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攝影:奶爸的生活碎碎念
第一章 奶爸
我出門都帶口袋機,除非實在來不及或者沒相機,不然都會用身邊最好的傢伙拍照。整理徵文圖時發現,手機裡沒幾張手機照片。
iphone7plus 小區球場 lr+snap+vsco+picsart 1歲倆月
當年衝著人像功能多花1000多買的7p,在我兒子這算是徹底玩砸,拿來拍成年人挺好。
iPhone 6,巴音布魯克,snap+lr+vsco,1歲
算是租車司機最年輕的顧客了。
mi8 青春版,家,lr+vsco,1歲倆月
就拋開dxo分數不談,小米這個導航儀的相機實戰能力比7p好多了。
第二章 手機拍的
這是篇cut文。講“手裡攝影”是在強調:這個照片是手機拍的哦?
iPhone 7 Plus,西安北郊,lr+snap+fotor
高中時候剛開始玩一個叫跑跑卡丁車的遊戲,特別佩服那些用板車牛人,勵志用板車練成高手。後來到高階區,發現沒人開板車,那些板車都是老手們申的小號下來“激勵”我這種新人。
iPhone 7 Plus,阿姆斯特丹工業區,lr

常講的話:“關鍵是鏡頭背後的頭”;”關鍵的不是裝置,用手機也能拍出好照片“;貼上“by iphone”的標籤反倒是對裝置的另一種極端關注---“爛裝置拍好照片就是牛”。
iPhone 7 Plus,西安大唐不夜城,lr+snap
數碼照片,不談玩燈,理論上,一個技術流老司機通過拼接,包圍+蒙版,堆疊這些手段完全可以實現全畫幅的任何表達,何況現在連虛化都被演算法了。
iPhone 7 Plus,蘭州高鐵站,vsco
手機作為拍照裝置,不同的只有everytime、everywhere、everyone。
每個人在哪都能隨時拿出來記錄的生活瞬間。
至於手攝達人們牛照,從跟他們相機照技術水平絕對是一致的,差的只是畫質上很小的區別。(這個技術包含3個方面:一個是認知:前期影響因素;一個是審美:後期制約因素;3就是拍照人的素質,無關前兩條水平--寫給盜圖狗。)
總結下說:拋開變焦,現如今手機和相機真的沒有那麼大差距,甚至這些差距很大一部分可以通過前後期技術手段去除。只是花時間的問題。手機不能算爛裝置。要比爛裝置看下面這個書。
前天在酒店翻了本書:

如果作者活到通訊昌明的2018,會不會出現“銀板攝影”這樣標籤。
攝影史翻完結論,好照片真的和裝置沒什麼關係,反過來說不好的裝置拍出好照片沒什麼稀奇的。手機可能在畫質上不好,但是便攜性反而更多帶出好照片。
iPhone 7 Plus,家,lr+snap+vsco
我是覺得手機拍照沒有必要輔以任何降低靈活性的前期裝置、和繁雜的後期流程。多拍(隨時拍)、快修(手機修)的快消文化才是當今28mm鏡頭的陣地。
講現在“手機攝影”,還是多吧關注放在了裝置畫質上。要說關注“手機攝影”,不如說關注這種高畫質便攜裝置跟攝影技術結合起來能迭代出什麼新的作品樣式。“手機攝影”標籤應該叫“兜裡的28mm”。
最後我還是恬不知恥的應徵文要求把所有照片的拍攝手機型號都加上了。
第三章 拍照和心情
年初工作從國外回來,見識了人性陰暗,被陰的跟個傻子一樣。整個人抑鬱的多少有點反社會傾向。拍照都是這味:
iPhone 7 Plus,阿姆斯特丹機場,lr
iPhone 7 Plus,西安高新區,lr
年中連拍照的興趣都沒了。
年底雲南出差回來心情多少好了點。
iPhone 7 Plus,麗江某酒店,lr+snap+vsco
iPhone 7 Plus,麗江某酒店,lr+snap+vsco
iPhone 7 Plus,麗江某酒店,lr+snap
心情這種東西真的對身體健康有超乎想象影響,尾巴們保持好心情。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