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分享: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
作者古典:著名生涯規劃師,新精英生涯公司創始人,《拆掉思維裡的牆》作者。
曾經看過古典老師的《拆掉思維裡的牆》,講真,基本忘記內容講的是什麼,似乎有些雞湯。但這本《躍遷》,講的更多是實實在在的方法。
本書主題:如何利用規律與趨勢,放大個人努力
何為躍遷
定義
個人通過刻意練習、迭代而帶來的漸進式進步叫 自我迭代。
利用科技、社會系統的能量、快速跳躍式升級,則是 自我躍遷。
躍遷強調了藉助外部力量的作用,而不是一直在自我的圈層中迭代。
躍遷的層級
認知躍遷: 持續的學習、閱讀中,突然有一天一個概念擊中你,你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視野,過去困擾你的一切突然清清楚楚,頓悟。
能力躍遷: 按照新領悟的方法持續地積累、練習、見人、蓄勢,卻長久沒有什麼變化。有時候,你都快要放棄了,但是突然有一天你發現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上升了一個臺階。
能級躍遷: 在一個長時間的積累和爬坡之後,你正確地做出了幾個選擇、換了幾個平臺,身價、能力和水平會突然上一個層次,看問題、做事情有完全不同的力道。這就是能級躍遷。反過來說,在組織裡,有很多人只是隨著年齡和資歷上升到了一定位置,他們的眼界、格局都沒有太多的變化,他們並沒有躍遷過。
什麼樣的人容易被時代所拋棄?
在當今這個資訊時代,我們每天收穫的資訊比以往要多得多,有三種人容易被淹沒在時代的潮流中,文中將其分成三種溺水者:
1、無法掌握自己注意的人
2、無法過濾資訊、找不到重點的人
3、不瞭解系統,無法與陌生人聯機協作的人
如何識別機會、自我定位?
現在的社會,機會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難,因為巨頭效應越來越明顯,例如在網際網路,你做一款產品,就要想想騰訊阿里等巨頭如果入場怎麼辦?可想而知,競爭異常激烈。那我們在看到機會時,如何識別出適合自己的機會呢?
作者提出頭部這個概念,頭部效應就是:通過觀察與判斷,搶佔高價值、有優勢的山頭,然後從小頭部走向大頭部

識別頭部區域的幾個誤區與應對原則
誤區一: 從當前優勢出發
原則: 從價值而非優勢出發
不要因為容易去做一件事,要因為有價值才做。不要因為便宜而買一件衣服,要因為值得才買。不要因為彼此習慣就結婚,要因為相愛才結。
因為我們不怕苦,怕苦得沒價值:不怕累,怕累得沒價值。
誤區二: 著急入場,不想優勢
原則二: 思考差異化優勢
永遠不要在熱門領域隨大流。
優勢不足以當第一,那就搞差異化。無法當上主戰場,那就先佔領二線戰場;如果綜合能力勝任不了,那麼就找一個細分領域,然後從一個小頭部去到另一個大頭部。
誤區三: 關注不屬於你的機會,眼高手低
原則三: 從身邊的頭部做起
找到自己的頭部後,接下來就是持續在這個頭部持續學習、迭代升級。
如何應對學不過來的知識焦慮?
自下而上: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1、站在知識源頭,萃取知識晶體
儘量尋找資訊的源頭,像我們現在從網路上獲取的各種資訊,其實都是經過別人二次加工而成,有些甚至經過多次轉述,並進行簡化。獲取到各類資訊後,它們仍然是碎片化的知識,將他們組織在一起,形成一個知識晶體,有利於我們將知識系統化。
以下是普遍的四種知識結構

樹狀: 體現事物層級、包含關係
關聯: 體現事物相互關聯
序列: 體現先後、因果關係
資料: 體現數量差異關係
2、聯機學習,用一塊晶體換取更多晶體
與他人一起知識共享、討論,有利於我們獲取更多知識晶體,並且收穫不同的觀點。
3、以問題為中心,創造自己的問題樹
基於問題的學習會讓你關注點更少,進步更大,有自己的試金石,是更少而更好的事。
提問技巧
1)不做伸手黨,準備充分、目標清晰
2)好問題都是多維度組合
3)輸出答案:分享自己的想法
5個絕佳的問題思考角度
1)證明: 我們怎麼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
2)視角: 如果站在別人的視角看待這個問題,會怎麼樣?如果換一個角度會怎麼樣?
3)聯絡: 他們之間是否存在某種規律和模式?我們以前在哪兒見過這種模式
4)猜想: 如果它與眾不同,那是什麼樣的?
5)相關: 它為什麼重要?
4、用知識IPO讓知識變成價值
I:輸入問題(input a question),以持續解決問題為目標
P: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以整合多學科知識為手段
O:輸出產品(output),通過諮詢研發,授課整合和寫作,讓思想產品化
如何理解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1、層級:看問題很透徹的技術
資源層: 個人投入的時間、經歷、金錢、情感資源
方法論層: 使用資源、提高效率的方法論
目標層: 選擇做什麼,不做什麼,以及背後的價值判斷

上層決定下層
目標決定了使用方法,要省時間,要出效率,要價效比,選用的方法都是不一樣的。不一樣的方法決定了不同的努力方式。
下層無解,向上一層
努力收益不高,就要尋找方法,方法論太多學不過來,就要重新設定目標。
遇到問題可從上面三個層次進行思考,找出問題點在哪個層次,然後進行解決。
2、ETA脫困四問
“情緒-事件-目標-行動”
當你發現自己困於事情或情緒之中,可以用脫困四問。
第一問: 我在什麼情緒之中,給自己的情緒打幾分
第二問: 發生了什麼?客觀不帶情緒描述,若依舊有情緒,返回第一層處理情緒
第三問: 我原本想要什麼?初心、目標
第四問: 我如何改進?行動。
高手的內在修煉
開放而專注
1)見的人好,經常隨喜讚歎
2)找到自己領域的頭部知識,並分享
3)不綏濱崇拜誰,一旦崇拜,以他為項,容易封閉
4)不再認為自己不喜歡,看不懂的東西就是傻的
5)小心那些“一切都能解釋的痛”的上帝視角理論
6)對水平沒你高的人要寬容,因為你也沒有掌握真理
7)留出10-30%的時間,給自己不懂也不太會接觸的領域
8)站在更高角度、發現和專注於自己的獨特之處
9)專注於自己的人生大問題
遲鈍而有趣
1)對不重要的事情,漠不關心
2)忍住第一反應,等待第二反應
3)不追熱點,等要點浮現
4)尋求整體最優解,站在長週期判斷
5)多元,定期做點不靠譜的事兒、有趣無用的事
6)成功是小概率事件,找到自己的無限遊戲
70放下焦慮,不要放下好奇心
如何面對複雜的陌生人社會
簡單、善良、寬容、可激怒
以上為書籍的大部分內容,希望大家看完有所收穫。若是希望詳細瞭解,可以購買書籍來看。
晚安。
公眾號“有個思享”,專注讀書與產品心得分享,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