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參與層級模型(The Hierarchy of Engagement)-閱讀筆記
作者Tavel是投資人,也是Pinterest早期的產品經理,這篇文章闡述了他對於產品增長的一些看法或者方法論,雖然這些方法論是一種高度抽象的結果、或是你在哪已經看到過,但拿著這幾個問題問問自己的產品,總是會有收穫的。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這篇文章可能更適合非交易性的產品或服務)
使用者參與層級模型

使用者參與層級模型
第一階段:使用者增長
使用者增長並不完全是總使用者量的增長,也不僅僅是日活的增長,而是有效使用者量的增長。
什麼是有效使用者?
完成產品的核心行為。比如Pinterest的核心行為是Pin一張圖片。
統計總使用者量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使用者在不斷新增,也在不斷流失。舉個栗子,(我經歷的過一個產品)累計註冊使用者約2.5億,但是日活則10W不到,這樣的例子有很多。
日活是一個同樣虛假的指標(但他是一個很好的公關數字),為什麼?這就要回到產品的核心行為了,日活百萬,但是沒有什麼使用者深入使用,那這個產品不過是一座鬼城罷了。
所以,做到以下兩點:
兩個步驟
(1)定義產品的核心使用者行為。
核心行為應該儘可能少,甚至只有一個。如果你定義的核心行為太多,那麼很可能證明了兩個問題,你的產品沒有核心價值,你不夠了解自己的產品。
(2)確定核心使用者行為是否可規模化的獲取使用者,使用者動機和使用者能力共同決定核心行為是否發生。
關於第二點,你要確定的是,定義的產品核心行為是否是大眾市場的真實需求,而不是產品經理的臆想。
第二階段-留住使用者(留存率)
如何保持使用者粘性,提高留存率。
如果你有興趣,試著做這樣一件事,把產品的日活進行拆解,拆解到足夠細,你會發現他們都指向同一個指標——次日留存。
提示一下,從留存、老使用者迴流、新增的角度進行拆分。問題交流可以私信我~
核心點
產品需要讓使用者的持續使用收益和離開產品的損失同時遞增。
以簡書為例,
持續使用收益遞增:你在簡書中的寫文或閱讀越多,簡書越能根據你的歷史記錄給予你更精準的推薦服務,或者能收穫粉絲的打賞,從而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或者收益
離開損失遞增:你在簡書寫的文章閱讀,積累的粉絲和社群關係帶來的價值會越大,離開簡書帶來的潛在損失會越大。
第三階段-使用者在產品中形成正向的自然迴圈
這個階段和AARRR模型中的最後一環Refer有點類似,這一點很難,可以說絕大多數產品都沒有做到,也是很多產品人心中產品的理想形態。
一個產品中可能會存在很多的良性迴圈,他們的目的也是不一樣的。
比如,你在頭條的閱讀——>更精確的推薦——>閱讀...
又比如,拼多多拼團——>分享給好友——>好友參與拼團(使用者新增)——>好友新建拼團...
迴圈可以是促成更多的核心行為,也可以是獲取更多的使用者。
使用者參與度模型量化評估
量化,最重要的兩個字,也是最難的一部分。
如果你不能衡量它,那麼你就不能有效增長它。——彼得·德魯克
同期群分析 Cohort Analysis
文中提到了一個方式,要理解一個產品的使用者參與度,最清晰的方式是同期群使用者的留存表現,這也是一個終極度量指標。
同期群指標可以從兩個維度入手:
1、每個週期完成核心行為的使用者數(一個週期=天/月/季...)
2、這些使用者佔週期內活躍使用者的百分比
步驟
將使用者按照初始行為的時間進行劃分為群組,然後進行橫向和縱向比較
橫向:比較同生命週期的使用者,比較隨著時間,留存率的變化情況
縱向:對於不同的同期群使用者,隨著時間推移,相關指標是否越來越好,從巨集觀上驗證產品的迭代是否成功
之前使用過GrowingIO的後臺,裡面是支援同期群分析的,下面找了一張圖(圖片來源附在最後),能夠比較直觀的看出不同群使用者的留存表現。

一圖看懂同期群分析
以上,歡迎私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