全世界只有13臺 (這13臺根域名伺服器名字分別為“A”至“M”),1個為主根伺服器在美國。其餘12個均為輔根伺服器,其中9個在美國,歐洲2個,位於英國和瑞典,亞洲1個位於日本。 13分之10由美國控制。
先有比特幣,後有區塊鏈。比特幣原始碼即由中本聰釋出的第一版原始碼。該客戶端包括大約一萬六千行程式碼。儘管經過數年的發展,比特幣客戶端經過了幾次較大更新,其資料結構和原理從誕生之日起一直延續至今。
比特幣不是“石頭裡蹦出來的孫悟空”,2008年,在密碼朋克的郵件列表中, 中本聰釋出了比特幣的白皮書——其精神核心來自於eCash和b-money ,而工作量證明等核心技術,則來自亞當·巴克和哈爾·芬尼等人。
David Chaum是一名密碼破譯專家,他是密碼學協議的發明者,是密碼朋克的重量級人物。
1982年,剛剛修完博士學位的大衛·喬姆(DavidChaum),釋出了一篇關於盲簽名技術(Blind signatures)的論文。在文中,他首次給出了在網路上匿名傳遞價值的方式,並將之命名為eCash。
戴維(Wei Dai)也是一個密碼學專家。1998年,他發明了B-money,這種數字貨幣強調點對點的交易和不可更改的交易記錄,網路中的每一個交易者都保持對交易的跟蹤。
“b-money無法被國家監管,也無法被政府控制。”戴維在它的白皮書中寫道。十年後,b-money,成為了 比特幣 白皮書中的第一個引用來源。
在 以太坊 中,ETH的最小單位被命名為Wei。Vitalik Buterin在用這樣的方式,向戴維致敬。
從這個意義上說,比特幣是密碼朋克們的集體創作。
比特幣區塊鏈終於有了中國人的痕跡,但是就像是很多華裔在美國獲得諾貝爾獎一樣,在中國的中國人呢?
無論是網際網路底層協議和協議棧,還是網際網路及移動網際網路應用層的構想與實現,無論是被歷史銘記的科學家,還是政治家,對人類的貢獻決定了你的地位,無他!
敬仰一下為比特幣作出貢獻的華人——戴維,下圖:
火星專欄作者:袁曄,盜火者區塊鏈應用聯盟發起人,水木清華TBC執行董事
文章宣告:本文為火星財經專欄作者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文章為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火星財經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