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年換了6份工作,但我知道我是個好員工”
文章來源:微信公號ofollow,noindex">“智聯招聘HR公會” (ID:clubhr),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01
不久前公司招文案策劃,我面試了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候選人。
從簡歷上來看,候選人還是不錯的。三年多的工作經驗,學歷、技能、專業也和崗位需求基本一致,只是在最近的一年裡,簡歷上出現了三份工作,並且三份工作之間,還有不算短的空窗期。
所以在面試的時候,我問了候選人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為什麼近一年來換工作這麼頻繁?
候選人對每一次離職都做了解釋,原因似乎都合情合理。我便又問了那段較長的空窗期是怎麼回事,為什麼那麼久都沒有工作?候選人明顯的遲疑了一下,然後說:其實是有工作的,只是時間都很短,我沒有寫到簡歷上。
太短的工作經驗很多人都不會寫到簡歷上,這個好像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候選人馬上接著給自己解釋:我知道我換工作有點頻繁,但我真的是個好員工。
我不知道候選人是不是真的好員工,但這句話讓我想起了一個段子:我逃課、抽菸、喝酒、打架罵街,但我知道我是好學生。
02
頻繁換工作,當然不會影響一個人是不是好員工。
之前看過一個數據,是某網站做的不同年齡第一份工作在職時間的調查:70後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過4年才換,80後是3年半,到90後則驟減到19個月。而剛剛參加工作的第一批95後,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職時間更是隻有短短7個月!
這說明什麼?說明頻繁換工作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很多人對這樣的現象給出了合理的解釋:工作的穩定不再是年輕人的唯一追求,他們在一份工作中更看重自身的體驗和個性化的發展,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這是一種進步。
我覺得這樣的解釋很有道理。
而那些頻繁換工作的年輕人,也都有自己充足的理由,並不是隨隨便便就換工作的。工資太低,領導太霸道,企業文化太奇葩,專案破產公司倒閉,很多時候換工作都是迫不得已。
我在面試時聽過一個95後對於頻繁換工作給出的最誠懇解釋是:我也知道我換工作有點頻繁,但正是這樣,所以我更希望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
誰不想穩定的工作呢?甚至有時候頻繁換工作,就是為了更穩定的工作。
所以在很多人眼裡,頻繁換工作真的不算什麼,更不會影響一個人成為好員工。
03
沒錯,頻繁換工作,理論上並不應該直接影響到下一份工作。
可是,就像你沒有好看的外表,就不會有人會關心你有趣的靈魂一樣;你太頻繁的換工作,可能都不會有公司關心你能不能穩定、有沒有能力、是不是好員工了。
站在企業和HR的角度,招聘頻繁換工作的員工,就要承擔給企業帶來重大成本損失的風險。
一個員工在試用期內帶來的價值,本來就是難以滿足工資支出的。而一旦辭職,就還要考慮浪費掉的培訓成本,重新招人的時間成本,崗位的空缺成本等等。所有的機會成本加起來,損失都是不可估量。
這也是為什麼HR在招人時,員工的穩定性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還有很多HR在招人時甚至會遵守一條潛規則:三年工作經驗裡沒有一份工作超過兩年的,或者五年工作經驗裡沒有一份工作超過三年的,都不會考慮。
這樣一刀切的辦法確實有可能錯失掉真正的好員工,但也不得不承認,這是排除潛在風險的有效辦法。
你可以說你頻繁換工作,但依然可以是好員工;可是你也必須意識到,太頻繁的換工作,你可能連做好員工的機會都沒有。
04
企業也是需要安全感的。
頻繁換工作的人,不管換工作的理由多麼充足和有理有據,在企業和HR看來,也不過是遇到問題只會以辭職來解決的人,這樣的員工給不了企業安全感。
就像那位候選人,最近一年換的幾份工作,有的是領導強勢工作無法開展,有的是專案面臨瓶頸很可能被放棄。在候選人眼裡,這當然可以構成辭職的原因。但在我這個HR看來,領導強勢你有試著去溝通嗎?專案面臨瓶頸你有想辦法去突破嗎?為什麼一定就要以換工作來解決?
還有兩份沒寫上簡歷的工作經驗,都是一個月內辭職,原因是工作內容和期望中的偏差太大。這個就更無法接受了,說明候選人在找工作時沒有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樣的工作,遇到跟期望中有偏差的工作,也沒有努力去適應。
那如果來了我們公司,遇到一點不適應,是不是又會以辭職來解決呢?這樣的人怎麼能敢要?
這世上本就沒有完美的工作,工作中少不了需要自己去解決的問題。換工作可以算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但也是最笨的一種。
成熟的職場人不僅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還有知道企業想要什麼。
我一點也不懷疑頻繁換工作的人也可以成為好員工,只是在成為好員工之前,是不是要先做一個能給企業安全感的員工呢?